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性乾:我讀南懷瑾

溫州出了個南懷瑾

一九一八年農歷二月初六(陽歷三月十八日),南懷瑾生於浙江溫州樂清縣翁佯鎮地團村.小名銀奶,生肖屬馬.

大凡介紹一個名人,都從他瓜瓜墜地開始,接著介紹一大堆生他養他的那一方土地;我寫南老師,也不想免掉這一「俗套」。

南老師的家鄉溫州,也是我的家鄉。這十幾年來,溫州的 知名度一直居高不下,不僅在國內有名,甚至遠播海外.我這個在外地的溫州人.連帶著也沾了不少光,同時也連帶著受了 不少累.我回答了別人的「府上在什麽地方」的問題後,對方第 一個反應是:「你們家一定很有錢。」害得我必須花很多口水來 解釋,我說:溫州人並不是個個都發了大財,我的幾個弟弟妹妹還是捧著社會主義的「鐵飯碗」,過著「工薪階層」的平常生活。

溫州究竟是怎麽樣一個地方?溫州人有什麽特點?我這個溫州人講不清楚.經濟學家們一批一批往溫州跑,要探討 「溫州模式」;記者作家也一批一批往溫州跑,寫出一篇篇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第二次創業」的報道文章.與此同時,溫州出偽劣產品、溫州人亂建墳墓等等壞事也經常被媒休曝光、對於家鄉的這些好事壞事,我這個溫州人並沒有因此而感到自豪或羞恥,我也無法作什麽評論;但一個地方發生的事情.被別人廣泛地議論,總有它的特殊理由。一九九二年,我相隔十五年之後再次回到故鄉,就發現溫州確有許多與眾不同的地方、我跟幾位港臺來的朋友去拜訪市長、市委書記,小汽車一直開到市長的辦公樓前,市府大院門口沒有警衛攔截,傳達室沒有人出來盤問,客人不用在傳達室登記,因為是晚上,我甚至沒有看清有沒有警衛和傳達室;市長書記的辦公室.市府會議室樸素得近於簡陋、近於寒酸。我也算是一個走南闖北、見過世面的人.面對此情此景.當時就產生了一個強烈的感覺: 溫州確實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地方,我在國內國外從沒有見到過這種景象。

在這本書裏,我不準備詳細全面地介紹溫州、因為,第一, 沒必要,第二,我也做不到。我從出生到考上大學,在溫州生活了十八年,我把記憶中的家鄉情況描述一番,可能給讀者了解南老師提供一點幫助;但南老師比我年長二十一歲,我們之間也存在著一個「代溝」.我講的情況可能同他青少年時代的溫州也有不同。

溫州是個小地方。這幾年,城市建設搞得好,有一點現代化的味道了,還記得我小時候,溫州還是一個古老的小城,建國初期,溫州的城市人口只有十萬;縱貫市區南北的解放路,算是最繁華的.我曾經從最北頭逛到最南端,一個來小時就夠 了.因為這條路也不過兩公裏多一點;四層樓的國貨公司是全市最高的建築;老百姓沒有見過火車、汽車和許許多多其他現 代化的東西,絕大多數家庭用不上電燈,到了晚上,商店關門,如果沒有月亮,大街小巷一片黑暗;做飯用木柴、龍雞草; 自來水、公共汽車都是一九五八年「大躍進」的產物.這就是當年溫州的情況,一個古老的小城市,在中國的版圖上占了一個小小的圓點,默默無聞。

溫州是個好地方。用山青水秀、魚米之鄉來形容,並不過份。溫州的地形屬於丘陵地帶,山很多,市區裏就有積谷山、華蓋山、松臺山、楊府山等等,都只有幾十米高.現在都成了公園;市區之外的茶山、仙巖、南北雁蕩山等,則是遠近聞名的旅遊景點。「天下名山僧占多」,溫州的名山一般也都建有大寺廟,記得小時候春遊遠足,能夠歇腳休息的地方只有寺廟。一條甌江發源於慶元,經龍泉由西向東流經溫州.奔騰而去流入 大海,全長三百八十八公裏,是浙江省的第二大河,溫州境內還有許多河,市區裏也有許多小河,雖然沒法同威尼斯相比, 但那些傍水而建的民居.也很有一番情趣。這幾年,城市建設步代加快,許多小河都被填了修馬路蓋房子了,城市日益向現代化邁進,那種水鄉的特色消失得差不多了。

這麽一個有山有水的地方,加上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物產自然很豐富了,水果有柑、櫥、梨、柚子、楊梅、枇粑,水產海鮮的品種很多,魚蝦蟹樣樣俱全,灘塗裏出的一種「跳魚」和一 種叫「龜腳」的海鮮,味道很是鮮美,我跑了那麽多地方,從來沒有吃到過。大概是那時候對外交通不便,溫州的土特產運不出去,價錢都很便宜。印象很深的一個景象,直到五十年代中期,到了黃花魚、鳳尾魚捕撈季節,滿大街都是賣魚的,一斤只賣一毛多錢;去年回鄉探親,聽說黃花魚賣到一百八十元一 斤,不到四十年時間,漲了一千多倍,大概是漲得最厲害的一種商品了.

在這樣一個」魚米之鄉」長大的人,有一種自得其樂的情結。當然,「誰不說自己家鄉好」.但溫州人鄉土觀念似乎特別強烈,認為天底下哪兒都不如溫州好;在外地工作的人,千方 百計要往回調、小時候,聽大人們說起。東北是怎麽怎麽冷,擤鼻涕都會把鼻子擤掉;北方人拿高粱、玉米當主食,怎麽能咽得下去。家裏有人在外地工作的,得經常往外地郵寄魚幹、蝦 米、臘肉、粉幹。小時候聽過一個笑話,一個溫州人到北方辦事,上館子吃飯,身上帶的錢不多,不敢點雞點肉,要了一盤他認為最便宜的海蜇皮,結果一結賬,口袋裏的錢都掏出來還不 夠。他犯了一個錯誤,入鄉不問俗,他以為北方同溫州一樣,像海蜇、蝦皮.魚生這些東西是最便宜的,窮人家都吃得起。說溫州物產豐富、魚米之鄉,但在我的記憶裏,老百姓的生活水平 還是很低的,特有錢的「大款」,家裏擁有一輛黃包車,就不得了了,幾乎全城的人都知道;而窮苦人則隨處可見,我小學的同學中,就有經常光著腳、餓著肚子來上學的,小河裏漂浮著棄嬰的屍體,則是我親眼所見。當年的情況恐怕同全國其他地方也差不多,只不過仗著比較好的自然環境.沒有遇著特大的天災人禍.沒有出現過那種赤地千裏、蝕殍遍野的局面罷了.

這幾年,有一件事使我百思不得其解,就是溫州人打進全國各地的市場,連新疆、西藏都有溫州人在經商,旅居海外的華僑有二十多萬人,有人甚至說,溫州人就是「中國的猶太 人」.記得小時候,溫州人從來沒有這麽「火」過。建國以前,溫州的幾家最大最有名的商店都是寧波人開的,商店的招牌上 都特別寫著」寧商」兩個字,大人們說;「無寧不成市」,沒有寧 波人開的商店,就不能算是一個城市。看看今天的情況,這句話真該改為「無溫不成市」了.

溫州是個特別的地方。每個地方都有一個地方的特點,溫州可以講出的特點很多很多,最突出的恐怕是語言了。溫州話自成一個系統.外地人聽了像是外國話。在溫州專區的十來個 縣市裏,還有各種不同的方言,有些可以溝通,有些相互之間根本聽不懂,瑞安同平陽兩個縣緊挨著,但兩地的人就講兩種完全不同的方言.平陽還有一部分人講閩南話.其實他們離閩 南還遠著呢。解放後,全國推廣普通話,學校裏也教漢語拼音, 加上廣播電視的逐漸普及,現在,大多數溫州人總算能聽懂普通話了,能講不標準的普通話了,要溫州人普通話講得標準, 恐怕很難很難。溫州人當電影演員、播音員的不太多,老牌明星黃宗英是溫州人.但她從小就離開了家鄉。我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普通話到現在還講不好.一開口,人家就知道我是個南方人.至於後一輩的溫州人,有的到外地經商謀生.到老了還只會講溫州活。我大學畢業後,又脫產學了三年英文,但我第一次當翻譯用的卻是溫州話。那一次,碰到國慶盛典,許 多海外華僑回來參加國慶觀禮,當時的僑委人手不夠,我被借去參加接待工作。華僑中有幾個定居歐洲的溫州人,普通話半句也聽不懂,中國字也不識;僑委的唯一溫州籍幹部正好出差 去了,上上下下弄得一籌莫展。僑委領導按例還要宴請這幾位溫州華僑,這可怎麽辦好。正在萬難之中,發現了我這個「人 才」,馬上被拉去當翻澤;而我則是第一次輕輕松松地完成了 一項「政治任務」。我還聽說,國外的某一場戰爭中,一方用溫州活作為戰地通訊的工具,使敵人無法破譯。這個傳聞可能是編出來的,但聽起來挺有道理,試想,在戰場上如果竊聽到敵 方的溫州話聯絡內容.要判斷確定它是溫州話就很不容易,再要找到一個溫州人來破譯它,那場戰鬥恐怕早就打完了,畢竟溫州話是一種很特殊的方言.

除了獨特的語言之外,溫州在文化風俗方面也保留了自己的特色.重視文化,重視對子女的智力開發,是溫州人的傳統。南宋時期出現的「永嘉學派」在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種用溫州方言念唱的戲劇「亂彈」,專家考證起來,還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今天可能早就式微了。佛教和佛教文化的影響,在溫州可以強烈地感覺到,我在下面還會專門講到、旁 門左道、封建迷信的東西,在溫州曾經相當盛行;今天,這些東西又沈渣泛起.外地人看了覺得大惑不解。

溫州是個出人才的地方。「江南出才子」,這句話流傳全國;溫州也在江南,連帶著沾點光,說起來也是個出才子的地 方.出才子的地方,似乎同時意味著出不了英雄。溫州歷蟲上 好像沒有出過什麽英雄豪傑,溫州地處一隅,不是兵家必爭之地,除了「文革」中的武鬥外,現在幾代溫州人都沒有見過真刀真槍的戰爭場面.歷朝歷代溫州似乎也沒有出過大官、大人 物住革命戰爭中,溫州也沒有出過一位傑出的領導人物;解放後一直到現在,溫州人當過中央政府的部長、副部長的寥寥無幾、看來,溫州這個地方只能出「才子」,在文化藝術教育領域裏,出了一大批學者專家教授,為年輕一代莘莘學子樹立了奮鬥的榜樣。在一九五八年之前,溫州只有幾所高級中學,沒有大學,要上大學都得到外地上,嚴格說來,這些被稱為「才 子」的人.也是外地培養出來的.而且。論知名度,論影響,這些人恐怕只能算是‘小才子」或「中才子」.真正能在一個領域獨領風騷,或者能夠名留史冊的.則是鳳毛麟角了;在現代,能以 溫州人自豪的大概只有大數學家蘇步青、姜立夫、李銳夫、考古學家夏鼐、著名報人趙超構、「詞學宗師」夏承燾、元曲專家 王季思等幾個人。

這就是南老師的家鄉溫州。「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但我上面對溫州的介紹,並不足以說明,溫州這樣的環境必然要出南老師這樣的人;甚至可以得出相反的結倫,溫州不該出南老師 這樣的人.關於山川同人物的關系,關於一個地方的環境對那個地方的人物性格的影響.究竟是怎麽回事?我講不清楚,南老師卻有個說法,他對自己的家鄉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南老師 曾經口述一篇文章,叫我整理,講溫州的永嘉禪師的事,題目是《山川人物與永嘉禪師》,我把它摘要引用在這裏,比我的介紹分析精彩多了。

山川人物與永嘉禪師

山川人物這個題間,在中國文化裏的確很重要.山川代表地理環境,不同的地理環境生產的東西就是不同。比如說榴蓮,泰國、印尼、緬甸這一帶很多。你把它移到臺灣或亞熱帶地區,它決不是榴蓮。所以,地理環境同這個環境裏出生的人物不能說沒有關系、南方人就是南方人,北方人就是北方人,東部和西部也各有不同,他們的思想、氣質,一切都有不同。奇怪,看起來似乎是迷信,實際上是科學。

因山川人物提到永嘉禪師。永嘉禪師對中國文化、禪宗的影響,他的聲光,聲名,光芒,現代話叫聲譽,不但照耀唐朝的禪宗一代,而且影響到深遠,一直到現在,甚至將來。

永嘉禪師當然是永嘉人。清朝以前,浙江設八府,溫州府、寧波府、處州府等。溫州府共轄五個縣.永嘉縣是溫州的首縣。溫州的山川人物影響到一個時代.尤其是現在,「文革」以後,改革開放以來,個體戶興起.溫州的聲望是那麽大,幾乎傳到全世界。

我是溫州府樂清縣人.我從小對這個國家很有感情,想為國家做一番事業.所以對本國的歷史、地理、文化特別註意。我們當年,國人如對自己國家的歷史、地理、文化不熟悉,是一件差恥的事。尤其是我個人,比一般人的個性又更頑固。

關於地理,講一個有趣的事。大家知道,世界的屋脊在喜馬拉雅山,在小乘佛經裏.喜馬拉雅山就是須彌山,大乘佛經裏的須彌山不一定指喜馬拉雅山.須彌山是地球的中心,也是屋頂。喜馬拉雅山下來,在北方,新疆一帶過來.北部高原,叫岡底斯山。中東、印度、中國,河流山脈的源頭,在中國講.都發源於昆侖山。昆侖山是喜馬拉雅山的一股。一大股,中國人素來以昆侖山為標準。中國的山脈分三條大山脈.昆侖山主山中脈,到青海高原、甘肅、陜西、山西下來,古代稱之為中龍山脈,像一條龍.陰陽風水叫龍脈,從空中看,山勢的走動就像一條龍在滾動.中龍山脈由青海、甘肅、陜西下來,過了太行,是中龍山脈。最後.一路下到淮泗,淮河流域、泗水流域,到海邊下海,震澤湖、龍下來一定要喝水,到震澤湖下海,龍要喝水.這一條龍脈,在海裏擡頭,就是日本.

由昆侖山脈向北走.過新疆、青海,經過內蒙古和蒙古,到東北,鴨綠江下海,在海裏擡頭,就是朝鮮,這是北龍山脈。

南龍山脈,從昆侖山山來,進西藏,向南到雲南貴州,向東到兩廣,廣東、廣西,經過湖南、江西,一路到福建。當然它有分支。江浙、福建都是它的分支.到福建下海,就是臺灣.

把中國的山川氣脈分類,大概是三條龍脈,不同的山川氣脈出的人物都不同.拿歷史來對照,差不多三代以前了不起的人物,堯、舜、禹、湯,文王、周公、孔子,成功的人物,大多是北龍山脈出來的.北龍山脈的人出來,天下太平,他們穩重。秦漢以後,以至唐、宋、元、明,都是中龍山脈的人,大多是太平盛世。

南龍山脈出名的,好像文化思想、哲學、禪宗、佛法,成仙成佛,大多是南龍山脈的人。南龍山脈出來的人可以做宰相.聰明有余.稍欠渾厚,一百多年來的歷史際運,站出來的都是南龍山脈的人.

溫州在地理上屬南龍山脈的分支。浙江的括蒼山脈,由杭州那邊起,青田、麗水一帶下來,又是一條龍脈,到溫州下海。括蒼山脈從古到今出了很多人,風景很好,同仙霞嶺山脈連起來,一下來就是天臺。天臺是歷史上有名的出神仙、出仙佛的地方,換句話說,是出哲學家的地方。溫州在歷史上素來是仙靈聚居之地,山水秀麗,如有名的樂清北雁蕩山。

溫州一帶,春秋戰國、秦漢以前是蠻夷之地,同福建一帶稱閩越,溫州是南越;漢朝的南越是指廣東、廣西;沮蛹叫甌越,是獨立的一個系統,文化也不同、漢朝以前是東毆王,古書上說,百越文身之地。百越包括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等、溫州真正歸入中國版圖,是在漢武帝的時侯。溫州文化慢慢開發起來,山川之秀麗漸漸為人知道,是在東晉階段。雁蕩山原來幾乎沒有人知道.到了東晉,謝靈運(康樂)出守溫州,當地方首長.他喜歡爬山,喜歡遊山玩水、才發現雁蕩之美。據說,雁蕩山是釋迦牟尼的弟子、五百羅漢之一的諾巨邢尊者的道場。對此,只能說事出有因,查死實據。佛的五百羅漢弟子那時候怎麽能到達中國,除非他有神通。這個就難說。佛經上常說,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得解.佛講一句話,世界上一切眾生都聽懂。那好,他老人家當年用梵文講經,中文為什麽沒有記錄,為什麽後來還用翻澤?為什麽不用中文講出來、不用後人翻譯?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得解。當年,有人對我說,你悟道了。我說沒有,我講出一句話, 別人聽不懂,還沒有到佛的境界。

溫州的文化在唐以前,沒有出什麽很大的人物,只有一位,是佛家的永嘉玄覺禪師,在文化史上占很重要的地位。這個人不但影響了唐代的禪宗,還是禪宗和天臺宗兩大派同出的最重要人物。

溫州人物在儒家、文學上出名的,在宋朝比較多。宋朝形成一個學派,叫永嘉學派,是儒家理學的一個支流,與浙江的金華學派、寧波甬上學派,都是儒家的派系。在學術、文化上.葉水心(葉適)出了名。我覺得溫洲很奇怪,佛道兩家出了些人。宋代一個道士林靈素,溫州人,拿現在的話說,就是有特異功能,可是他的法力很大,影響了宋朝的皇帝宋徽宗,宋徽宗拜他為國師、一個溫州人,畫符念咒.影響到皇帝。宋朝這幾個皇帝很奇怪,從真宗以後.大多都是迷信的大家。看他們的謚號,死後得的封號,宋真宗,真假的真,好像很好聽,實際上是特異功能的崇拜者;神宗、欽宗受林靈素的影響根大。金人南下,打到汴京(開封),最後用道家的符咒法力抗拒金人,不但不能打勝仗,父子兩人還做了俘虜.這個林靈素,歷史上只一筆帶過,因為他是道門之人。

永嘉禪師是正宗的禪宗.溫州人知道他的並不多,知道林靈素的則更少.對林靈素這一段仔細研究起來.皇帝迷信道教、畫符念咒到這個程度,這個國家非亡不可.我們溫州人林靈素對北宋之亡倒有很大的功勞.後來,溫州還出了一些漢奸,同山川風水的影響很有關系,這是很客觀的,不要站在溫州人的立場.盡是出好人,不出壞人,不過,其他地方也出壞人。到了宋朝,樂清考取了一個狀元,叫王十朋,樂清人一提起王十朋,覺得了不起。

溫州的永嘉禪師的著作影響到千多年來的學術思想,尤其是禪宗。他的分量有那麽重,價值是那麽高,文字之優美就更不用說了、我覺得,講溫州人物,最光榮的一位就是他。

上面這一大段文字,是南老師對他家鄉的山川與人物的 關系的分析.聽起來挺新鮮.南老師那麽推崇永嘉禪師,認為永嘉禪師是溫州歷史上「最光榮」的一位人物,但今天的溫州人恐伯沒有幾個人知道永嘉禪師,在《溫州詞典》中只有一百多字的介紹,沒有做任何評價.南老師說,溫州一帶歷史上出 過不少神仙、仙佛,那麽南老師自己是不是這樣的人?或者,南 老師也將同永嘉禪師一樣載入史冊?我不能回答這兩個問題,我能做到的,是把我了解的情況向讀者作比較詳細客觀的介紹。

「佛子」——佛送的兒子

南氏家族在當地是一個大家族,祖先在宋代時從中原移居此地。上面介紹溫州自古以來算是一個魚米之鄉,但南老師出生的樂清縣地團村和附近的幾個村子。卻是個窮地方;地少 人多,旱災、臺風、潮水倒灌等自然災害經常發生,十年九荒, 討飯的人很多。南家到他祖父這一輩,已經中道衰落了。他的父親南仰周是個遺腹子,上面兩個哥哥能力不強,南仰周十二歲就撐起這個大家庭的重擔,憑著他頑強的毅力和不服輸的性格,總算置下了一份「小康’水平的家產.並在地方上贏得了聲譽,還一度當選為鄉長。

有關南老師父輩。祖輩的事倩,已沒有現成的文宇資料可查,現在還健在的人也沒有幾個能說得清楚,何況那都是幾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前的事了,我不想也沒有精力把它搞得水落 石出.只是從南老師在家鄉的親屬的閑聊中,聽到片言只話.並了解到南老師這個傳奇式人物,生下來也並不是一個「天 才」或「神童」,如果一定要說出南老師童年和少年時代的特點來,倒也可以說一點他的與眾不同之處。

南老師的父親到了結婚年齡,娶當地趙氏女為妻,趙氏幾年後病逝,南仰周續娶了她的妹妹,當然也稱趙氏.南家這時候人丁不旺,天天盼望著趙氏為南家添丁加口;偏偏她過門以 後,一年,兩年,三年,沒有一點生兒育女的信息。現代人提倡晚婚晚育,可在當時,過門幾年沒有生育,做媳婦的被人戳脊梁骨,那是世之常情。本來並不禮佛的趙氏,天天跑城隍廟,求神拜佛,燒香許願。大慨是她的虔誠感動了佛爺菩薩,在她二十六歲的「高齡」,終於生下一個兒子,就是南老師,為南家續了香火,但她此後再也沒有生育。幾十年後,南老師名聞海內外,家鄉老一輩的親戚茶余飯後談起他,說他生下來後就被親友稱作「佛子」——佛菩薩送的兒子.

父母親「晚年」得子,又是一個獨子,呵護備至,嬌生慣養,自不必說,特別是母親,更是將寵愛集於他一身.只舉一例,就可以看出母親對他是如何的寶貝.現在當媽媽的,生下孩子。很多沒有餵過一天的奶,而是讓孩子吃牛奶.早年,都是靠母乳把孩子養大、一般到了一歲多、兩歲就給孩子斷奶,吃奶吃到三歲的,都是稀罕的事;而南老師長到七歲竟然還吃媽媽的奶。那時他已經上私塾念書,中間休息的時侯,別的孩子都是跑回家去吃一點點心,而南老師跑回家,卻要在媽媽的懷裏吮幾口奶。

父親只有這個兒子,對他自然非常鐘愛,但他的愛是另外一種形式,不是溺愛,而是嚴格的管教,該罵該打,一點也不寬容。南老師父親的「兇脾氣」.親友們至今都還有印象.一次,南老師同鄰居的孩子吵架,被對方罵娘罵祖宗,這在當地被看作是有辱家門的事。父親知道後,一氣之下,把他推到門前的小河溝裏。因為父親自己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沒有好好 念過書.只讀過幾年私塾,所以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好好念書,並不是要他去做官,只是要他能夠做到知書達理。父親除了有幾畝薄田之外.一輩子靠經商維生,他在村子裏開了個小 店.賣布、賣米、賣百貨。在傳統觀念裏,仕農工商,商人排在最後一位,但他父親卻認為,經商是世上最好的職業.生意做得好,發了財,連官府都要來攀附。他希望自己這個兒子,先好好念書,將來接他的班,一面經商,一面過個平平靜靜的耕讀生活。

南老師六歲開蒙,接受幾千年沿襲下來的舊式的教育,上私塾.讀四書五經.只在縣小學插班讀了最後一個年級的課. 拿他自己後來的話說,自己一輩子連個小學文憑都沒有拿到, 勉強算是小學肄業。南老師能有今天這樣的盛名,並不是生來就是天才,小時侯.聰明、機靈都稱得上,但並不是一個乖孩子,甚至可以說很調皮,很愛玩。只是父親管得太嚴了,嚴得幾乎不近人情,母親這把保護傘有時也失去了效力。這樣,在嚴格的私塾教育下,他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底子,四書五經不管懂不懂,他都能背下來,幾十年後.都沒有忘記。南老師自己也對人說,他現在「這點墨水」,就是小時候打下的基礎。

根據南老師自己的回憶,童年時代.從一歲到六歲,渾渾 噩噩,糊裏糊塗,沒有太多太深刻的記憶。從六歲到十二歲,除了讀書之外,只記得自己身體非常弱.正餐不好好吃飯,喜歡吃零食;三天兩頭生病,生來是個多病的身體,什麽病都生過。十二歲以後,小病隨時有,大病沒有;傷風感冒是經常的事,但沒有生過大病,一輩子也沒有得過大病.他說,也許十二歲之前把所有的病都生過了,所以後來就不生病了。

童年時代,家裏遭遇一件大事,南老師刻骨銘心,在一定程度上,這件事的教訓,融入了他的人生哲學之中.那一年,大約十一歲,父親送他到縣第一小學上學.二十年代的中國,推翻清朝封建王朝雖然已經十多年了,但社會,文化、教育還處於新舊交替時期,尤其是在地處一隅的樂清,現代教育還不普及,上小學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小學畢業就相當於過去的秀 才了.南老師上過私塾,古書讀過不少,但現代科學知識,比如算術、化學、衛生等等,則一竅不通。父親拉關系、走後門,總算把他送到縣第一小學,插班讀六年級.縣小學在城裏.沒有寄宿,父親找了城裏一個林姓朋友,讓南老師借住在他家裏。正好這位朋友有一個孩子也在念小學,名叫林夢凡.也是一個獨子,兩人正好作伴。夢凡的母親對南老師很好,像對自己的兒子一樣。在學校裏.南老師個子小,上課坐在最前排,排隊排在最後一個,加上是鄉下人,常常受別人的欺侮.不過,南老師在這裏還是很開心的,畢竟換了一個新的環境,什麽都新鮮。

讀了半年,放寒假了,就回家過年.過陰歷年,農村裏都是 熱熱鬧鬧,一般從初一到十五燈節,走親訪友,大宴賓客。加上這一年正是他祖母的六十大壽,湊在一起.南家更是熱鬧非凡,天天席開十幾桌、父親在鄉裏本來人緣不錯,加上他剛剛為地方上修了一個陡門,就是蓄水放水的水閘,很得民心,來祝壽的、「蹭飯」的人特別多。這樣鬧到正月十五,南老師一覺醒來,突然出觀一個念頭:不行,我要走,不能呆在家裏,要上學去。父母親攔他.學校還沒有開學.你去上什麽學?南老師執意要走,反正不願意在家裏呆著,到城裏找同學去。父母拗不過他,只得讓他去、那一天,南老師一個人,步行兩三個鐘 頭,住到了同學林夢凡家。第二天上午,父親派人來,告訴他昨晚家裏披搶,並帶來一份狀紙,叫他到縣裏報案。原來.頭一天夜裏,一夥海盜洗劫了南老師的家。南老師的父親開了一商店.賣米、賣布、賣雜貨,像當時鎮上的一般商店一樣,前店後屋、海盜來打門撬門的時候.他的父親被驚醒.知道情況不妙, 顧不得老人妻子.光著腳從後門跑了.等海盜撬開門進來時, 他母親在驚恐之中還能急中生智,摘下戒指耳環拱手交給強盜,說:主人都跑掉了,我是他家的傭人、南老師的母親平素不愛打扮,穿衣服不大講究。海盜看她這副樣子,不像是老板娘,就放過她了,只是把店裏能搶走的東西席卷一空。等到他父親 帶領一群「鹽兵」趕到時,那夥海盜早已揚長而去了.

這是南老師記憶中家庭經歷的一件大事。全家人的命都保住了,但財產損夫慘重.好在他的父親」留得青山在」,就會 「有柴燒」。南老師說。他那天加果不離家進城,很可能會被海 盜綁票了,也許早就沒命了.當然,這些事情都沒有發生,但幾十年後,南老師從這個偶然事件上,引出了一個人生的哲理. 他說:如果不大事操辦祖母的六十大壽,可能不會招來海盜; 所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不輕言做壽;拿佛學的道理來許.一個人在「福報」很好的情況下,不要把「福報」都用完了.南老師的意恩是:一個人,在有錢、有權、有勢的情況下,不要張揚,不要忘乎所以.不要得意忘形、南老師一輩子的為人,都是遵循著這個原則,哪怕在他聲名鼎盛的時候,自己都是那麽冷靜,那麽低姿態.

十三歲,私塾念完了,該讀的書都讀了,小學也念了,倒數第一名,那時候叫「背榜」,拿了個肄業證書。下一步怎麽辦?父親說,不要上學了,交不起學費。上中學,樂清縣還沒有一所中學,要到溫州去上.但家庭經濟的狀況又無力負擔,那時侯,供養一個中學生.不是一般家庭所敢奢望的,比現在供一個大學生還難,何況家裏剛剛被海盜洗劫一空。父親叫他學一門手藝,當地有一位木雕藝人,遠近聞名,南老師覺得木雕很好玩,但一輩子幹這種事,不幹。父親又叫他去學生意,到人家商店 裏當學徒,南老師也不幹,他不能反抗父親,他反抗父親的唯一武器是眼淚。父親說一次,他哭一次.硬是不願意去學生意。父親說了三次之後,拿他沒有辦法,只好由他去,在家裏讀書自修好了,反正年紀還小,家裏還養得起他。

那年暑假,在溫州讀中學的表兄王世鶴回來度假,王家是當地一個大戶人家,請了一位老師給他補習,父親叫南老師也去聽課,一共有七八個孩子,南老師年紀最小。請來的老師姓 朱,名味淵。朱味淵先生學問很大.在前清的時侯沒有考上功名,就到處遊歷講學;論及時政,憤世嫉俗,唾沫橫飛,被鄉裏視為奇人.南老師後來說自己同國民黨政要陳誠是「同門」,指的就是同朱味淵先生的這一段師生因緣。陣誠是浙江青田人,朱味淵曾在青田教過陳誠,在古時講究師從關系,受過同一個老師的教誨.就稱同門」、其實,南老師比陳誠小二十多歲,一輩子同這位學長沒有直接打過交道.

南老師同朱味淵的師生因緣,也只是這個短短的暑假,算下來只有一個多月的時間,真正一對一的教侮只有一個來小時,但在南老師的心裏,對朱味淵先生懷念了一輩子。這個暑 假,朱味淵給這七八個孩子講古文,講詩詞,朱先生的詩詞功 底很深,當年詩壇上小有名氣。南老師那時候早就把《唐詩三百首》背得滾爪爛熟了,而且,十來歲就會寫對子寫詩了,但古詩究竟妙在何處,也不知其所以然。一天,南老師到朱先生的書房,看到案頭有清人吳梅村詩集,拿起來翻閱朗讀,愛不釋手。朱味淵見他喜歡,乘興為他朗吟吳梅村的《琴河感舊》四 律,井借給他清詩一卷。於是,南老師從吳梅村入手,讀遍了清朝名家的詩作.發現其情懷磊落,比讀唐詩更有心得。南老師認為.清朝的詩詞.’‘寄意遙深,托情典故,殊非唐初盛晚諸世曠達疏通所可及者,宜乎情之切近於衰亂哀思而尤擅其勝場也」.朱昧淵先生的教導.使南老師開拓了眼界,對學詩「須先習盛唐,宗法李杜,方為正規,如清初諸家,不可學也」的觀點 產生了懷疑。這麽短短的一個小時,留給了南老師終生難忘的印象,使南老師知道,除了唐詩之外,清朝的詩另有境界。南老師後來再也沒有機會受朱先生的教誨,朱先生第二年就去世了。但南老師把朱先生尊為自己詩學的啟蒙者,一輩子不忘這位恩師、我們現在讀南老師的著作,裏面引用了許多清朝詩人的詩句,特別是鄭板橋、袁枚、趙翼、龔定庵、錢謙益初吳梅村等人的詩,南老師都是推崇備至,從中可以看出朱味淵先生對他的影響.
在家自修這三年的時間裏,南老師讀書的範圍更廣了。家裏的藏書不少,《史記》,《文選》,《綱鑒易知錄》,還有唐詩宋詞等等,南老師都翻出來讀了個遍。《紅樓夢》,《三國演義》,《水 滸傳》以及武俠小說,這些「閑書」、「野書」也都想辦法弄來看。父親對這個獨子,有嚴格管教的一面,同時,對他的培養還是很用心的。父親給他請來一個老師,名叫葉公恕,葉先生古文底子好.又通現代學問,一個月來家裏兩三次,從他那裏南老師知道了孫中山、康有為,還有外國的林肯、華盛頓、興登堡。卡內基的傳奇故事。

在家裏自修,總是容易懶散。父親認為環境不好,就把他送到家廟裏去讀書。南氏家廟建在附近的山上。離家大約有五六裏地.廟裏安放南氏先祖的牌位,每一代裏選派一人看管; 平時.這裏是人跡不到的地方,只有在過年過節或婚喪嫁娶的時候,後代才會到家廟去祭拜祖宗。父親把南老師送到家廟讀書,平時不準他回家,隔三差五給他送一些好吃的東西.按道 理,一個十四五歲的少年,而且還是一個獨子,當時一般的家庭總是把他拴在身邊;而南老師父親這種獨特的管教方式,也許是南老師日後那種特立獨行、桀騖不馴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家廟的環境確實很好,廟裏一片幽深,陪伴他的只有一個又呆又瘸的公公;廟外.有清澈的溪流,有山花,還有美麗的裴翠鳥。南老師在這裏讀書,讀中國的歷史,讀中國的地理,他的思 想可以自由馳騁,他立誌要當一個「大人物」。盡管他對外部世 界的形勢,什麽歐洲風雲、國共兩黨的鬥爭,他都是模糊一片, 因為這個小地方的人還是過著古老、寧靜的生活。

十七歲是南老師人生歷程上的一個裏程碑。也許是書讀 多了,他不願意局促在家鄉這個小小的地方,他要出去闖天下,他要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他的這個理念非常強烈,沒 有誰能理解,也沒有誰能阻擋,可能只有上天知道。還在他少年時代,南老師在家鄉附近的一個道觀抽過一支簽;過了幾年,在一個廟裏又抽了一支簽、抽簽這種東西,屬於迷信騙人的東西,講得好聽一點,屬於神秘學的範疇,本不足以拿來當真;但南老師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抽到的這兩支簽竟完全一樣.這確實有點神秘色彩了。這個簽語說:
脫卻麻衣換綠衣,
恰如揚柳遇春時。
飛騰要取蟾宮桂,
許折東南第一枝。

這個簽語可能對南老師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南老師不是一個迷信的入,但簽語中的蟾宮取桂、折「東南第一枝」,對他無疑是一股強大的動力,鼓舞著他,鞭策看他,一輩 子自強不息。過了幾十年後,南老師經常向人談起這個簽語,頗有幾分津津樂道之狀.說自已的一生經歷被這個簽語說準了.我沒有請他詳細解釋這幾句話,「脫卻麻衣換綠衣」,「綠 衣」大慨是指他曾經芽過軍裝;「麻衣」相當於「布衣」,是古時平民、學子穿的衣服。至於從蟾官裏取得什麽桂.「東南第一枝」究竟指什麽,我從來沒有聽他說起過。

當年,正在他滿懷壯誌、雄心勃勃要幹一番大亭業的時候.一位在外地做事的同鄉回鄉度假,鼓動他到外面闖蕩.說 杭州浙江國術館是公費,不要錢,還管吃管住,兩年畢業後,分配到各地當武術教官、國術館,是教授武術的學校,這正合南老師的心意,《三國演義》《水講傳》《說嶽全傳》以及武俠小說裏的英雄人物,他早就崇拜羨慕;現在有這個機會,自己如果能夠學會十八般武藝,走南闖北.當一個英雄好漢,也不枉活一生、父親的管教,母親的寵愛.沒有能夠攔住他那顆遠走高飛的心,父母只得籌借一筆路費.送他上路。

…………

全書內容請購買閱讀 《我讀南懷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