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0860
    何小青
    参与者

    ◆ 第二十三讲总结

    本讲是《现观庄严论》的内容,于我而言阅读起来很是困难呐,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也不太行,只能暂记录如下了:

    1、答疑

    1)用心坚固不坚固

    照佛教的道理,这是善根发起,功德的成就。久而久之,如果修持一松懈下来,就又想吃肉了,这是心不坚、不用功的关系。
    修仙修道能否成功,只看用心坚固不坚固,这是基本问题。

    2)幻境对治
    神通跟神经是两兄弟,当各种幻境都来时,不是去不掉,而是我们在玩弄它,连自己也不知道。如有很想去掉它的这个心,不是被它转了吗?执着了嘛!只要一切不理,慢慢连脑袋都忘掉,就好了。
    然后又转入另一个新境界,不会再看到幻相,而是看到身体内外一片亮光。久而久之,自己心脏血液流动的情形,也都看得很清楚,不用去照X光了。
    可是不要把它当成眼通,当眼通就着魔,不当眼通就差不多要通了。
    所以不要想办法去除掉它,如果道理不清楚,还要执着这个境界,幻境就会越来越多。主要原因是眼睛机能衰退或疲劳,这时吃点补眼的药物会有好处的

    3)中间插播:《增一阿含经》修出入息注意
    女性做调息,收小腹时,注意力不可以在小腹,举凡任何修法,都不可注意下丹田。
    调息炼气,这个气不是从鼻孔里出入的气,只不过是借这股气,加以运用。如同借用火柴一样,点燃以后,就不要火柴了。每个人身体生命都是有暖的,身体本身也有气,要把这个体会出来,才做安那般那。真把气的道理体会出来,七天以内一定证果,这话不是开玩笑,佛法是不欺人的。
    呼吸、声音这些都是生灭法,以生灭法求不生不灭之果,合逻辑吗?当然错了。至于炼气,我们身体内部本来就有气,只要把自己本来有的引发,你真做到了,身体内部一定起变化了,那有什么困难呢!
    比如你疲劳了,想睡觉,这时只要吸入一口气,停止呼吸,把气闭住,身体内部本来有元炁的,那个元炁的功能就发起来了。等于干电池用完,放在地上吸收电力,又可以重新用它。,因此用本身的气,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返老还童,容易得很,可说是易如反掌,就是因见地不到,所以才认不清。
    不过认得了气也很不容易,气认得了,要炼到“精满不思淫,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最多三天以内就可以做到,打坐想入定多少天也都可以办到,身体要怎么轻灵就怎么轻灵。
    不管男女老幼,无论年纪多大,修持第一步,非修到童真不可。如何修到童真?心念无分别,生理色法转了,整个六根不漏,那才转成童真之身,立刻入道,绝对不假,佛法是不欺人的。

    2、四加行

    1)暖。
    四加行的修法,由于先要求见道,就是禅宗所说见地,真见到性空。但这个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或者是理上所能了解的情况。“见道智火之前相”,就是快要见道以前,将要见道那一刹那间,发起了暖地。这也是做学术教理的解释,换句话说,真见道时,如禅宗一些大德们的自述,在刹那之间,“轰”的一悟!出了一身大汗,这就是四加行的初步暖相来了。

    2)顶
    见道的人不谈守戒,但是一切自然在戒行之中,诸善根不被邪见所动,这是顶相。

    3)忍
    自然地灭掉一切恶业所感应而生的恶趣。忍就是定力很坚固,有坚忍、截断的意思。
    《金刚经》教你福德要够,如果福德不够,你见到自己的空性会害怕。远离空的恐怖,这是真“忍”。

    4)世第一法
    这才是真正的见道,弥勒菩萨用文字,从学术性的观点告诉我们。事相上,
    暖是真得暖,而且暖寿识三个是一体的。所以转识成智,如果意识真转了,转成妙观察智时,没有不发暖的。
    密宗的修气、修脉、修明点、修拙火,不过是暖相的初步,并没什么了不起。可是念头、妄念、意识不能转,就不能发起暖相。
    一得暖相就是得三昧真火,这时道家的祛病延年一定办得到,因为暖、寿、识连着,物理世界也是如此。我们这个欲界的物理世界,凡是死亡的东西,一定是会冷却的,活的东西一定是暖的。所谓暖、顶、忍,不光是道理,还有真实。
    修持次第讲“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法一样,到某一步,某一步的境界一定呈现,这不是教宗规定的,而是身心走修持路线必然的变化。工夫到了那一步,就是那个现象,如果没有那个现象,就不是那个境界,工夫就没有到那一步。

    5)、钝根和利根
    钝根的人只是有信仰,由信仰慢慢培养工夫和见地。钝根的人就是学理上相信,见地上没有开发。
    利根的人因信就进入了,证进去,马上起用。利根的人理到了,工夫、行愿都随着一起来。
    这两种是不同的。
    因此说,四加行法也有两种人,他们的修持境界、经过与成就,也各自不同。

    3、声闻道的加行道相
    1)首先,悟了道的人一定证到“色即是空”,这不是理论,要到这个“色等胜义空”的境界,是色的第一义空,不是色的现象,这是声闻乘的境界。把山河大地看空了,一切色随意而转,是菩萨境界。
    2)再进一步了解了色法,即物质世界的四大是无所得,毕竟了无所得,本空,也就是“色不异空”。这个所得的智慧,所包含的境界都做到了,才是声闻乘的顶位。到达了顶位,一定是三脉七轮通了,完全打开了,顶相即可达到与宇宙合一。
    3)再进一步,在见地上通达色等四大在第一义上已经破除了那个境界。是什么境界呢?即安住(即任运、保持)以及诸行是常或者无常等道理。
    当佛涅槃时,告诉我们说,无常、苦、空、无我是方便,真正的是常、乐、我、净。
    不管是无常、苦、空、无我也好,常、乐、我、净也好,都是两头的话,中道第一义谛,两头都不着。
    空与有是两头的话,是相对的,修与不修,打坐与不打坐,都是两头,所以都不要执着。
    4)更进而到菩萨的初地欢喜地,即“胜义无所住”,形而上道的境界。这个境界是般若智慧之所摄持,才叫作世第一法,不过是初地菩萨的境界而已。
    5)声闻道中,在这本书里总是拿色、空二义来讲。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身体、物质世界都属色。证悟到了就是见空性。见空性后没有一法不转的,一定转,所以叫顿悟。换句话说,色法也跟着顿转,这是一定的。等于修持次第讲“暖、顶、忍、世第一法”四加行法一样,到某一步,某一步的境界一定呈现,这不是教宗规定的,而是身心走修持路线必然的变化。工夫到了那一步,就是那个现象,如果没有那个现象,就不是那个境界,工夫就没有到那一步。

    4、独觉乘的加行道相
    1)有时候,找不到真正证道而修持的明师,自己也可以求自悟之道。佛也告诉我们,要皈依佛、法、僧三宝,佛法僧三宝都还在,《大藏经》全部都在,你只在佛经上找,等于佛亲身在这儿一样,这样去努力,也可以求得自觉之果。所以讲自觉,就是独觉、声闻、缘觉。
    2)缘觉乘自悟自肯的境界有三种情形:可以达到对世上一切都淡薄了,对外境不大喜欢,分别心也比较轻微。如果可以做得到这样,有这个修养,但为什么不能永远保持呢?那是因为“未能远离内识能取实执分别”之故。也就是说,内心阿赖耶识坏的种性之根,还没有拔掉,还在那里的缘故。我们的妄想习气就是这样,你觉得自己没有执着,事实上,无意中已在执着,连自己都不知道,能够晓得这习气的话,就能得解脱了。
    注意,有时候自己的分别心自己是看不见的。
    修道学佛,搞得心中很清净的时候,有一个分别很可怕,稍稍看到别人讲错了话,做错了事情,或者不合规矩,马上觉得很讨厌,那就是瞋心,“分别实执”。
    2)独觉道同声闻果又不同了,等于佛法的中乘道。“无名言中假有”,真空起妙有的作用,尽管执着有,并不违背空的法性。换言之,空了能够起有的作用,才是独觉道的暖位。
    3)什么是独觉道的顶位?了解物质世界的色法,在第一义中没有减少。
    比方抽一支烟,把烟抽完,用科学方法,把这些烟收集起来,可以再把它造成一支烟,一点分量都没有少。所以进入空的境界,要它起妙有的作用也一样不少。修成功的人,另外的生命再不要经过六道轮回的投胎,自己意生身,意念一动,就可以造成另一个身体。
    心法是了不起的,色法同样地不可思议。佛法偏重于心法方面的开展,了了心,才能了色,了物质这一面。佛法不曾向物质这一面开展,其实心物两个是一元的,物也是同样地不可思议。道家是向色法这方面走,先把它破掉,破掉后再修成功,这是了身。
    学佛是要解决生老病死这些基本的问题。什么是学佛的人?一辈子来检查自己,反省自己,随时随地都能做到的人,就是修行人。所谓自觉者,自己随时找出自己的错误,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这个道理。
    独觉乘的人,内在证到空的境界,因此对于物质世界不执着。这还是中乘道,不是菩萨道。《楞严经》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心物是一元的,这个原理要抓住,真正的大成就,非做到心物一元不可,只偏向一面是不行的。
    4)独觉道的忍位是什么呢“世第一法,了知色等胜义无生等相”。晓得生而不生。
    唯识分析色法有三种:“极微色”、“极迥色”、“法处所摄色”。法处就是意识境界,自我可以生出地水火风,包含物质变化出来的作用,这些我们都要知道。

    5、大乘的见道之相
    1)现证空性慧所摄持之大乘谛现观,即是大乘见道之相,界限唯在大乘见道。
    现证空性即禅宗所讲顿悟,“嘣”的一下,在教理就是“现证空性”。性空的境界一下呈现出来,这个时候智慧开悟,般若成就,现证空性所包含大乘道的所有现观庄严,都出来了。所以净土境界一下现前,立地成佛,这个在理论上就是大乘见道的境界。
    见道以后才好修道。等于看到米再做饭,见道等于看到米了,修道等于米下锅了。
    宗和教有差别,但是通宗的人没有不通教的,通教的并不一定通宗,因为没有做工夫的缘故。一定要做工夫求证,这里所以说,“界限唯在大乘见道”,教理是这么讲。
    2)身内的功德成就了,才能谈到见道,见道还要靠这个肉身的。
    3)大乘的修道境界,妄念空了,清净本性出来了,是自性“能”清净,只得“能”,而去妄念亡“所”不行。“能所双亡”又还不行,要“能所双融”。所以能量之智与所量实空,平等平等无分,这才叫大无分别心。这样才能够“尽清净三界”一切障碍。这也就是一切障碍的真正对治,既不落空,又不着有。

    6、对治法门
    1)学佛修道不是一个药方就可治百病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对治法。当你修持时,忽然一下空了,空久了就昏沉,睡着了,这时就需要对治,就要不空,提起“有”来。“有”久了,就又散乱了。所以打坐做工夫要晓得对治法门。
    2)修行人对各种方法,不论外道内道都要知道才行。在某一种境界,应该赶紧要修某一个法门,不能再搞原来那个方法,再搞就要出毛病。尤其我们的心理,多少的业障,很难把它调整过来,所以有八万四千不同的对治方法。所谓“法门无量誓愿学”,不是只限于一门,认为自己这个对,其他都不对,那就错了。
    3)唯有佛的清净境界是总对治法。能对治的与所对治的,要恰如其分才行。比如我们散乱要修止,昏沉要修观,落昏沉要炼气,气炼多了也会出毛病,所以要恰到好处。能治、所治各种法门都要学。
    4)对治法门学了做什么?“次第断过”,把我们的习气渐渐转变过来。
    只喜欢清净,不喜欢尘垢,这是功德不圆满,也是过错,赶快要断,非断不可。这些佛经上都讲了,修持不是那么简单的。
    5)知识学多了以后是个大障碍,但是成道了以后,反而怕你懂得不够多,你越懂得多,教人度人的方便越大。“大般若如大火炬”,什么东西都不怕丢进来,好的、坏的,越丢智慧光明越大。
    “孔雀明王”,大菩萨能够下地狱,能在六道中度众生,吃了毒药,羽毛更光彩,智慧更大,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一切法门皆是对治。

    7、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
    1)学佛修道有两个目标:“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
    简单一句话:悲智双运就是菩萨道,再换句话说,就是智悲双修之道。到了智慧圆满、福德圆满,就是佛的果位,智悲双运也就是这个道理。
    2)修道的人,第一步工夫先证到“无我”。凡是圣人,不管儒家、道家,乃至其他宗教,一定见到空的一面,才能够称圣。
    大乘见到空的人,就是观自在菩萨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空不二,是“智不住三有之道相智相”。
    3)“色蕴等空性”,我们大家学佛,偶然把第六识一念清净,叫它空一下也还容易,但是色法就是空不了,怎么样去空它?非修证不可。
    4)“三世所系法”,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众生,这个三世真把我们困住了。色蕴,物质的力量都把我们挂在那里,不但是今生所系法,连过去、未来都把我们吊着。
    5)“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的修法,三十七道品,七觉支等这些菩提分,都是行蕴、想蕴的对治法门。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