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之感悟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读此,《黄帝内经》全书的中心,是以“医(寿)世,医(寿)人,医(寿)国,医(寿)社会”为中心,不过是先从如何养生寿人来切入而已。

 

譬如说,关于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内涵,它便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如果只说抽象的天文,或有形的天体,而与人生、生命、生活了不相关,那是学问上的空谈理想,不是没有用,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它必须要在人事上有实际应用及实验经历才对。

 

再说“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博古必要通今,任何学问,如果只讲现在,不通古今绵延演变的因果关系,都容易落入偏见,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从政或从医,一切的一切,治理他人,医治他人,第一学问,必须先从自己身上实验做起,“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总之,这一段话是《黄帝内经》的中心,也是黄老之学的要点,它是贯通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任何一门学科的大原则。

《黄帝内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书,他是一部关于生命科学生命健康的书,其天人合一的理论既可用于治身,亦可以治家、治国、治天下,所以也是一部参究天人之际的精华之作。对于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实践生命科学的修道者来说,都要好好研究。虽然这样一部流传千年的书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真正好好研究,弄通理论并实践者,可能并不是很多,实为遗憾。

南怀瑾先生讲解的《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学》深入浅出,可以作为我们学习此书的入门指引。相信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学习此书并从中受益的人会越来越多。

通过阅读这些古人的著作,总有一些感慨。为了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传播下去,让人人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让社会更加和谐,我们也应当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对此,我常常有些不成熟的想法。比如,用现代化的社团组织来继承和发扬《黄帝内经》,利用团队整体的力量来保护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

文 / 学南读书

1、读后似乎理出一条文化“中脉”(中心脉络):中国文化——黄老之道——黄帝内经——内经三要义(天地阴阳、古今中外、自证内明之学为始)明白上面的道理,就达到“明”。

《内经》真正的宗旨要点多散见于各篇内涵。其中,更重要的即在《举痛论篇》所说的三要义。

“黄帝问曰:(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二)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二要数极,所谓明也。”

2、如何贯通旧的东方医学和二十一世纪后的医学与科学?

“印度的文化,譬如说以释迦牟尼佛做代表,入胎与出胎这是生命科学的根本……讲到印度的气脉之学,也就是医学的根本。”

百病生于气,身体有痛(受)也是气脉不顺畅造成的。《甚深内义根本颂》有关气脉的阐述比《内经》更为详细。

3、生命是业报(思想行为累积的成果)来的,生命的主宰是自己,一切唯心造。

精气神要合一,随时做到自己清净,很宁静,不被外物环境所扰乱,神收回来,才能保护这个形体。

人身是个小宇宙,他的活动同宇宙、太阳这个星球的法则是一个原理,遵循天干地支、阴阳五行的法则。遵循符合“道”的修行方式,现有的生命必定可以提升和超越。

文 / 稻子

 

《黄帝内经》共分两大部分:《素问》(共81篇)和《灵枢》(共81篇)。第一周只读了《素问》的前四篇。

上古之人长寿的秘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感觉《素问篇》的第一篇就已经把养生之道阐述完了。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简而言之,一个人如果注重阴阳协调,顺应四时,保持规律的作息、清淡的饮食、适度的劳动以及愉悦的心情,没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欲望,知足心安;接受自己的一切,也不妄自菲薄,羡慕他人;道心坚定,知道自己要走的路,不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诱惑而朝三暮四改变志向。那么,他(她)会比较健康和长寿。只是基于现实和个人状况,看起来简单的信条,我们往往未必能做到。毕竟,我们都是凡夫啊,所以才要接受圣人的教诲,学而时习之。

文 / 兜兜

◎感谢以上作者分享,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赣(2023)00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