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歸
重建纪实
Online Booking
交通攻略
南師與洞山
洞下之風
曹洞宗门
寺院歷史
建築規劃english
洞山景點
睹影Eng
活動預告
成果展示
多元文化
佛法珠璣
山裡人家
生活剪影
四季風光
學習心得
文件下載
普利行願
義工招募
Sorry, this entry is only available in 中文.
(中文) 此塔林位於洞山夜合山,有十座佛僧墓塔,大小、高矮參差不壹,依年代而排列。最早的建於公元壹六四五年,最晚的是壹七六六年。其中9座葬洞山普利禪寺30世至36世住持僧。正中間的是普同塔,下通深井,是寺院中普通和尚的骨灰共同歸葬之墓。在塔林前面,有壹棵大樹的樹根,從左到右,包圍住了整個墓地。近年,在洞山普利寺的住持妙忠(1902-2004)法師圓寂後,也歸葬在附近。
(中文) 此塔林坐落於洞山東北方3華裏,處上藍庵遺址所在的山口壹山坡上。原有石塔4座,今僅余3座。後方正中為日新沐禪師塔,前左方為福念禪師塔,右前方為明習文禪師塔。據“洞山(中興後)歷代禪師牌位”記載,福念為洞山正宗三十三世,日新、明習為三十五世。上藍庵由令超禪師創建於唐鹹通末,此時離良價禪師圓寂不久。據《指月錄》記載:“令超住天瑞州上藍山,時恒千人”,可知上藍庵也為當時禪林名寺。
(中文) 位於洞山山口右側山坡上,百步岸東側,背依松林,面瞰梯田,為清初重建景福院(當地又稱上藍庵)之見月中禪師等人墓塔,共六座,塔形完全相同,大小高低也相差甚微,墓塔成壹線排列,非常整齊。按年代先後為:“見月中禪師塔”(乾隆六年即1741年)、“雨庵澍禪師塔”( 乾隆六年即1741年)、“墨亭海禪師塔” (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直方來禪師塔”( 乾隆二十九年即1764年)、“蘊虛壹禪師塔”(乾隆三十四年即1769年)、“霽空明禪師塔”(乾隆三十四年即1769年)。
(中文) 經坑塔林位於洞山東北4華裏之經坑山場,原荊峰庵遺址旁,有佛塔8座。塔林依山坡而建,分上中下3層,皆有羅圍、拜臺。上層4塔,其中2塔刻“荊峰二代”等字;中層獨立壹塔,為曹洞宗三十四世石友玉禪師塔,乾隆三十年立;下層三塔,分別自立羅圍,均建於清康熙至乾隆年間。遺址旁有中興洞山普利禪寺第三代名僧闃玄性禪師之塔,立於雍正十年。據宜豐縣古縣誌:“荊峰庵,在三十都,嗣法洞山僧道性禪師誅茅辟創,頗稱幽勝,名人多憩遊焉。”
(中文) 牛形山塔林位於洞山普利禪寺西北角約500米處的牛形山中部,有的在牛形山中間山頭。共有唐至清僧墓塔9座:道全禪師(良價禪師弟子,洞山第二代住持)塔、崇慧能塔、孜乾銳塔、壹霖霈塔、壹葦如塔、誌尚士塔、秋水碧塔、良玉剖塔和無鑒輝塔。墓塔樣式壹致,居中為道全禪師塔。
(中文) 孤崖凈聰禪師塔,座落於洞山牛尾山,塔通高2.9米,寬0.9米,建於清康熙十壹年,碑文銘其“中興第壹祖塔”,並另記其重興洞山的功績。洞山除塔林群外,尚有數十多座單墓塔,且近年不斷有新的墓塔在發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