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is topic is empty.
Viewing 1 post (of 1 total)
  • Author
    Posts
  • #12337

    2024.3.30 閱讀《孟子旁通》372/622
    一.這也是我們讀書要注意的地方。讀任何書。先要絕對的客觀。然後再設身處地地作主觀的研究分析。譬如對於梁惠王一見到孟子。就問孟子對於魏國有什麼有利的貢獻。經過前面一番較為客觀的分析。就不會主觀地認為他完全不對了。可惜以前大多數的讀書人。多半不作這樣絕對客觀的分析。乃至於把自己一生都在誤解仁義中埋沒了。
    二.孟子答覆梁惠王說。你梁惠王何必談利呢。你只要行仁義就好了。這是中國文化千古以來。尤其是儒家思想中。義利之辨的最大關鍵。而在後世的讀書人。大多看到利字。就望望然聯想到對我生財的錢財之利這一方面去了。站在國家的立場來說。也很可能誤認為只是經濟財政之利。至於義。則多半認為和現實相對的教條。因此便把仁義之利錯解了。而且把仁義的道理。也變成狹義的仁義觀念了。如此一來。立身處世之間要如何去利就義。就實在很難辦了。

Viewing 1 post (of 1 total)
  • You must be logged in to reply to this topic.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