普利禪寺位於宜豐縣同安鄉洞山村,是中國佛教禪宗五宗之一的曹洞宗創始地。

唐大中十三年(859),高僧良價雲遊至洞山,在涉葛溪時,睹影悟道,於是就在洞山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寺,寺名廣福。

雷衡旋以環山肥田3000余畝作為寺產。良價在廣福寺弘揚佛法,創新教義,開堂宣講「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的禪學思想,由此創建禪宗五宗之一的曹洞宗。

老寺掠影
老寺掠影

唐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捐資擴大洞山寺宇。

南宋鹹平年間,廣福寺易名為功德禪寺。

天禧三年(1019),宋真宗趙恒在京城汴梁召開道、釋萬人大會,賜天下大寺以寺名匾額。

洞山寺由他手書「功德禪寺」四字為額。

過了7年,宋仁宗因明白自己的生身母親乃死於非命的李宸妃而非劉太後,傳令全國慶賀,又親筆飛白禦書「崇先隆報禪寺」額,再度改洞山寺名。

元初縣人胡俊孚施資擴修洞山寺宇,並鑄大報恩鐘一只。可惜元末洞山寺毀於戰火,僅保留有後法堂(藏經閣)及僧房丈室兩幢。

明景泰年間,宜豐太平鄉池溪人汪喧(出家後法名福潤,字天霖)為瑞州府都綱(由政府任命的主管佛教事務的僧官,從九品),因「忠誠樸實,聰惠明達」,經人推薦,調治廣西潯州府,82歲退職後,回到洞山,傾其積蓄,捐資修復洞山寺院。

先後建梵王殿、藏殿、禪堂、清風亭、鐘鼓樓,制榮恩匾一塊,大雄寶殿匾兩塊(一存延慶寺)。

明嘉靖庚子年(1540)初,池溪(今花橋池源)汪氏後裔,又應洞山僧之募化,捐資修建了洞山觀音堂,並塑觀音玉像於其中。

道全塔墓
道全塔墓

明萬歷年間,寺基丈量入公產版籍。至明崇禎年間(1628-1644),宜豐舉人戴國士得其產,於是再倡修復,特延請廬山高僧凈聰到洞山作功德禪寺住持。

凈聰在此重整寺宇,張揚曹洞正宗,四方僧侶自遠而至者日眾,洞山法錫由是復振,凈聰也因之譽為洞山「中興第一祖」。

清康熙十一年(1672),洞山功德禪寺更名為普利禪寺,四方信眾捐資重建後法堂(即藏經閣)及僧房。

嘉慶二十三年(1818),洞山正宗38代住持海濤和尚在後法堂門楣正立起大匾,上書「佛在性中」,對良價的禪學思想作了高度概括。

清末,「寺產盡為奸僧所鬻,只余破屋數椽」(胡思敬<鹽乘>)。至近代,由於戰亂,加之「文革」風雨,寺廟堂宇傾塌殆盡。

上世紀80年代初,省文化局、省宗教事務部門先後撥專款,維修了洞山逢渠橋和普利禪寺後法堂。

藏經閣
藏經閣

1983年洞山禅林被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洞山又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此后,县政府组织先后搬迁寺院周围6户农民,征用255庙山林,67庙水田给寺院管理使用。

1990年县政府筹集15万元拆同安村两栋祠堂,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大雄宝殿和天王殿,同时由香港豪德集团王再兴捐资修建洞山景区第一道山门。

1991年洞山普利禅寺列为开放寺庙,1994年依法进行登记,1996妙忠法师住持洞山。

2006年宜丰县委书记至太湖,恳请南怀瑾恢复洞山。2010年南师派古道住锡洞山,重修普利禅寺。

历时六年,投资1亿多元,包括民宿,寺庙建筑,上客房,禅修中心,茶室等主体建筑全部竣工,崭新的现代化禅宗寺庙正式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