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0504
    何小青
    参与者

    ◆ 第十八讲总结

    第十八讲又进一步讲述了“三界天人”和我们修行的关联和意义。这一讲有唯识的内容,得反复看好几遍,然而依旧看不大懂。

    1、三界天人和水火风三劫难

    1)佛学、佛教、佛法,三位是一体的
    2)佛教讲天人宇宙的关系。佛教的宇宙观,尤其讲得非常好。今天科学的求证,等于在给佛教的宇宙观下注解。
    3)人死后如要往生天界,非修功德善行不可;严格来讲,善行与禅定有关系。道家的观念认为善能生阳,恶能生阴。单以禅定来说,四禅八定就是由人升到天道的必经之路,三界天人表上已列得很清楚了。修定修到初禅,再配合十善业,可以升到某种天道,二禅以上亦然。
    4)火劫来时,地球,以及太阳、月亮都毁了,太阳的热能整个爆炸,直到初禅天上层的大梵天。第二个劫来时,宇宙变成冰河,重新变成液体,直到二禅天的最高一层光音天。如果禅定工夫修到三禅天时,不会受水火劫的影响,但却怕最后一大劫——风劫。这时整个宇宙的功能,自然气化了,直到三禅天的最高一层——遍净天。只有四禅天不受影响。四禅天是舍念清净,以天人境界讲,是色界中的人。

    2、人类的水火风三劫难
    1)以人类本身来说,人的火灾,就是欲,男女的爱欲,贪、瞋痴都是火。你禅定工夫再好,欲的压迫力量一来,就垮了。
    2)水灾呢?就是贪爱。爱和欲程度不同,爱水滋生,很严重,非常地严重,二禅都抵不住。换句话说,你禅定工夫再好,那点情丝不能断,灾劫一来,照样垮掉
    3)风灾是什么?气。所以道家密宗主张修气,你气脉不能归元,呼吸还有一点往来的话,三禅是靠不住的。注意,气是气,脉是脉,到气住脉停,身上的气都充满了,才叫气住。所以身上感觉在流动,这是脉,要修到脉住,才能做到彻底的不漏丹。但还只能说是炼精化气,至于是否是四禅的舍念清净,还是个问题。

    3、四大皆空
    1)四大皆空是原理,真要修持到四大皆空,非把四大一步一步修持转化了不可。
    2)有些人心念一清净,生理的压迫就来了,再不然就漏丹了,工夫越做得好越如此,因为静属“阴”,静久了,阴极阳生。当阳能生起,生理机能回转,虽是回转,如不能把地水火风都化掉,它就只有顺着自然的力量走。你能够把它转化,你的修持工夫差不多了。

    4、心法与色法
    1)在唯识学中,心法与色法对立,物质跟心理对立。实际上,心与物都是阿赖耶识的功能;阿赖耶识不是本性,“受熏持种根身器”,四大色法都是阿赖耶识里同根的,在心所来讲,是把它分开的。比如我们意识上想飞上天去,第六意识可以,可是身体就不可以,所以说在心所是对立的。如果真修持到了,确实是可以转化的。
    2)色法又分三种:极微色、极迥色、法处所摄色。
    如果我们站在佛法唯识的立场来看,物质文明还在极微色阶段;光波可以说是极迥色;法处所摄色则是物质,但它是由精神所变的,这三个是三位一体,属阿赖耶识,就是心的功能所发出来的。
    3)法处所摄色,是阿赖耶识的带质境,带质境又分真带质与假带质的差别,修行不可以不知道。所以我们修行打坐,四大色身一点都没有转变,叫什么定力!那是不兑现的定力,那是意境上的幻相。所以做一步工夫,有一步的征验,也有一步的征候。因此,佛告诉他的公子做调息功夫,如果“心风得自在者,即得神通自在”,真的能得定,真是无比的快乐。

    5、人身是小宇宙
    1)身体也可分成三部:欲界、色界、无色界。
    2)人身的下段是欲界,欲界的乐由精生,精不下降则乐不生,气脉不会通。但是精一下降,非漏不可,如何下降而不漏,这就是看工夫了
    3)人体的中部是色界,气修到充满了,气满不思食,光明一定来,眼睛闭着都是光明;但是魔境也跟着来了,就是光明中的幻相,这时如果认为自己发了眼通,那就完了,如果守住光明,还是落在色界。
    4)眉间以上的是无色界范围,整个色身空了,绝对的无妄念。没有一点妄念是无色界,守住无色界,像无念一样,落在无色界,还是不对。
    5)守无念堕无色界,守光明境堕色界,守快乐则堕欲界。所以密宗提出乐、明、无念,均衡、平等、平等。

    6、专修
    如果要专求修证,非有一段绝对放下外缘,而去专修的时间不可。
    一个普通人,只谈变化气质一事,在生理方面,也非要有十几年专修不可,而且在十几年中,还不能碰到一点障碍。
    唐宋以后道家云:“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
    对付色身气质的变化,起码三年的专修是绝对需要的,而且中间还不要碰到逆境。

    7、无住、无着、无愿
    1)人人都犯这个毛病,口口谈空,步步行有。打坐时,气脉一来,马上被感觉牵走了,清净固然清净,实际上都在玩弄这个感觉。
    2)大乘佛学告诉我们三大原则:无住、无着、无愿。我们一坐起来,统统住在自己的境界,执着于空,想成道,想证果,以有所得之心,求无所得的果,当然都不成功。
    3)真正气脉是无住、无着,完全空以后才能到。身上的气脉是风,你一执着它就完了。我们做工夫往往被气脉、境界困住了。《楞严经》上说:“性风真空,性空真风。”大家都没有去体会。
    4)有问题向《楞严经》上面找。
    5)要逃过水火风三灾,必须转变色身,要进入禅定的境界,也非要把身上的四大整个转化不可。

    8、心体及其作用
    1)唯识学是科学的,我们要把它作为自己求证用功之用。
    2)唯识把整个心体分成八个部分表达,所以叫作八识。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
    3)前面五识是第一个范围,意识是属第二个范围。意
    4)“云何意自性?”—“自性”,是指意的本身的性质:弥勒菩萨说:“心、意、识”三样,严格讲起来,这三者都属于意识作用,就是意识自己的性能、性质。
    5)“心,谓一切种子所随依止性。”
    这里所谓的心,就是子思在《中庸》所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就是与生俱来的本性,每人不同,这个就是心,应该归到第八阿赖耶识的种子作用。
    “所随依附依止性”。
    一切种子都跟随着在轮回中,始终不断,互相关联,这个功能在唯识中叫心的作用。
    3)意:“谓恒行意及六识身无间灭意。”意识形态构成的习惯性。
    这里讲恒行,心理行为经常有依止性,就是意识的作用。六识身就是前五识起意识分别,它无间灭,像流水一样。
    4)识:“谓现前了别所缘境界。”
    任何事一到你面前,不须用心判别,你就很清楚知道了,这是识的作用
    5)腿一盘,一刹那间很清净,心的作用来了,心自然而然会接受这个境界,会认可这个境界,去设法保持着。这是心。
    觉得妄念清净了,晓得那一念清净的那一点作用,就是意的作用,它是无间灭的,一个个波浪很密切地接上来。这是意。
    心和意都来了,然后还有个作用,识也就在这儿;这一下很清净——这就是识。
    6)学禅不通教理,“心”、“意”、“识”分不清楚,认为静坐好就是工夫,实际上,教理通了以后就知道,静坐得再好,也还是在意识状态。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