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歸
重建纪实
申請共住
交通攻略
南師與洞山
洞下之風
曹洞宗门
寺院歷史
洞山理念
洞山佛像
建築規劃
洞山景點
睹影悟道
新闻汇总
成果展示
多元文化
佛法珠璣
山裡人家
生活剪影
四季風光
學習心得
文件下載
普利行願
義工招募
洞山普利禅寺-曹洞宗祖庭 › 论坛 ›
《“行”后面还有一个动力,就是无明。必须要把那个电源切断才行》 摘录1: 修行一切是“由此力故”,大乘十波罗密的第九波罗密是力波罗密,是心力成就一切。小乘道证神通罗汉修法,硬是把物理世界看空,把墙壁看成不是墙壁,观念上把它变空了,可是你用头去碰看看,一定会碰肿。但是心力坚强的人,他就破墙而出了,阻碍不了他,神通就是这样来的,他的墙壁真的是空了。要不然“心物一元”就是骗人的。但是你说虽然知道这个理,可是物质是硬的,我心想它是空的,硬是空不了啊!这个理由《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告诉你,是你心力不够坚强,是力的问题,在这里也点出来了。
摘录2: 万事本来无常,世间没有一件我们能永远把握住的事,感情也好、夫妻也好、兄弟父母也好、财产也好、生命也好,连我们身体都不属于自己,只是暂时归我们使用,并不是归我们所有,所以一切应该作“无常想”。
摘录3: 大乘三法印,空、无相、无愿。此处讲无愿是什么意思呢?无愿这个“愿”字,普通讲是意志力强,而意志是心起的波动,妄念的作用,所以无愿就是不起妄念、心不波动的意思。如何才能做到心不波动呢?就是要解脱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如何才能解脱呢?“心住一缘”。比如受了风寒不舒服是受蕴,血液还在流动,生命轮转不停是行蕴。识蕴更难,修到空的境界,那就是识蕴境界的作用。“五取蕴”是五蕴都能够空,也叫无愿三摩地。做到五蕴皆空,唯一入手的法门,是“心住一缘”,或者一个明点,或者一句佛号,缘有分别影像,或缘无分别影像,先修到缘止,这是五蕴空的起步修行。
摘录4: 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些佛学名相要会背,不要认为容易而不去记,你如果记不得,用起功来绝对不上路。这十二因缘就是你心路的历程,不记得就找不出来,所以用功就白用了。 像三十七菩提道品也要背来,每个名词都要去参究,这与用功修行都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要弘法利生的人,更要记来、参究来才行。十二因缘看起来简单,那是你没有用功才说它简单;一旦用功,把它画成圆图,看它互相的关系,就会发现它牵涉到身心世界、物理世界、三世因果,一切法都在内了。…… 像大家念头为什么会起来?本来没有想的事,打坐时想起来了,它是突然“行”来的。行就是一股力量转动来的,这个转动的力量,后面还有一个动力,就是无明。无明从哪里来的呢?你要找呀!要参究呀!必须要把那个电源切断才行。所以佛经上讲到,很多人是因参究十二因缘而证罗汉果的。他们是把十二因缘倒转地找,现在我们这个阶段是“有”,有的前面是“取”,你是不是在取呀?(同学们答:是在取。)对呀!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把四大身体抓得牢牢的就是取呀!取的前面是爱,你爱不爱?(同学答:爱。)你不但爱,还爱得要死,又怕自己活不久。如果有人碰到你的坐垫就不高兴,碰到你的身体更不行,妨害你的时间更不对了,这都是爱呀!一路一路向前追,十二因缘你倒转来一追,你就找出念头怎么来的了。…… 在十二因缘之中,“取蕴”是在中间,人人都在取,取就是执著,就是抓,取自己四大身体,取名、取利,都是争取,人生本来是争取。 ———— 今日读《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讲录》8页,P191-198/451页。读《瑜伽师地论》百卷原著第十九卷《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5页。 同步每日阅藏1部佛经,阅藏已到第142部佛经。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