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歸
重建纪实
申請共住
交通攻略
南師與洞山
洞下之風
曹洞宗门
寺院歷史
洞山理念
洞山佛像
建築規劃
洞山景點
睹影悟道
新闻汇总
成果展示
多元文化
佛法珠璣
山裡人家
生活剪影
四季風光
學習心得
文件下載
普利行願
義工招募
以正念观察持续不断的呼吸,你终将看到一个无尽的身体感受与运动之流,并感觉到时间稳定前进的节奏。在这不停歇的运动中,没有观看的人,只有观看本身存在。 ——德宝法师
以正念观察持续不断的呼吸,你终将看到一个无尽的身体感受与运动之流,并感觉到时间稳定前进的节奏。在这不停歇的运动中,没有观看的人,只有观看本身存在。
——德宝法师
因为生命中潜藏的“苦”。有人说,我生活得很快乐。这里的苦,更多是指心理层面上,那种深沉且细微的不圆满的感觉。愉悦底下,往往潜伏着微细的紧张。
“苦”
深沉且细微的不圆满的感觉
禅修给予我们另一种视角,让我们身心得以真正地放松,跳出贪爱与憎恶的无尽循环。
很多人都相信知识让人更文明,但是知识并不能等同于身心宁静。丢一块石头到河里,流水会把石头的表面磨平,但是它的内在却不会改变。
禅修,可以从内在彻底转化一个人。
在这里,作者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问一个东西是什么之前,不妨先问问它不是什么。就像热门的聚会游戏——谁是卧底,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答案,会将我们导入歧途。比如以下几条:
问一个东西是什么之前,不妨先问问它不是什么
禅修不只是放松技巧,它的目标是觉知,目的在于转化并净化你的生活。
不只是
在催眠的出神状态下,人很容易受到外界控制。然而,在深沉的禅定中,禅修者大多处在自己意识的控制下。相似之处,仅在表象。
禅修是可以被理解的。我们都知道,有比语言更深刻的方式可以理解事物,比如说走路。我们了解走路,虽然无法描述神经纤维与肌肉的运作,但是我们知道怎么去做。
神通是禅修的副产品。
增长觉知是对抗危险的保障,而这正是禅修所追求的。我们要确保的是方法正确,放慢脚步并保持轻松,不要太勉强自己。
禅修不是离尘绝俗的,是可以应用到每个人生活中的实用技巧。
有些人混淆了放下与放弃。放下是为了更好地背负起本应承担的责任。在我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可以立刻放下,休息好了,我们可以更有效率地重新上路。放下,并不是放弃。
放下,并不是放弃
禅修确实会带来喜悦,但这愉悦也只是副产品,真正的禅修,是开发觉知的修行。
禅修是自私的?你要知道,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自我”会欺骗我们,有的是办法将最崇高的行为变质变味。透过禅修,我们可以真实地觉知自己,察觉到自私行为的微细表现,以达到真正的无私。去除自身的自私,绝不是自私行为。
高深的思想,也不过是禅修过程中的副产品。内观禅,是随时保持无私的观察,出现什么,就是什么,非常单纯。
禅修几周就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的想法,大约跟跑了两天步,就幻想自己可以进奥运会参加比赛差不多。
排除了歧路,我们成功的概率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