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4575
    微信用户
    参与者

    《“口头佛法”错解缘起》(附文:虚云长老破斥讲“无生”的口头禅)
    读书摘录:
    ……那大乘怎么讲缘起呢?问题很严重了!近代绝大多数都落入了断见!都说「缘起性空,性空缘起」,都知道这是佛法的中观正见,实际上一点修证修持功夫都没有,所以始终不能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说是因为学了佛,生老病死变得更严重。何以如此?因为自己的著作、言论、说法犯了更错的因果,断了人家慧命;认为一切法缘起性空,空就是没有。假如空就是没有的话,我们也不用学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学派哲学好了。

    佛学的中心是修证,但是现代全世界都把它当成一种思想学问,几乎与唯物论不分,严重曲解了缘起性空,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没有可不是空噢!没有是断见!佛说一切法皆从因缘所生,这当然没有错,但要注意,因缘所生讲体相起用,现象界的东西、应用的东西都是缘起,是因缘所生。但是自性功能并非缘起的,这一点千万要注意!不过,我们说自性功能是用现代的语言来讲,可不要又执着一个自性、执着一个功能,因为凡有所执着就不对了。

    所以缘起性空这个道理非常深,《楞严经》有段话非常重要:

    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同通法界。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世间无知,惑为因缘,

    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在这段话之前,佛一路讲唯物的地、水、火、风,一切物质是缘起性空的。由四大的地水火风,说到五大的地水火风空、六大的地水火风空觉乃至到识大,最后说到「非因缘,非自然性」,这是讲物质的最高理论物理,现代的理论物理已经快走到这个边缘了。一切法非因缘,非自然性。关于这一点,有一次打禅七时,曾经有几位老参们还议论纷纷,认为是我说错了。我可没说是我说的,这是佛经上写的,要问去问佛吧!

    佛说非因缘,非自然性,是指本体而言,是法身境界。性空的空,可不是因缘空得了,也不是自然空,自然空就成了自然外道了。所以讲本体而言,是非因缘,非自然性;讲起用而言,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并非自然生,也无主宰,因为它是性空缘起。所以讲缘起之理,这还没讲修证,要能深入缘起,才能断诸邪见。换言之,如果你没有证悟到缘起性空的境界,你即使学佛,许多的知见仍然还是邪见,因为没有证道。

    现在流行参禅,从古以来许多禅宗的祖师都是从缘起上悟道的,不是理上悟入。有丢一块石子开悟的,有看到花开悟了,就是由缘起而悟入。如香严禅师,因为击竹开悟。这类的例子很多,不是全体。沩山祖师说:「从缘悟达,永无退失」,从因缘上悟道才不会退掉,光是从定力上参出来还不对。这是一种说法,可是我反对这个说法,从缘入者,反而容易退失,偶尔瞎猫碰着死老鼠身心一下空了,进入空性,虽然定在空性,若这个色身、业力、习气一切都还没有转,还是要退转的。所以赵州和尚八十仍行脚天下参善知识,因为此心不稳。大乘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如果没有真修实证,尽管理论上讲得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中观正见,那只是口头佛法,甚至是邪见。所以经文说一切菩萨要「深入缘起,断诸邪见」。

    ————
    链接:
    戒尘法师回忆录谈到被虚云老和尚棒喝:

    余(戒尘法师)与复成上座随侍月公住终南。

    适有虚云上座在山结茅自居,因与之相谈禅理,口若悬河,机语不让。

    虚曰:“汝此强辩,阎罗老子未放你在,孽镜台前不怕人多口!须知古时人障轻,可重见处,不问功夫。故六祖云: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今之人习染深厚,知见多端,纵有一知半解,皆识心边事。须从真实功夫朴实用去,一日彻底掀翻,从死中得活,方为真实受用。纵得小小受用,生死之际,依然不能作主。纵悟门已入,智不入微,道难胜习,舍报之际,必为业牵。须以绵密功夫,坐断微细妄想,历境验心,不随境转,一旦悬崖撒手,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方为自在人。此亦不过是小歇场,还有后事在。”

    余曰:“我亦亲近德公、修公、大老、赤山来,自谓道契无生,更有谁耶?”

    虚曰:“汝所谓道契无生者,作么生契耶?”

    余曰:“若人识得心原无念,则知生自妄生,灭自妄灭,生灭灭尽处,自契无生。”

    虚曰:“此是古人的,如何是你的无生?”

    余无语。

    虚曰:“汝乃学语之流,口头禅而已,只骗瞎眼汉。不信你我同坐一时,始见真实功夫。”

    虚一坐七日,余则妄念波腾,加以八识田中有漏种子发现,到此全不得力,半日亦坐不住,自愧向来所学之禅不济事。

    待其起定而问之曰:“汝在定中,为有知耶?为无知耶?若有知者,不名为定;若言无知,自是枯定。所谓死水不藏龙。”

    虚曰:“须知禅宗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悟心地。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静。以疑情不断故,不是无知;以无妄想故,不是有知。又虽无妄想之知,乃至针杪堕地皆知之,但以疑情力故,不起分别;虽不分别,以有疑情不断故,不是枯定;虽不是枯定,乃是功用路途中事,非为究竟。又此七日,只是觉得一弹指顷;一落分别,便起定也。须以此疑情,疑至极处,一日因缘时至,打破疑团,摩着自家鼻孔,方为道契无生。”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