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呼吸》读书笔记「二」

禅修是什么 · What?

解决了一些迷思后,我们尝试弄清楚,禅修是什么。祈祷与冥想,都属于禅定的练习。思维的洪流在此受到限制,我们更易进入宁静,生理上的新陈代谢慢了下来,并升起祥和与幸福的感觉。我们发现,印度传统瑜伽禅修法,把心集中在单一对象,如石头、烛焰、音节等,不管禅修对象多复杂,它本身仍只是禅定的练习而已。

在佛家看来,禅定很重要。此时,有一个重要的元素加了进来,那就是觉知。禅定是为了促进觉知,禅修是促进觉知的工具

那为什么要促进觉知呢?因为我们都希望去完善生命中,那些细微的不圆满的感觉。

而随着觉性的觉醒,我们渐渐会觉察到,自我概念或者说“自我”,不外乎是一组习惯性的心理印象与反应,它是人为强加在清净觉性之上的。最终,我们可以打破自我概念的假象,认识到“无我”。

禅修有很多流派,这里主要讨论内观的方法。内观即清楚而精确地洞见事物,剥除概念化、标签化的词语、形象,把握到事物本来的样子。或者说,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去“观察”,产生洞见与完全的觉悟。

大脑往往出于“节能”或者“惰性”,直接以概念化的“标签模式”来替代我们的思考,掌控我们的反应。

我们要知道的是,这样的脑回路,并不是了解事物的唯一方式。我们要做的是,先后退一步静静地观察,先了解我们正在做的事。然后我们会发现,诸如忧愁、恐惧、愤怒,它们并非只是一种存在状态,它们是一组程序。仔细观察,在程序运行的第一个环节,是“执着、排斥”反应。我们可以透过禅修,改变这种机制,带来解脱的喜悦。

态度与方法 · How?

态度

在说到修行态度之前,我们得感谢西方科学家的重要发现,波粒二象性。这让我们知道,微观层面上,我们观察的过程,会影响我们正在观察的事物。与其说电子是一个物体,不如说电子是一个事件,观察者借由观察的行为,参与了事件。没有其他方式以避免这样的互动

东方科学认为,心本身是一组事件,每一次内观,我们都参与了事件。禅修是一种参与性的观察,你正在看什么,取决于你观看的过程。以下是一些通用原则:

  • 不要有所期待,注意力放在试验本身,不要为期待结果而分心。
  • 保持轻松与稳定,不急不躁,既不执著,也不排斥,学会接受。
  • 不要用想的。你不需要想出答案,推论式的思考并无助于你脱困
  • 另外要注意,我们与他人比较相貌、成就、财富或学识,这会造成疏远、隔离、敌意。
  • 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自己与他人的相似之处,这样会带来亲密。

一般而言,当我们观察自身这个身心复合体运作时,会受到贪嗔痴的影响,我们的本我、自我和成见,就像有色镜片挡在眼前一样,影响我们的判断。

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不用默念吸气与呼气,只需要注意呼吸进出鼻孔边缘的感觉。心跑开了,就拉回来,继续关注呼吸,如此而已。

如何调身?

放松身体,但不要垮下来,穿着宽松的衣服,选择舒适的坐姿,脊椎伸直,注意要有正常的生理曲度,身体微前倾,最好垫个坐垫。

如何调心?

集中注意力在呼吸上,呼吸就是我们固定的参考点,就像是拴马的柱子,而正念就是我们手中的绳子。我们需要警惕的一点是,不要把呼吸概念化,呼吸充满了微妙细致的变化,每一次呼吸都是不一样的。

禅修可以增强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也只是副产品。如果太强调解决问题,我们的注意力会不自觉转向问题,导致无法进入禅定,捡芝麻丢西瓜。欲速则不达,从小处着手,终成大业。

修习慈心

作意,真心将禅修中的美好,分享给众生,散播慈爱。敌人,也是众生的一部分。我们祝愿敌人,在心理层面上要得到解脱。

处理问题

即便我们可能真的很痛苦,不要逃避,正视它。选择开放的态度,去面对它。要知道,痛苦不等于受苦。痛苦是无法避免的,受苦则不然

身体上的疼痛,会转移我们对呼吸的注意力,此时不要反击,将注意力放在疼痛上,完全进入疼痛,观察它,放开它。不要想着用意志力压倒疼痛,也不要逃避,观察再观察。疼痛的感受,只是一种能量,学会面对它,保持耐心

禅修中的奇特感觉,大多是神经系统更有效率让感官信号通过时而引发的,看着它升起,看着它消失就可以了,不要被牵扯进去。

昏沉会有对应的身体感觉,看看它们是什么。无法专注,禅修前不要接触视觉、听觉冲击力强的影视作品,另外就是尽量在上座前,解决掉情绪和纷争。

正念不会无聊,以正念看每一刻,就像童真之眼,这是世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恐惧、抗拒、沮丧、勉强,急于求成,恍惚呆滞、分心,很难一一说明,我们会遇到多少种情况,但是原则是,提起正念,关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心理上什么感觉,有任何生理上的感受吗?静看风起云涌,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