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師說安那般那

《實修大安般守意經》摘要

一、安般
安般這是古代的梵語譯音,全稱是安那般那 (梵語a^na^pa^na,音:阿諾波諾),指出入息,安那是出息,般那是入息。安那般那——利用呼吸修行的方法,這是釋迦牟尼親口傳授的,一種很實際的修持方法。佛學昌明了以後,這些修證功夫反而不受重視,大家犯了一個錯誤——好高鶩遠,都想走高路子,都想馬上開悟成佛。
二、息
安那般那這個法門叫作數息觀。什麽叫息?就是我們的生命自然呼吸靜止了,不呼不吸中間停留的那個階段。心念完全放下,呼吸寧靜、停止,清凈休息,不是用意壓下去的,這個叫息。
我們人體生命生理作用的一個重大因素,叫風大,是四大之一。在宇宙裏就是氣流,就是風。風,沒有聲音,也沒有顏色,不是物質,但也不是精神。風動了以後,聽不見聲音,風聲是風跟物質磨擦發的聲音,不是風的聲音。風碰到金屬,碰到水,發的聲音不同。所以不要認為風有聲音,風是無聲、無色、無形、無相的東西。風靜止了,像我們現在房間裏沒有外面風進來,很靜,悶悶的。息,就接近於風寧靜的境界。但這個靜是假的靜止,手一動,那息的境界就變成氣流了,再大一點就變成風了。
修安那般那是叫你先認識息的道理。呼吸往來不喘,鼻子呼吸聲音也寧靜了,感覺到自己身體內部內、外都在動,這個叫息。修安那般那出入息,是修這個息,不是修鼻子往來這個,這很重要。
三、意
這部《大安般守意經》重點在守意,安那般那是工具。意是什麽東西?意在身體什麽地方?
意在第六意識表現為意念、思想,而意根在七識。意的作用機關在頭腦。但是要註意,我們坐在這裏,能聽到外面汽車的聲音以及身體外面的環境。實際上意並不在身體以外,並不在身體以內,也並不在中間,全體是意!在我們現有父母生的身體,感到意在腦子裏動,思想在這裏動,這個思想動是意的分別作用。讓分別思想不動,思想來了,就把它拋開,都不動,也沒有睡眠,清清爽爽,不要管這個腦,也不要管這個身體,可以體會這個意和內外是全體、整個的。
四、守意
真正的守意就是大乘佛法的觀心。每個思想來了,心裏一起什麽思想、感覺、知覺,這個就是心意識在動,這個「動」是妄想,要把它掃清,誰去掃它呢?你知道自己在思想的那個,那個是真意,第六意識清清明白的意。你的思想是意識上面的浮漚,等於水上面的一層油,所以不要給自己這個思想動力騙了。把油面都清了,那個清清明明的就是剛才我所指的,四面八方都知道,這才是本意。
你那個意知道自己在思想,這個是清凈的。理論上就叫知,叫知性,明心見性的那個性。這個知、這個意,不一定是腦子裏的作用,它無所不在。所以安般守意先不講安般,教你隨時隨地,不僅是打坐,平常走路,做人做事,隨時保持這個清凈。守意就守這個境界,定也定在這個境界。守著了這個清凈,一切雜念都沒有了,這就是止,就是定。那麽定久了,初禪、二禪、三禪……。真入定了,不一定盤腿,站著也可以,坐著也可以,有時一定三天都不動,雜念來了就掃,甚至掃到以後不用掃也沒有雜念了,也沒妄想了,這正是守意。
其實加上一個守字,是為了文字表達,說不守意比較更好,你死死抓著一個守就錯了。守意是叫你不要忘記了這個清凈,並不是要另外加一個守,再加個守就是頭上加頭了。
五、隨息
認識意以後,要講隨息。什麽叫隨,不是跟著呼吸,現在我們意念清凈,腦子清凈,這個呼吸往來長短,不要跟著它,進來出去都知道,你知道就叫做隨了。隨的意思就是意識心念跟氣配合為一,一有雜念就趕快掃掉。
上坐就要放松,全身放松下去,只管氣,不管肉體。只管放下,眼睛合上,意念就這樣不加也不減,自然清凈,意就在這裏了,自然帶到呼吸。不要用心,因為意念已經感覺到,這個就是意。這個心是清凈的。不求什麽,不增不減,知性跟自然的呼吸往來配合,不要用力。慢慢由風變成氣,由氣變成息,到息的境界,好象念頭也空了,腦子也不想了,氣息好象停止了,這個就是息的境界。當然初學時這種境界很少,有時候一剎那之間就過去了。但是沒有關系,慢慢練習止在這裏,止在這裏以後還有呼吸,最後呼吸很微弱,甚至微弱到沒有。到沒有以後,你身體內部還是感覺到在動,那個叫內息。那個東西定久了以後,道家講奇經八脈、任督二脈,密宗講三脈七輪,在止息境界慢慢都打通。但不要管它,你只管止息境界。
附、數息
你把握著呼吸,腦子一定清醒。如果昏沈,那就趕快註意在鼻子的呼吸,先不要用剛才的守意,先數息,數出入息,等出入息把握止息了,腦子清凈了,念頭也就清凈了。禪宗常常作比方,說我們的心像猴子,又像一條牛,這頭野牛亂跑,要用什麽把它栓住呢?就拿呼吸作繩子把它栓回來,慢慢把這頭牛調教培訓,慢慢歸服順了,這牛不亂跑、跪在這裏了。

以下摘自《南禪七日》

告訴你用安那般若的法門,要想快證涅槃,最好利用出息,就是他講的呼出去,這個階段,最重要,那麽達摩禪經並沒有講,一般人修氣功的,都認為把氣裝進來才能發生功能,那是凡夫境界。要想快證涅槃得道,這是達摩禪經的秘密話,他今天把自身的秘密,這是密宗,在西藏就是大密宗,他沒有保留,他很慈悲,就貢獻給大家。不過他的話對,你們多去實驗。 …… 現在是風平浪靜,白天風很大很冷,假使你現在註意出息,不要註意入息。把它一放出去了以後,你心念一停,停那一下,不呼不吸,那一剎那之間,你試試看。……

大家搞錯了,數息,這個一呼一吸,這個停住之間,你開始勉強點,忍一下也可以。你停住一點,這樣一來回停住這一下,把它記住,記住不是呼吸啰,那是思想,這是一次了,這叫數。然後再出入,停住,慢慢要停的階段,這一段不呼不吸越來越長,第二次數,二。所以叫做數息,是數這個。那麽一般跟你講數出息,或者出去的時候記數,或者是入進來的時候記數,你只要記個兩、三次,五、六次,只要心念專一了,你就跟到氣息停住不要轉了,那就是「隨息」,很快。……

修智慧福德資糧,智慧資糧,再加行,很快就上路,所以,息者止息。息也就是休息,休息就是念定住了,你看,有好幾位,懂了一點點,慢慢如此修去做,就行了。先有點勉強,慢慢就自然,你懂了這個,明天就告訴你修息,而且要想得戒定慧,要想得神通開智慧,非常的快 ……

不過在休息以後,修這個安那般那的法門,成就是非常快的,轉變身心氣質也非常快,再配合止觀,配合般若,配合顯教、密宗各種修法是非常快的。 ……

所以你上座以前先用這個調好氣,然後做安那般那,註意「止息」,這個「息」字這一段,一進一出之間多定住一下,效果就很快了,成就也很快。 ……

安那般那。假使你把這個修好了,出入息修好了,八觸的反應的作用馬上出現了,八觸的作用就出現了。身體的變體就很大了,可是你不要給身體拉去,走了,身體上感受都不是,所以叫做數、隨,隨則作兩種解釋,一是跟到出入息,知道在進出,出入之間,第二隨,就是任運讓他去,一呼一吸,可是頭腦清清楚楚的。這個呼吸頭腦清楚了以後,道家所講的,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一步就可以做到了。就是一條路線就可以到達,安那般那有如此的神妙,佛法任何的修持,沒有這個法門的神妙。……

所以息的作用,就是一呼一吸,不動了,這是息的作用。它也是無聲、無臭,空的。所以風是風,氣是氣,叫我們修行用的是出入「息」,並沒有叫你出入風哦,更沒有叫你修呼吸哦,所以大家自己不要誤解了,修了半天,在鼻了那裏哼啊哈的,數進來一二三,數了幾千下。 ……

我們修數息的法門,你搞不清楚,你就數一千、一萬息,有什麽用?息者,止息。所以,止息,所以佛告訴你,息長知長,息短知短,息暖知暖,而且要想註意證道,要想成就得快,註意出息那個時候,住叫做息住。住家那個住哦,不要在入息的時候註意「住」,這是問題啊,出息,在這個時候定,那麽你……那變化大啦,慢慢,你智慧也開了,身心都起了變化,今天還是先到這裏為止,這個原理明天再下去。 …….

「出息入息,一剎那,要不要註意延長時間?」…….如果我們一般對出息入息,不要故意練它,那變成練氣功了那是很粗的。我們人嬰兒在娘胎裏頭沒有呼吸,嬰兒的呼吸不需要,是靠他的臍帶通過到我們肚臍這兒,自然吸收往來,換句話,這個境界就是息的境界,等到嬰兒一出娘胎,…….哇,第一聲哭的時候,那點東西就咽下去,才開始鼻子呼吸了,要懂這個,所以真正叫息,不用鼻子呼吸那個自然凝定,那個階段,恢復到那個境界了,那你要問延長不延長,我不知道。知道,告訴你,如果你在那個不呼不吸的境界裏頭,一定,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整個的地球翻了你都還在定中呢,延長不延長你看吧 。但是那還不是佛法到家哦,是初步的一點點而已,可是初步一點點大家就做不到了,所以古代一個禪師講,有一個禪師就問,考驗另外一個禪師,他說,「出息不隨萬緣」,註意這兩句話,出息,呼出來的氣,不受外物外界環境的影響,不受物理的影響,出息不隨萬緣,萬緣不是外緣哦,萬種,「入息不居陰界」,氣進來了,呼吸自然進來了,不住陰界,陰陽的陰,什麽是陰界呢,五蘊皆空嘛,這個陰嘛,陰就是蘊,五蘊哪五蘊?身體,色、受、想、行、識,假使人真得了道,了解了修養,出息不隨萬緣,入息不居陰界。這是個什麽人?這是真空靈而解脫啊,世間一切同他都沒有關系,就在世間也不怕,出息不隨萬緣,入息不居陰界。這位禪師勘驗這個,勘驗就是考驗,另外一個答復怎麽說,還有人在不出不吸呢,不出不入呢,那就真息的境界,不出不入,既不出息,又不入息,那才是真正的「息」,這是安那般那真正境界了。所以我經常講,你們看一句話,

宋朝有一個小姐,曹彬的孫女,趙匡胤那位大元帥的孫女,他的後代的孫女有些做一皇後的,只有個出家了,叫曹文逸,後來得道成就了,不過她歸到道家裏頭去了,可是她佛家、道家什麽都通的,曹文逸有一篇著作非常了不起,叫《靈源大道歌》,我們如果不分佛教、道教,不分的話,你看她的成就,那真了不起,《靈源大道歌》:她第一句話,「我為諸君說端的」,我對大家說真的一句話,我為諸君說端的,這是宋朝的白話,講的國語、土話,端的就是說真的。「命蒂原來在真息」,人生生命的根本,蒂,一個瓜蒂的「蒂」,原來在真息,真正不呼吸那個時候定了。命蒂原來在真息,「照體長生空不空」,照體就是剛才講彌勒菩薩,講本地分,從生命根本照到本體上,長生永遠不生不滅,空,你說,空的也好,不空的也好,不空就是有,照體長生空不空。 ……

你們有沒有觀察一個人的睡覺,我告訴你們,找機會,你去仔細去觀察,仔細用儀器去聽,尤其是嬰兒,你看嬰兒睡覺,不用鼻子呼吸的哦,他的呼吸,很健康的嬰兒,很寧靜,這個氣進來,是我們普通修道講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這裏輕輕動一下,這個鼻子不像我們大了沒有用,靠鼻子兩個煙囪,他一個進來,整個的身體動一下,很規律的,但是你看那個嬰兒,或者我們大人一樣,這樣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停了一下,那個時候是息,真睡著了,生命的功能就在那個裏頭起作用,停一下,又動了,我們假使看自己,當然你們沒有辦法看自己,一個睡覺,你站在旁邊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不多,忽然一剎那之間他也不呼,不吸了,過不了多久,又來了,在他那個不呼不吸的自然的停留的那個境界,那個叫息,這個息認到了。所以我們的出氣叫做「安那」,進來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入息之間那個息,那麽沒有辦法,古代的人祖師們,帶領我們這些笨腦筋,進入那個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這個氣,數息,每進一次,出一次,心理頭記住一下,一次了,進來又出去,兩次了,能夠知道一次、兩次那是心的作用哦,當然也是腦的作用了,呼吸一進一出是生理的作用,與空氣的相應,這個一進一出,這個叫「數」,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個豆腐腦筋,豆腐腦筋好聽,有豆腐腦筋已經了不起,你不要水泥的腦筋那麽死嘛,要活一點嘛,數了,第二步是隨息,跟到息,換句話說,你覺得心寧靜了你數它個屁,你就看住這個息就對了嘛,一呼一吸,隨了嘛,隨了以後,你就不管了,你更聰明一點,一上來就,一止,就定住這裏,來也好,入息不住陰界,出息不隨萬緣。你就止了嘛,止了以後,你觀什麽?就觀心理的狀態,剛才上《瑜伽師地論》就告訴你心理的狀態的觀察清楚了嘛,觀到最後,身心都回轉了,還到凈土境界,既無煩惱也無悲喜,清清凈凈,這不是六妙門完了嘛,按呢講啦(這樣講),聽有沒(閩南話),學了兩句閩南話在這裏吹牛表演,這樣講的,聽懂了吧,聽懂了,聽懂了恭喜,你們明天就證得涅槃成佛了,這個問題答覆了。 ……

思想、感覺,妄念紛飛,那是當然的,怎麽空呢,不是說怕這個思想雜念,把它壓下去,壓下去這個作用不是又是一個思想了嗎?你只要初步,只要知道是雜念、妄想紛飛,你知道自己在妄想,知道了,他那個妄想已經走掉了,這個妄想他自己本身不停留的啊,你想空它,多此一舉,它正來空你呢,每個妄想自己跑掉了,所以不要搞錯了,把這個心,雜念、妄想,心想壓下去錯了,你知道妄想來妄想去,那個能知的那一個作用,它並沒有受妄想的影響,自己心裏在生氣,也知道在生氣,等一下不生氣,也知道不生氣,心裏想東、想西,也知道自己在想東,那個能知之性,它沒有動過啊本來清凈,所以上座就要懂得這個,那麽你說這樣就是佛法,就是道嗎?這是初步入手啊,這是修如來禪,不是禪宗最高處,初步入手漸修法門,最好一個路子,那麽你心中要問啰,是不是有一天,真正所有妄想雜念通通自然會清凈,會呀,這是佛法跟科學結合告訴你啦,那就修安那般那,修止息,就止在息住,息住了,也可以說住在息了,不呼不吸不要忍哦,它自然,你看清楚心跟出入息,等於出……這一個呼吸,它自然有生命就有呼吸,這是普通,你等吸氣他自然進來,出去了以後,這一個就把它切斷,切斷了不是沒有氣哦,你那個生命的真氣就止息了,開始是慢慢的,將來你功夫熟,純熟了,息長知長,不呼不吸,止息這個境界,時間久了,你知道久了。息短知短,佛說的。有時候一剎那做得到,等一下做不到了,息短知……慢慢修去,不是一天兩天啊!昨天已經告訴你,多少時間轉變什麽,這都是科學的,所以科學呢,有理論、有事實,呆板的、死板地,一步一步,他證驗效果出來了,正如道家所說的,還精補腦,長生不老,同腦有關系了,所以醫學上講思想雜念都是腦神經的關系,現在的科學一講,有道理,講了,普通人生命現象活著的普通道理,進一步的道理,現在醫學還找不到,這個頭腦,這個人來實驗,等到止息,定,自然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然後雜念也沒有了 。

氣脈把腦最難打通,第一步,下面,昨天講密宗所講的,臍輪,也就是說腎上腺以下的,氣脈很難打通,容易漏丹,漏失了,這個最高的難打通的是腦部,腦部是大樂輪,腦,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真的腦的神經整個的打通了的話,腦神經可以寧靜休息了,不想有跳動的作用了,你的雜念妄想也跟著完全停了,這個時候你的境界身心是,昨天講初步,還沒有講下去哦,離 生 喜 樂,到那個時候,這個腦子是不只是健全而清醒了,而清醒沒有雜念,沒有妄想,那就不同了,至於一般的修禪也好,密宗也好,各種各樣的修法,道家也好,多得很,真的大樂輪,腦部的氣脈,我們拿現代話科學來講,真的完全通了,寥寥無幾,不曉得,充其量只有幾位,當然這幾位我還沒有看見,真到了那一步,才敢說修行有點證驗,證果,所謂證果位,有一點希望,所以佛法講證果位大菩薩境界,的確,同生理,腦的關系,密切的有關,我們衰老了也是腦的作用,這個幾時有空了,請我們有腦科的權威在這裏,請他給你們報告,不過請這些大教授、博士上課困難了,他自己還在用功呢,真到了……所以衰老老化,這個基因,與遺傳工程的關系,都是新的科學名稱哦 。

至於靜坐真正的用功想得到定的境界,我已經再三強調,從「安那般那」入手,出、入、息。達摩祖師禪宗的祖師到中國來,有四句話,做功夫方面他傳了禪宗實際的四句話,做功夫方面,大家一般不註意它,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墻壁,可以入道,也就是達摩祖師給二祖神光講的,用功修證方法之一,外面放下一切,當你兩腿靜坐,最好是隨時,隨時如此,外息諸緣,內心無喘,為什麽用這個喘,喘氣那個喘呢,喘,我們普通人認為是呼吸,在修道的功夫上講,認為在喘氣啊,哮喘病那個喘,內心靜止了,呼吸也住了,內心無喘。心念,氣一住了,念也住在息的境界上,一切雜念妄想都住了,昨天有一位外國同學提出來講的,這個就是金剛經的狀況護念,你講對了。諸佛、十方佛、菩薩如何降伏其心,善護念之,這是一個正念存在了,三十七菩提道品的正念,這是正定了,內心無喘,心如墻壁,不是得了心臟狹心癥了,什麽心如墻壁,心怎麽當墻壁,就是內外隔絕了,隔開了,外面環境再吵、再亂,沒有關系,自己內心仍然清凈,所以內外,心如墻壁,就隔離了,不要外形去出家,心出家了,那才是真出家,心如墻壁,可以入道。並不是說,這就是道,就是佛法了,這樣嘛,可以進入佛法的那個真正的三昧……

你看看外面街上車子響,汽車在按喇叭,零碎的雜音都很多,當你一站,什麽都不管的時候,這個外境同你了不相幹,你耳根圓明,非常清凈,不要另外去找一個清凈啦,然後,隨時在行、住、坐、臥,任何一處任何一點上,永遠保持此心的安詳、清明,三年、五年沒有不成功不成道的,就那麽簡單就那麽難 ……

「四禪八定」是共法,但是不管是走小乘的四果羅漢的修持,或者走大乘十地菩薩修持,佛法的中心,根本修證的功夫就在九次第定上面,我這個話負責任的哦,講錯了不只五百年做狐貍精喔,那就嚴重了,所以我不是怕你們給我判決罪行耶,自己的業報是受不了的啊,所以嚴重告訴你,為什麽再三講,現在我們簡單回轉來,由開頭這一天告訴你們,怎麽修安那般那這一條路最快,因為修安那般那配上白骨觀,很容易轉變這個生理與心理,很容易打通了道家所講的奇經八脈達到成果,很容易做到了密宗所講的,三脈七輪氣脈一通了,心境身心轉變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是因不是果,然後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加上四定,容易證得果位……

我們打起坐來坐在這裏入定,縱使你定得很好,身見忘得掉嗎?總覺得有我這個身體在這裏,對不對,這就是身見。所以說你為什麽用功不能得定呢?身見去不掉,身見怎麽樣去得掉呢,安那般那到達了,所以密宗、道家,講氣脈拼命又偏到……,又是邪見,道家、密宗,偏到這一面去了,但是偏的對不對,邪中有正,正中有邪,也對,只要把氣脈修通,身見坐在這裏,只有得樂的境界,身體的只有舒服,忘記了……,舒服到最高程度,沒有身體的感覺了,才去掉身見,可是身體還在不在呢,還在,那麽如果坐在這裏氣脈通了,沒有身體的感覺,而且沒有那裏腰酸背痛,氣脈不通,喉嚨哽到,兩腿發麻都沒有了,這個身見去掉了,就在你的座位上,已經到達天人境界了,對不對,是身見……所以第一個我們上座,不管,為什麽,把身見趕快拿掉,至於坐定起來不能夠,幾個東西習氣把你困住,除了佛法所說的這幾個以外,我現在講科學修行給你聽,我們坐起來為什麽不能得定,為什麽?在科學的世界裏頭,幾個東西很難去掉,你見道也難斷,是修道也難斷,時間觀念,空間觀念……佛說的十念法,你們為什麽打坐修行不能得定啊,因為你照佛法辦,兩腿一盤一上座,第一個倒轉來,念死,我現在死掉了,算了,媽媽父母給我生下來這個身體,我就丟在這裏不管了,心念就空了,這一陀幾十斤肉,不過是媽媽屙的一個大便一樣,這一陀大便就擺在這裏不管了,哪裏痛,哪裏……這個受陰,色、受、想、行、識,這個感覺狀態,我就隨時來就拿開了,那不是很好嘛,如此去做,初禪、二禪,禪定的境界不難,容易做到 ……

(洪文亮醫師) 你出氣,把呼吸吐出去的時候,不要等到吐完了再止在那個息上,就是慢慢……吐的時候,吐出去的時候同時觀本來無我,這是用意識觀,但是非常有效,光隨便讓它吐出去,然後有一個時間你可以不用呼吸,等到再需要呼吸再吸進來,我把這時間利用,我就停在這裏,沒有什麽效果。以我的經驗,我比較苯,所以我利用吐出去的時候,這是我的一個秘訣,現在公開了,沒有辦法,帶一點本來不是我,本來不是我,你根本不需要動個念頭,這個不是我,因為你本來不是你,還動個念頭幹什麽?好像帶這種味道去做這個吐息,然後你的脈自然就沈下去,幾乎就脈停了,我可以停了三四秒……

所以洪醫師講的這兩點,白骨觀配合安那般那,對,第二點,他說的,我也沒有跟他講,他講的就對了。達摩禪經告訴你用安那般若的法門,要想快證涅槃,最好利用出息,就是他講的呼出去,這個階段,最重要,那麽達摩禪經並沒有講,一般人修氣功的,都認為把氣裝進來才能發生功能,那是凡夫境界。要想快證涅槃得道,這是達摩禪經的秘密話……

(耳根圓通法門)他又來了,下雨,幫助你,你聽聽這個雨聲,聽到是音聲,一滴一滴的雨聲都告訴你空的,聽過了就沒有,而且越聽越寧靜,不要故意去聽,你自然,就很寧靜了。 峨嵋山,尤其峨嵋山上,尤其到了冬天,那個時候不要說人看不到,鬼也沒有一個,空山寂靜。那個雨滴滴答答,那個境界,世界上,寂滅現前。不要用心,不要用耳朵意識,不要去註意它,這個意就把它拿掉了,自己意不註意,這個聲音,聲聲入耳。入耳,完全不住,剛才觀世音菩薩第一,報告的第一句話,入流亡所。聽這個雨聲,進入那個法性之流,慢慢慢慢忘記了這個所聽的是什麽了,心中特別寧靜起來,入流亡所。……

真到達了反聞聞自性,能聞之性,不要用心,本來在這裏,這個時候你體會一下,前天所講,安那般那一呼一吸,根本不管,也在不呼不吸上一念清凈了。真的一念清凈了,自然是不呼不吸了,所以叫「住息」。因此告訴你們,出入 息,出入是兩個現象生滅法,重點是不出不入,那一念清凈,呼吸,仿佛一息停止了,自然的,這個才是息的境界。這個「息」的境界到達了,也就是念休息。 ……

你們困在六妙門的方法裏頭,我再提一道,六個步驟,六妙門,數息、隨息、止息、上面三個,後面三個還不管,暫時不動,觀,止與觀本來是中心,還、凈,我們就來講止觀吧, ……一切佛法的修持,由凡夫到成佛之路,修持的路線只有一條,等於《楞嚴經》佛說的,佛告訴阿難兩句話,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 ……所有的佛法用功的方法歸納起來,只有一條路,止觀。怎麽「止」,怎麽起「觀」,止是修定的功夫,觀是修慧的功夫,定跟慧雙修,最後才能夠達到真正圓滿的境界。止,梵文叫做「奢摩他」,唐代翻音,你看解釋「奢摩他」,你不要聽那個翻譯的那個音韻騙了,就是「三摩地」,我們現在看來「奢摩」,這兩個字讀「奢摩」啊,那個是「三摩」 ……。觀,毗婆舍那,梵文叫「毗婆舍那」,就是「觀」,只有止觀兩路,所以修「六妙門」,教你……,我們為什麽要「止」呢,這個心,這個思想,這個生理啊,心理、生理像一條流水,黃河之水天上來,李白的詩,奔流到海不復回,像長江大河一樣,我們身心永遠在滾動,譬如我們生理上,心臟的血在流動,我們一天周流全身那個血流動著,血液的流動那個行程,十萬八千裏,把它連起來,我們的呼吸往來多少,我們心理思想狀態,所以不能得定,所謂得定要身心兩個靜止下來才能定,所以要把這個流動的怎麽止住,你看那個水流,把它止,要清凈下來,寧定了,那個才叫止,寧定了以後,這個水把它停留不動了,寧靜了,然後這個水慢慢寧靜,裏頭的塵渣子灰塵都下去了,下去了,我們一眼這個水,碧清的,清到極點,一眼就看到底,這個才是「止」的境界,一眼看到底了以後,所以水寧靜到這個程度,一點灰塵掉下去看得清清楚楚,這個叫「觀」的境界, ……所謂止,到極點,所謂止水澄波,形容像一杯,一潭清水,慢慢寧靜了,泥巴下去了,塵渣子下去 ……

……我們為了,止,止水澄波這個境界,心境,是利用什麽最好的方法,利用出入這個氣。我們生命從媽媽肚子下來以後,臍帶一斷,就靠鼻子呼吸,鼻子呼吸補充生命的功能,並不是說我鼻子把空氣抽進來我才活著,沒有空氣就死了,不是哦,這個生物界的空氣鼻子進來,又呼出去,其實我們十萬八千個每一個毛孔,也是這樣在呼吸,你不覺得,我們只是在這兩個煙囪裏頭,覺得吸呀,呼呀,進來出去,你才錯了,這個進來的是碳氣,氧氣的交換,換氣是引發了我們自己生命功能,身體內部的那個元氣,道家叫先天一炁,真元之氣,有道理。息,是那個不靠這個呼吸關系的那個真元一息……
你們有沒有觀察一個人的睡覺,我告訴你們,找機會,你去仔細去觀察,仔細用儀器去聽,尤其是嬰兒,你看嬰兒睡覺,不用鼻子呼吸的哦,他的呼吸,很健康的嬰兒,很寧靜,這個氣進來,是我們普通修道講丹田呼吸,一直到肚子這裏輕輕動一下,這個鼻子不像我們大了沒有用,靠鼻子兩個煙囪,他一個進來,整個的身體動一下,很規律的,但是你看那個嬰兒,或者我們大人一樣,這樣一呼一吸,差不多了,停了一下,那個時候是息,真睡著了,生命的功能就在那個裏頭起作用,停一下,又動了,我們假使看自己,當然你們沒有辦法看自己,一個睡覺,你站在旁邊看他很健康的呼吸,呼吸到差不多,忽然一剎那之間他也不呼,不吸了,過不了多久,又來了,在他那個不呼不吸的自然的停留的那個境界,那個叫息,這個息認到了。所以我們的出氣叫做「安那」,進來叫做「般那」,安那般那在出息入息之間那個息,那麽沒有辦法,古代的人祖師們,帶領我們這些笨腦筋,進入那個息的境界,他只好叫你先把心理配合這個氣,數息,每進一次,出一次,心理頭記住一下,一次了,進來又出去,兩次了,能夠知道一次、兩次那是心的作用哦,當然也是腦的作用了,呼吸一進一出是生理的作用,與空氣的相應,這個一進一出,這個叫「數」,你不要死死板板的一個豆腐腦筋,豆腐腦筋好聽,有豆腐腦筋已經了不起,你不要水泥的腦筋那麽死嘛,要活一點嘛,數了,第二步是隨息,跟到息,換句話說,你覺得心寧靜了你數它個屁,你就看住這個息就對了嘛,一呼一吸,隨了嘛,隨了以後,你就不管了,你更聰明一點,一上來就,一止,就定住這裏,來也好,入息不住陰界,出息不隨萬緣。你就止了嘛,止了以後,你觀什麽?就觀心理的狀態,剛才上《瑜伽師地論》就告訴你心理的狀態的觀察清楚了嘛,觀到最後,身心都回轉了,還到凈土境界,既無煩惱也無悲喜,清清凈凈,這不是六妙門完了嘛……

以下摘自《答問青壯年參禪者》

修安那般那,這是一條最快成就的捷徑。但是,很難的,你忍不住的。你看我們這裏出家的老前輩也好,嫩前輩也好,真的,很多人有聰明有智慧,為什麽出家修道,永遠不上路?就因為他忍不住。……
真正修安那般那,重點你們千萬註意,「十六特勝」都要背得來,十六個專案叫特勝,特別特別最容易成功的路線。(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長短」,(四)「知息遍身」。這個你們都沒有達到,想都不能想,真的到了「知息遍身」,你那個武功不練就到了;除非不出手,一出手都是高手。(五)「除諸身行」。身體空了,身上五陰的行陰空靈了,這個裏頭秘密很多,到了除諸身行的時候,如果你練武功,可以練到踏雪無痕,走路不在地面,而在地上飄了。(六)「受喜」,得初禪,初禪是離生喜樂。(七)「受樂」,身上內部每個細胞發出快樂的感受,那是無比的舒服,不能形容的。所以得到初禪是「心一境性,離生喜樂」,有和世間脫離之感,無比的喜樂。(八)「受諸心行」,轉回來,又感覺不同了,這個很深了;心裏一起心動念,這個身體四大已經整個變了。再下來,這個時候,(九)「心作喜」,由初禪真到了二禪「定生喜樂」。(十)「心作攝」,一切雜念妄想沒有了,要用就有,不用完全空;攝是統統把握了。(十一)「心作解脫」,修行到這裏,才不冤枉出家,的解脫道了。解脫就是證道,不證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也至少證到初果羅漢的「預流向」。到了心作解脫,是修安那般那來的,這是一部分,完全和色法地水火風四大之身有關。
下面完全是心法了。(十二)「觀無常」,工夫修到有神通,飛得起來,又有什麽了不起呢!觀無常,諸法皆非究竟,可是你沒有做到不要隨便吹。(十三)「觀出散」,所以做到了,轉觀這個心的法門,你可以像密宗那些有成就的活佛一樣,將來要走的時候,一彈指之間,整個身體三昧真火起來化成光明,什麽都沒有留,化一片光走了。所以,我們平常做工夫,你要註意這個,大家都在身體上做工夫,都忘記了「觀出散」,要把所有工夫、身體都丟開,放出去,連放的都要丟掉。
(十四)「觀離欲」,這個時候,才做到真正的「離欲尊」;這個離欲,《金剛經》上佛叫須菩提離欲阿羅漢,真的離欲了。然後,證滅盡定。(十五)「觀滅盡」,要走就走,我們也可以做到鄧隱峰祖師一樣吧!在這個時候到「滅盡定」,所謂涅盤境界,還不算數。(十六)「觀棄舍」,還要丟掉放開,轉到大乘去了。修習這十六特勝要註意,不要被六妙門困住,六妙門是初步,不算什麽,重點在十六特勝。……
所以修安那般那,剛才我們討論過的重點,就是這一「知」,你們都知道嘛!這個知性不在氣息,也不在地水火風,也不在空,無所在無所不在。所以,禪宗祖師一句話:「知之一字,眾妙之門」。這一「知」哪裏來?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去。《金剛經》上佛也告訴你,「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這個「知」不要你去找的,本來存在。我們大家平常在用它吧!當然在用,這個不要再追問你們了,再問太看不起人了,你們當然知道。我們茶來知道喝茶,飯來知道吃飯,累了知道累,睡覺知道睡覺,舒服不舒服都知道。這一「知」本來在這裏,不要你去修的,如果我們變牛變馬變狗,也知道變牛變馬變狗了。只不過,不知道自性來源在哪裏。
如果問這一「知」從何處來,談大乘般若時再講,現在不談了。現在你們做工夫,先不要問這一「知」從哪裏來,要先認識「知性」。你們都在修行,打坐閉關,但是為什麽都沒有進步?理上不清,理都沒有搞清楚;一方面沒有真下功夫,忍不住。所以古人講修道,「欲求生富貴,須下死工夫」,要忍得住。我們看到多少青年學佛修道人,都是一點都忍不住的,剛坐一下,外境有一點挑逗,他馬上動了,跟到外緣跑了,自己還認為有理由。……
(十六特勝)第一句是什麽?(眾答:知息入)對。比如由六妙門開始,你們坐在這裏一邊聽,一邊知道自己呼吸進出,能夠做到嗎?老實講,做不到,絕對做不到。假定有一位坐在這裏,一邊聽話,一邊還寫字,自己的呼吸在鼻子和全身,進進出出完全知道,這個人差不多可以談修行了,這叫「知息入」。
我這樣一講,你們自己測驗一下嘛!一邊聽一邊做事,心念跟呼吸配合,在鼻孔這裏開始。等於說眼觀鼻,鼻觀心;這個觀不是眼睛去看的觀,是心來觀。如果是這樣修行,很快有進步的。
「知息入,知息出」,你們現在聽到呼吸沒有?聽到沒有?聽不見,你們哪裏聽得見!只靠一點感覺嘛!就是說,隨時要跟這個感覺的出入息配合為一,這樣才叫做修行,修止觀。如果打起坐來,再勉強找個呼吸來配合,那算個什麽修行,算老幾啊!就像我現在跟你講話,我知道自己呼吸的「進、出」,你要學我一樣,腳還在跳手還在動,知息入,知息出,知道氣息進進出出,沒有一點不知道。但不能用力,勿助勿忘,也不能不註意。
然後第三步知息長短就難了。知道自己的息往來長短,第一步,是在鼻孔裏知道哦!你如果工夫進一步,自己渾身的每個毛孔、細胞,都在呼吸,你自然都會知道。所以,你看過武俠小說,武功高的人,有時候被人用石灰蒙上頭,蒙了以後,結果死不了,他的肛門在下面呼吸。這不是做不到的,渾身十萬八千個毛孔都在呼吸。研究《達摩禪經》就知道,這一段知息長短,講得很細了。有時候長中之長,有時候短中之短,有時候短中之長,有時候長中之短,為什麽祖師們把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那麽清楚?雖然他交代清楚,也要你自己用過功才知道,不用功的話,也覺得交代不清楚。
我可以告訴你,有時候是「長中之長」,覺得出息也長,入息也長,在某一種時候感覺到出息很長,出去了,同空的境界配合,沒有回來。回來以後,覺得氣回來一下很短,已經夠了,所以是「長中之短」。有時候是「短中之長」,身體內部,覺得呼吸需要吸進來,自然的作用,吸一下,它繼續在吸,一直到腳底心,一直到腳趾頭都充滿了,這是短中之長。還有「短中之短,長中之長」,每一樣都不同,這是跟你講理論,你要去體會把工夫做到,不是開玩笑的,不是吹牛的。
知息長短,我只講了幾個,這個裏頭包括很多內容,詳細你們去看《達摩禪經》。這是吩咐你們註意,要自己用功去體會,不是講空洞的理論,千萬不要妄語騙人,騙人要下地獄的,那是千生萬劫地獄果報啊!
然後「知息遍身」,你到知息長短以後,就「知息遍身」了,全身都在呼吸。你們修持到達這個定境的時候,鼻子的呼吸已經不管了,不再呼吸了,鼻子沒有作用,這時才曉得全身每個細胞、每個地方都在呼吸,氣都充滿,氣脈都通了。到這個時候,還沒有「除諸身行」。
甚至像丁師和丙師,他們兩位前天的報告,就曉得內部五臟六腑,也在呼吸,那個白骨放光,每塊白骨都在呼吸。所謂呼吸是生滅法,有來有往,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自然在動。
知息遍身,氣充滿遍身了,乃至曉得全身都在呼吸,非常非常重要。並不是是發脹,也不是說,像有些練武功、氣功的那樣發胖。想要發胖的話,那你還不如到街上的腳踏車店,拿個充氣筒套在這裏,嘩啦嗒幾下,馬上發脹,發胖了!
到了知息遍身,這個時候已經不談什麽數息、隨息了。也不要數,也不要隨,隨時息跟念兩個配合為一的,隨時知性清楚的,這樣才叫做修行。不管修密宗,或什麽法門,不到這個禪定,不要談修行了。
再進一步是什麽?(答:除諸身行)「除諸身行」,這個時候身上行陰作用不動,充滿了,身體跟虛空等於合一,這個身體內外是通的。比如你們練少林武功,童子功,到這時候,兩個睪丸縮上去,自然的縮到肚子裏。這個時候縮也好,不縮也好,談都不要談。
第六是「受喜」,到這個時候,心裏感覺,非常的高興,至少你知道佛法是不騙人的,是真的。第七「受樂」,全身喜樂,喜樂是禪定境界,所以初禪叫「心一境性,離生喜樂」。慢慢有一點跟現實脫離關系,人世間一切的事,不會煩惱到你,可以入世不煩惱。不過,為什麽不翻成「喜受、樂受」,而翻成受喜、受樂呢?「受喜、受樂」是自己發動了,到達這個境界,就接受了。
第八「受諸心行」,剛剛說了「除諸身行」,沒有身體的行陰感受了,這裏又「受諸心行」,那不是矛盾嗎?不矛盾的,這是進一步了。受諸心行,這個肉體的心,看到外形還是父母所生的肉體,實際上,身體內部整個四大氣質變化,已經不是普通肉體了,這個身上行陰的感受,也統統不同了。這時生活習慣達到了「精滿不思淫,氣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財色名食睡五蓋,都會自然去掉,吃不吃都沒有關系,有水喝就可以了。「受諸心行」,在這裏頭,差不多可以證入初禪到二禪去。
然後,「心作喜,心作攝,心作解脫」,解脫但還沒有證果哦!還沒有征得初果、二果羅漢境界哦。那個要配合教理,就要參考《俱舍論》,「貪瞋癡慢」的習氣改變了多少,自己都清清楚楚,都會明白。如果到這一步,習氣動都沒有動,還是同以前一樣,那就不是修行。
一直到這裏,還是屬於色法上的工夫,在地水火風的色陰,和受陰境界裏頭作工夫。可是你要註意一點,在這個用功過程,今天晚上我們講得很順利,聽起來很容易,事實上修行有很多的魔(磨)境界,就要參考《楞嚴經》的五陰解脫。算不定你修行很好,在這個時候忽然有神通了,什麽都知道了,忽然有特別本事了;實際上你已在五陰魔境界了,這一點要特別註意。比如昨天李居士告訴我,有個出家人有很多神通,我說又是落在想陰境界裏了,叫她答覆他。
修行特別註意,在這個五陰境界,歸納起來有五十種陰魔,受陰有受陰的境界,有時候會被境界拉走,自己也不知道,還以為是發了神通。所以千萬不要作聖解,修行第一要註意,時時把握《金剛經》上幾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有神通又怎麽樣?一概不理。就怕不得道,不悟道,不怕沒有神通!容易得很啊。等於我告訴出家同學們,就怕你不成佛,不怕沒有眾生度啊!千萬記住。
所以到心作解脫以後,轉了,後面完全是唯心的「知性」道理,就是想陰和行陰解脫了,心意識解脫了,然後就「觀無常」,你工夫能做到就了不起了。是不是無常啊?你不修行,不作工夫,工夫就垮掉了;所以說諸行無常嘛!
「觀出散」,這個是秘密了,修安那般那,如果常修觀出散的話,修到某個階段,你走的時候,不要說預知時至,甚至打個坐寫個偈子,說聲再見,自己就化成光沒有了。
這個以後,「觀離欲」,才算是真正跳出了欲界,才證得小乘的「有余依涅盤」,證得「滅盡定」,還不是證得「無余依涅盤」。所謂滅盡定是滅什麽呢?思想、知覺、感覺,統統空完了,這叫滅盡定。「想受皆滅」,有意的把它關閉起來,這個時候生死可以請假。「啊呀,這個世界不好玩,我準備過個一千年以後再來,入定去吧!」這是可以做到的。
……
十六特勝,最後就是「觀棄舍」,連有余依涅盤都不進入。所以《楞伽經》諸大菩薩贊佛,「無有涅盤佛,無有佛涅盤」,佛不入涅盤,也沒有涅盤可入,自性現在就在涅盤中。這是大乘另外境界了。
換句話說,「觀棄舍」修到這一步,由小乘轉到大乘,真正是大菩薩的境界了。

以下摘自《正修行之路——禪密雙修——有關觀慧方面的指示》

呼吸是生滅法,你聽過我講過沒有?
智怡師:聽過。
師示:它一來一往,你數它幹嗎?!那麽,為什麽古德及祖師們教人以數息法?那是因為你內心不靜稍稍把你的心收回來在數字上跟呼吸配合一體,然後心覺得靜了下來,便不要再數了,就跟著隨。但是,隨息不是隨呼吸。現在問你們,一呼一吸叫做什麽 ?
(部分同學答:一念)
師示:對!一呼一吸名一念,也叫做一息。呼出去,鼻子出氣,毛孔也出氣;吸進來叫做「吸」。一呼一吸之間的那個叫做念,也叫做息。
什麽叫做息呢?在休止的狀態中。譬如你們觀看一個人的睡眠,尤其嬰兒,當真正睡著了的一剎那間是沒有呼吸的,那才是睡著,等到睡了一下,忽然猛吸一口氣,又起了一呼一吸的作用了,那是腦子裏微細的妄念又動了。有妄念的時候,呼吸就動,真沒有妄念的時候,那一陣子叫做「息」。聽懂了沒有!叫你隨息,不是叫你隨氣呀!一般人的隨息,都跟著呼吸生滅心跑,這怎麽修得好,當然這不只是你一個人,你們全體都是如此。
隨息即隨那呼吸生滅之後的那個不呼不吸的靜念,跟隨著它,就得「心息合一」了。後來道家融合了這個法門,名詞一變就叫做心息相依,心息兩個配合為一,休止在那裏,這個時候把念頭硬是強制停住了,呼吸也強制停住了,這個叫做隨息。你現在公然講一邊念咒一邊隨息,既然隨息就不會念咒子,念了咒子就不會隨息,念動氣就動,念不動氣也不動,你懂了嗎?你自己矛盾也不知道,不用般若觀照,沒有智慧,怎麽能修得上路呢?!一天到晚給業病所擾,你身體本來蠻好,一念之間給業病著,妄想特別多,東一下,西一下,說是聰明伶俐,其實聰明伶俐不好就是業,這個知道吧!…

以下摘自《靜坐與長生不老》

其次在靜坐的進度中。因為心念的太過專一,偶爾也會覺得呼吸近於停止。當這種狀態發生時,有時就會感覺全身僵直,稍微帶有僵硬的感覺。實際上,這是因為用意太專,漸漸促使全身緊張的關系。這種類似停止呼吸的作用,並非真的是「止息」和「氣住」的境界。嚴格說來,這是由於神經的過分緊張所致。在培種情況中,執之太過,不能放松返還於自然,往往會弄得心境枯搞,生機木然。甚至,更嚴重一點,便會使身體和四肢的各個關節,進入僵硬的病態。雖然並非如小說家所謂的走火火魔,但至少已經因此而得病了。如果因靜坐而到達這種境界,自我治療的唯一方法,就是要把自己的身心盡量的松弛,甚至,盡量哈出力氣,自我放松,任意進入自然呼吸,就如平常人睡眠時的狀態。這樣只須很短的時間,便可「更上一層樓」而轉進新的進度了。倘使有些用工太久的人,雖然努力施用這種方法,僵持的狀態還是依然如故,那就只有用密宗和道家的特別教授法了。 ……
一個人的身心能夠在絕對靜止的狀態中,內無思慮妄想憂悲苦惱的打擾;外無動作勞力勉強的加行,不昏味、不意亂神迷地順其呼吸的自然,過了一個晝夜的時間,所有體能的精力和氣力,便自然而然地恢復到充盈的原來狀態,猶如太陽系統各大行星在一周期恢復相同的相對位置。如果能夠在這種恢復原來充盈狀態的時候,在某一「剎那」之間,呼吸往來的氣機,也就自然地「須臾」止息,達到飽和的程度。此時如能「持盈保泰」,配合心理上真正的平靜清虛,才可真正做到「煉精化氣」和「練氣化神」的功效了。

以下摘自《如何修證佛法》

阿含經有十念法門。什麽叫念呢?就是對於心靈的一種訓練方法,訓練自己的心靈,采用「念」的方法。
十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也有人稱念安那般那,就是念呼吸與息,也就是現在密宗、道家的煉氣法。中國道家講氣脈,都是受安那般那的影響。接著是念身,最後一個是念死。這十念包括了一切修持的方法。大乘佛法是以小乘為基礎,小乘做不到,免談大乘。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國。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已修行一法,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 ,得甘露味】,只要一個方法做得好修行就對了,一切的善也都成功了。是得無上佛法的法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心無所住之後,日久功課,真空自然生妙有,神通就來了,不騙你的啊!【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 槃】。一切妄念都去了,羅漢的果位就達到了。自此一路下去,自然就到了涅槃的果位。【雲何為一法?所謂念佛。】這一法,就是講念佛的法門。
這幾句是公式話,差不多十個法門之中,每個都有這幾句。我們學佛看不起小乘經典,又不作研究,這是不對的。……
第八個念安般。安般也叫安般守意。這個要註意了!非常重要。念安般就是念出息、入息、修持氣息。後來天臺宗的止觀,講究出入息的方法,也就是從安般守意來的。安般守意不是釋迦牟尼佛創的,印度的婆羅門教、瑜珈術裏早都有了,只不過佛用佛學的方法,將它與般若觀行融會在一起。傳到中國以後,又跟道家打成一片,守竅、煉氣都與它有關系。中國的高僧,有神通證果位的那麽多,都同這個念安那般那有關系。修氣是非常重要的,你們生在這個時代,物質文明那麽發達,未來的時代更忙碌了,最好是采用這個方法,不走這條路子,修行想得果位很難,真的很難啊!
我們先插一段經文,增一阿含經卷第七,安般品第十七,佛教他公子安般守意的方法:【爾時世尊作是教敕已,便舍而去,還詣靜室。】佛也是肉體之身,需要休息的。【是時尊者羅雲復作是念:今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是時羅雲即從座起,便往世尊所。】私情上他們是父子;教儀上也是弟子之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為什麽一面坐?因為佛在打坐休息,所以行了禮後,坐在旁邊等著。【須臾 退坐】,過一陣子,佛出定了,下坐,羅雲退坐,趕快去問父親:【雲何修行安般,除去愁憂無有諸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世尊回答說:善哉!善哉!羅雲,汝乃能於如來前,而師子吼問如此義。】你現在問我這樣大的修行問題。【汝今羅雲,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具分別說。】這裏有四個字要註意:善思念之,意思是說,你懂了以後,還要去研究,不要只是盲目地迷信。方法我來教你,自己要好好地去研究。
【世尊告曰:如是羅雲,若有比丘,樂於閑靜無人之處,便正身、正意。結跏趺坐。】要註意!你們打坐坐不住,兩腿不爭氣,那不是「兩足尊」。如果兩腿的氣通了,你們的壽命可增加幾十年。佛告訴我們,修行最重要的是正身。站著也能正身,睡也有睡的正身,吉祥臥、攤屍法都是正身的一種。我們打坐做功夫沒有效果,究竟是什麽原因呢?因為沒有「正意」;因為顛倒因果,把佛的成果結論,拿來當作自己的修持法。一上座,都想空,空什麽呢?你自以為這一下很好,空空洞洞的,其實,那正是「意」啊!是第六意識的境界。縱使你現在做到身體忘了,感覺到內外都是光明,也還沒超出第六意識的範圍。在楞嚴經裏的五陰區宇中,還只屬於色陰的範圍,是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有些人靜坐在一片光明中,未來的事情也能知道,以為是「靈感」。你若學過唯識就知道,那是第六意識的反面,是所謂獨影意識的作用。境界多得很呢!因為你學佛,所以就會看到佛、菩薩,這是意識境界。拿小乘修證的理論來講,你意識沒有專一,沒有「正意」。所謂正意、正身、正言,三者都不可缺。換句話說,你處處在犯成,一般人隨便談戒,談何容易啊!你的心念意識,一點都沒有正,隨時都在造地獄種子的業,現行變成種子非常厲害啊!要特別註意。所以佛說,修持第一要正身、正意,意念專一。
中國道家修神仙的丹經,在隋唐以後就多起來了,講氣脈的問題,很多都是從這個安般品中脫胎出來的。東晉以後有黃庭經,講究上藥三品,神、氣、精,這些都是事相,屬於有為的功夫。如果有為的功夫,你都沒有修到家,怎麽能達到無為呢?有為法不能專一,念頭如何空得掉?那只是自欺欺人罷了。所以後世學佛的,一萬個中,沒有一個證果,請特別特別註意!我除了依照佛經以外,拿我幾十年摸索的經驗,誠懇地告訴各位,你真達到正身、正意,沒有一個身體不能轉化;沒有病去不掉的;沒有身心不會健康的。正身、正意做到了,身心兩方面絕對地健康,可以返老還童。因為一切唯心所造,這是真的,就是「正身」、「正意」四個字。
「正意」涉及了呼吸,道家也一樣,陰符經上有一句話——「禽之制在氣」,這是一個重要的口訣,也就是方法。念頭抓不住,會亂跑,思想不能專一,就因為你的氣在散亂,氣散亂,心就散亂了。
但氣不是主體,是心的附屬品,可是這個附屬品很厲害,抓它不住,你的心就停不下來,等於人騎在馬上,你的氣就是馬。西遊記裏,唐僧騎的那一匹馬,就是代表那股氣。人若騎在一匹劣馬上,想叫它停住,韁繩拉得很緊,馬還是亂跑,停不下來,你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我們心雖想定,若氣不能定,妄念怎麽能停止呢?有許多人情緒不好,身體不好,其實都是氣不好的緣故。
【無他異念】,這時心裏什麽念頭都不要有,就是正意的道理。系意鼻頭,把意識掛在鼻頭上。這句話,害死了許多修道學佛的人。什麽「守竅」啊!「眼觀鼻,鼻現心」啊!小心得高血壓。還有什麽學白鶴,白鶴能活一千多歲,據說是因為白鶴休息的時候,鼻子對著肛門,兩氣相通的緣故。但我們的脖子比白鶴短這麽多,怎麽學?所以佛說:眾生之愚癡,至可憐憫者也。系意鼻頭,不是叫你看鼻子,這要首先提醒你,要註意鼻孔呼吸出入的氣,也就是「心息相依」的第一步,使意念跟呼吸配合為一。
【出息長亦知息長】,你的正意不要離開呼吸,呼吸出來有多長,你自己要能知道。【入息長亦知息長】,註意這個「知」字,如果你一邊在修氣,一邊腦子裏亂想,那就不對了,沒有效果。思想和呼吸配合為一,叫安般守意。怎麽把妄想抓住呢?只要註意呼吸,呼吸就像是一條繩子,。把這一匹馬拴住了以後,等於妄念被拴住了,修行便可以專一,也就可以證入「初禪」。修行的效果是一定會來的。
【出息短亦知息短,入息短亦知息短;出息冷亦知息冷,入息冷亦知息冷。】呼吸進來有時候是涼的,這時有兩種可能,一種是病態,一種是絕對健康的,是自己的熱能,也就是「四加行」裏面的「暖」相生起。相對的,你會覺得從外面吸進來的空氣是涼的,而又覺得那個空氣與你不相幹。
【出息暖亦知息暖,入息暖亦知息暖】。你們打坐,有時腳心發暖,那就是「息暖」。不過你們心跟息,兩者不能專一,所以東一下,西一下,息自己亂跑,跑到哪裏就暖到哪裏。跑到丹田就以為是拙火,勸你趕快撥—一九電話,叫消防隊吧!(眾笑)
佛告訴他的公子:【盡觀身體入息出息,皆悉知之】。這個氣息,就是楞嚴經所說的風大,大家應該還記得,楞嚴經裏面的性風真空,性空真風。但這一步牽涉到大乘的修法,暫且不談。你們不要一心爬高,先要能做到守息才行。能夠在靜坐時,入息出息皆悉知之,所產生的效果,就是記憶力非常好,腦子特別靈敏。
你們一般學打坐的,坐在那裏,呼吸時在呼吸,都不知道;昏沈時也不知道;有時意識中有點空靈,又有好幾個東西在亂忙,如果不信,你們自己檢查看看,根本沒有「正意」,這個叫什麽功夫啊!你坐一萬年也沒有用。
最近好多人問我,關於不倒褡,難道不倒褡就是道了嗎?哪一本經典,哪一條戒律叫你不倒褡啊?除非真正在修頭陀行。連佛自己都要睡的,經典上、戒律上,只教你睡時,要觀想日輪在心中,要清明地睡,睡得少,這些講究是有的。出家人睡,去掉五蓋則有之,並沒有叫你不躺下來。我說這些話,並不是說不倒褡不對;只是,你如果自認為有這個體能,可以做到不倒褡才行。如果沒有這個體能,結果要修道,道沒有證到,體力先搞垮了,這個可太不值得吧!我講的話很嚴重,是很誠懇地告訴你們。佛乃如語者,實語者,不妄語者。我們要做實語者,老老實實地講話,直心是道場,所以要註意這個問題。 皆悉知之很重要,乃至你躺著睡,也可以註意呼吸,這是同樣的道理。
【有時有息,亦復知有】。註意!這裏進一步了。後來天臺宗把這個法門擴充了,叫做「調息」、「聽息」、「數息」,乃至後來到了密宗,叫作修氣功、修九節佛風、修寶瓶氣等等。道家有句話:「天地玄珠,萬氣本根。」在身心配合下,氣有萬種的變化。中國人看相,先要看氣色好不好,的確是有道理的。
呼吸沈靜到停止了,絕對找不出妄念來,你要起個妄念都起不來,可是這時知不知道?很清明,這是實際的功夫。這時做到了【有時無息,亦復知無】。至於知道的這個「知」,又是什麽?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所謂靈靈明明,始終存在。
【若息從心出,亦復知從心出】。這句話就要研究了,從心出並不是從心臟裏出來,而是說:心念動了。心念動時,有時覺得與光明放射出去了,那時如有旁人經過,這個人馬上會受感染,他的心境就會得寧靜,或覺一股熱流一樣傳到他身上來。但這是過程,不是好事,這是做得到的。這時候還沒有得定,還早,只是普通靜坐功夫而已。
現在科學曉得人體會放光,本來每個人都會放光的,到那時,你的氣息停止了以後,那個光芒放射得更大。如果講有鬼神,那個時候,鬼都不敢碰你,老遠看到你就躲掉了,陽氣盛極之故。
所以息從心出,並不是息從心臟出來,那是你的心念動了。換句話說,一般人練氣功都從心——心念故意造作,學密宗也是,那是你心念構成一個氣息出來的道理。
【若息從心入,亦復知從心入】。修寶瓶氣時,丹田有一股氣,煉到能不呼不吸時,即使把你長埋於地下,也可暫時死不了。
大家註意啊!現在談的這個路線,都是從鼻子來的,其實我們人體也在呼吸。身體上的呼吸停止了,才算真正入定了。入定時三樣東西還在——暖、壽、識。阿賴耶識並沒有離開過身體,真正入定了,氣息一定充滿。氣息充滿的人,不管多大年紀,身體任何部分,一定都是軟的,軟化到如嬰兒一般。所以入定的人,不能去碰他,只能用引磐在耳邊敲。
你們功夫做了一段時間,身體還沒有軟化,兩條腿盤不住,這不是兩足尊,而是兩足爭,打起坐來跟兩腿在爭、在熬。去年有一位朋友,寫信問我打坐的問題,他說他腿坐不住,我回答他:那得功夫與腿爭!我們現在用功都來不及,還跟腿去搞這玩意兒!來不及啊!正意最重要。什麽姿勢都可以的,等功夫到了,兩條腿已軟化,自然就盤得住了。只要這兩條腿的氣通了,壽命也跟著延長。你註意!你覺得身體老化一點,僵硬一點,那麽你就早準備一點——準備走了。老子講:「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所以也不要有門戶之見,在這一套修法上,佛家、道家都行,因為「定」是共法。
有些人日常很忙,註意!趕快多打坐,不要以為忙啊!累啊!沒有時間打坐。你要趕快坐,坐到能夠住氣,那麽一個鐘頭下來,一天都用不完,但是要真正做到了才行。不過有一點要註意!腸胃要空虛一點。道家有兩句話:「若要不老,腹中不飽。若要不死,腸內無屎。」當然營養還是要夠,腸胃幹凈,氣就容易充實。
【如是羅雲,能修行安般者,則無愁憂惱亂之想,獲大果報。得甘露味。】在這物質文明發達的時代,修這個法門,對身心都好,壽命也可延長。你們打坐時,有的人不是會亂搖嗎?只要你把意念與呼吸配合為一,氣就不會亂跑了。則無愁憂惱亂之想,所以學密宗的講,由喉輪到心輪的脈打通的人,妄念就不來了,憂愁煩惱自然就去掉了。
【爾時世尊,具足與羅雲說微妙法已】,具足,大原則都具備了。【羅睺羅聞法後,往詣安陀園】,安陀園又譯為阿蘭若,意即清凈的道場。他在一樹下,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無他余念,系心鼻頭。羅睺羅開始修持佛所教的安般法門。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這思惟是在定中,正思惟,並沒有錯。你們以為應該無妄想,把正思惟也丟掉了,那就錯了,大家懂吧!想把正思惟也空掉,是不對的。
【欲心便得解脫,無復眾惡,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羅雲依照佛的教法,入了初禪定,這時才真得大喜樂,發出真正的大慈悲心。
上次提到,自佛法傳入中國,為什麽東漢之後,隋唐以前,修行證果的人那麽多;但在宋明以後,證果的人越來越少,主要原因就是修證的問題。 講到修證事相的問題,要特別提出小乘經典——四阿含經。中國佛教喜歡講大乘,但真正中國的佛教,是融合大、小乘的;而且大乘是以小乘為基礎。後來的顯教與密宗的修法,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所以這次才特別抽出增一阿含經的「十念」要點來講。隋唐以前,學佛修道證果者多,就是因為註重這方面的修持。十念當中,念「安般」最重要。「安般」的修證方法,於後漢時傳入:大安般守意經,就是這一個時期由安世高翻譯的。
現在繼續上次羅睺羅所提出的報告,用安般守意的方法修持,到達不呼不吸的禪定境界。這裏已將秘密告訴我們:一定要到達不呼不吸的狀態,才能證入初禪。
【爾時羅雲,作如是思惟,欲心便得解脫。】名、利、財、食、睡等欲,是屬大乘範圍。小乘範圍的欲,是指性欲。關於這點,還會再討論。佛在三千年前,對於現在人所有的性花樣,早都知道,在經典上佛都講到了。欲念不得斷,羅漢果位就證不到。這個欲念甚至包括了遺精,譬如夢中因欲念而有的遺精;同時也包括了各種自慰的方法;自慰,包括意淫,純粹心理想象的自慰方法。上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呼吸到了不出不入時,欲念才可能解脫,這是小乘境界的解脫。
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這時才證入初禪境界。「覺」是生理上的感覺狀態,冷熱脹餓等。「觀」是心理上的知覺狀態,每個念頭的來去都知道。此時呼吸不來不往,並不是呼吸完全停止,因為毛孔還是在呼吸,脈搏還是在跳動,到達渾身毛孔呼吸「靜止」了(不是真的停掉),才稱為呼吸不往來。此時知道自己的呼吸完全停止了,這就是」觀」的境界。
有覺有觀,即由感覺和知覺反應來的,這個反應就叫「一念」。念持喜安,就是心中發生無比的喜悅。「喜」,偏於生理而言,「安」,則是心理上的輕安,此時,身心如坐虛空,這時才證入初禪的狀態。
證到初禪的狀態,還不一定證到初禪的果位。證到初禪的果位,可以稱為「初果羅漢」。至於什麽條件可以稱為初果羅漢,大藏經中的記述多得很,如果肯花時間加以融會貫通的話,自然就會知道。
修證部分乃南傳經典主要精華;學理部分是如是思惟。 大乘見地略有不同,小乘有小乘的見、修、行,這一點要搞清楚。
學禪不離禪定,但不一定要從禪定入手。禪宗註重見地,註重般若。當然仍須修證,沒有漸修的根基,如何談頓悟的成就!
有覺有觀再進一步:【有覺有觀,內自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由有覺有觀的境界,再進一步證入內心無比喜悅。這不只是口頭的高興,而是看到一切眾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內心都是詳和的;他們即使有錯,也是值得憐憫的。慈祥是內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於勉強的,所以菩薩「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狀態久了,整個身體會僵化,氣脈就不能通了。
這時專其一心,專在初禪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狀態。氣停了,就是道家「無火之為炁」,漸漸的證到:無覺無觀,三昧念喜,心中無比的喜悅。這個喜悅的境界就是「念」。此時證到二禪。
增一阿含經,在三國東漢末年傳入,這時佛法註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因為一修就有效果。當時西晉的文化相當高。如果佛教光靠學理進來,不一定被接受,但定力與神通一來,知識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現在學佛的人,哪裏有神通!只有神經。如從禪定入手,就會有神通,個個都有,不足為奇。
無著菩薩一系下來,專講唯識法相方面的修證,在這一套理論系統下,我們方才講的,有覺有觀,念持喜安,遊於初禪,還在有尋有伺的境界裏,還是在第六意識的狀態中。到達無尋有伺時,才是這裏所講無覺無觀,三昧念喜,遊於二禪。心理思想,不再像電子般亂跳動,而進入無尋有伺的境界。可是此時還有境界存在,還沒到無尋無伺地,還不到「無心」地,還早得很。「無心」談何容易啊!如果我們認為萬事過了不留意,就叫做「無心」,這樣每個人都會。禪宗祖師說:「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更隔一重關」。學禪宗,在見地上有莫大的好處,但在修證方面,卻有莫大的流弊。凡事的利有弊,這也是一陰一陽的道理。
【無復喜念,自守覺知身樂,諸賢聖常所求護喜念,遊於三禪。】這裏又起變化,到了三禪,心頭的喜念沒有了,守著一種境界——覺知身樂。身體內部所有的氣機、氣脈,每一個細胞、神經,都起了大變化。到了三禪境界,才有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為兩腿一盤就是禪。能到達三禪,是要無量功德無量善心,慢慢熏修來的。在這以前,只能略微改善身體現狀,做到少病而已。證入三禪後,看以前的歡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樣。因為現在才達到至善的喜悅,這是聖賢的境界。
【彼苦樂已滅,無復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凈,遊於四禪。】 這時再進一步,證到沒有苦,也沒有樂;沒有憂愁,更沒有幽悶。大家要註意,到了苦樂已滅的境界,也還是「念」,所以接著說護念清凈,身心內外一片,融化了,證到四禪境界。
這是佛的公子羅睺羅,自己的心得報告。
【彼以此三昧,心清凈無塵穢,身體柔軟。】這時身心毫無渣垢,如嬰兒狀態一般,要到三禪才能證到這個境界。以前高僧大德,都可預先說出何日死,且臨死時身體象嬰兒般柔軟。或者更高明的,化成一片光,人就消失了;充其量留幾片指甲,或一束頭發作為紀念。
此時智慧到達了:【知所從來,憶本所作,自識宿命無數劫事。】同時解脫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來,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無量憶劫事。四果羅漢只能知五百生,大果羅漢知道的就多了。羅睺羅就是到達這個境界。
【彼以此三昧,心清凈無瑕穢,亦無諸結。】一切煩惱諸結,都解開了。
【復更施意,成盡漏心。】註意這八個字,四禪是禪定功夫境界,如結使未斷盡,所以四禪並不就是大阿羅漢,還未證果,到了這個境界時,復更施意,如果念頭來了,要更加修持。成盡漏心,就是無漏心。
但是,不能動念不就成木頭了嗎?不是的,起心動念,用過便休,沒有滲漏,沒有黏著。有定力的人,盡管一天忙到晚,他那個處在定的境界的本心,並沒有動,並且還是光明清凈。處理煩惱事,在當時現煩惱相,但心境的光明,則一點都沒有動。
【彼以作是觀,欲漏心得解脫。】這時,所有的欲漏,有漏,無明漏,統統得解脫。到這個境界時,【心得解脫,已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受後有。
四禪功夫到了這個程度,才算得到了解脫。大家註意,心得解脫,這個解脫是修持上的一個境界,得解脫智則是見地。智慧不屬於功夫,不屬於境界;但是功夫、境界與智慧,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到了解脫的境界以後,還要繼續努力,慢慢地得「解脫智」。大家又要註意了,在這一段修證程序中,最後歸於「解脫智」。可見小乘還是以智慧的解脫為終究,何況大乘。用大乘的說法,則是大般若圓滿的解脫。
到了這個境界,羅漢的果位來了,這個生命就叫最後身,以後不來了。這一生,清靜的果位已立;世間所有的冤債都還光了,以後不到欲界中來了。這就是小乘極果。但是大乘的道理,這種成就最多經過八萬四千大劫,非再回來不可。不回心向大乘,不能徹底了脫生死,只能了分段生死,進入變易生死的境界。
這是羅睺羅的修證報告,經上沒有記載他修了幾年,或幾個月。然而佛在世時,確實有人當下證羅漢果,有人三天證果,也有人七天成就。
羅睺羅向佛報告修持經過,佛很高興,獎勵了一番。接著說:【具足禁戒法,諸根亦成就,漸漸當逮得,一切結使盡(增一阿含卷七)】。佛說修安般,由調息的方法入門;修成後,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諸根神而通之而得解脫。比如佛學中的四大皆空,要諸根成就了,才「空」得掉,才做到饑餓寒暑不侵,四大才轉得過來。
要證得大阿羅漢,還要斷三有結使。「三有」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結使就是心理行為,即心理狀況、起心動念所構成的作為。這些習氣的結使都斷光了,才能證得大阿羅漢果。
在佛所提出的十念當中,講得最多的,就是利用呼吸證果,佛的公子也報告了這方面的修證經過。
第九個是念身。這裏的念身法門,是就顯教而言,不講密教。後世的中國道家及密宗,走的是密教路線,偏重於修身的法門。但在最後,往往不知道把這個法門解脫,而過於執著了修身,就是外道。如果知道把這個法門解開,就不是外道。這裏所講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凈、念受是苦、念心無常、念法無我。小乘所講的無我,是就現有的生命現象而言,在於提示人們,超越這個層面,取得涅槃。可是流入學術界後,尤其是流入西方以後,認為佛家的無我是斷見,不承認有靈魂,也有說佛學是無神論,這真是笑話。
以下摘自《南懷瑾與彼得聖吉》

南師:你打坐時氣住了,鼻子呼吸停了,此時會感到慢慢下腹在動,就像胎兒不用鼻子呼吸用臍帶呼吸一樣。可是一般人做不到,他一到這個階段,就有一股氣向前沖。在肚臍以下恥毛以上的一條線的位置,我們過去叫青春腺,氣沖到這裏,性欲就上來了,就非要解決不可,結果就放掉了。此時如果可以不犯性欲,身體自然就一天天好起來了。在我的少年時期常覺得青春腺這裏很舒服,你年輕時也覺得如此嗎?

今天開始為你講安那般那的修行方法。這在佛學講算是共法,不是不共法。為什麽呢?因為象印度的軍荼利瑜伽或其他瑜伽門派,婆羅門教,西藏密教,小乘,大乘,乃至其他世界上的一切宗教,再講修定求靜,都共同走這個路線,所以稱為共法。至於佛法和其他宗派的不共法,是講般若,智慧的成就,不過仍然是要配合共法的修行而來。

現在我們把名詞重講一下,呼出去叫安那,吸氣進來叫般那,中文叫出入息。上次說過,人在胎中是不用鼻呼吸的,所以胎兒沒有出入息。但是胎兒自己有股生命的功能,自己有息,有生有滅,是生滅的現象。比喻來說,就好像是電流一樣,記住這只是比喻。但是生命不是中斷的,而是相續不斷的。

胎兒出生,臍帶剪斷了,嘴巴裏的臟東西挖出來,開口「哇」一聲,原來生命裏的氣呼出來,然後鼻子吸入第一口氣。最後死的時候又在呼出最後一口氣。佛經、密教、道家都沒有交代清楚的一點是,嬰兒生下來到死亡,都是呼吸自然往來;但是胎兒沒有鼻孔和毛孔的呼吸,只靠一股用今天的話講是能量的作用,不斷的膨脹收縮,生命就逐漸成長。真修息是修那個作用,不是呼吸往來的作用。這一點要先交代清楚。

現在一般的呼吸修持方法叫數息觀,分為數息,隨息,止息。包括日本禪宗在內,大家都把呼吸往來當成息了,他們講的數息,不是指那個不呼不吸生命本源的息。中文裏「息」是休息之意,《易經》觀念的息 是成長的意思。呼吸往來時消耗放射的作用,吸進來呼出去是生滅法;但是「息」不是消耗,而是不進不出,停止在那兒。這個是了生死的法門!

中國天臺宗講得非常清楚,把呼吸和息的關系分為四種:一進一出很急促的,直到肺部,例如在跑步時的呼吸,叫做「喘」。不急促的往來呼吸叫做「風」。比較深長的,寧靜了的呼吸,比如在打坐或睡著時的,很細,連自己都聽不見聲音,只是鼻尖上有感覺的叫做「氣」。你觀察人的睡相,如果還有呼吸往來,這個人沒有真正睡著,腦中沒有完全休息。有那麽一剎那,這個人不呼不吸了,那時真睡著了,那時「息」的境界,完全寧靜了。普通人在靜坐或睡眠時碰到這種境界是很短暫的,馬上又回到呼吸往來的境界上來,氣又一進一出。一個人打坐時,在他旁邊可以聽到他呼吸很粗的,那根本就在散亂,哪裏是打坐!有經驗的老師只要一看一聽,就知道此人是否真正在打坐。

你註意一下八九歲的童子,他身子的肺部和胃部是圓滿成一條線下來的,他呼吸進來是遍及全身的。真練功夫的人,懂得吸氣進來時,腹部是收進去的。打拳的人一出拳會「喝」一聲,這是把氣放出來增加力量,比悶聲不響出拳的力氣大。但這只是風的作用,不是息的作用。 氣真的充滿時,不呼不吸了,只要一念一動就起作用了。

普通人呼吸都是肺部作用,只用到一半呼吸,不要說息了,連氣都不算。能練到氣了,身體絕對會健康的。由禪定功夫的人,呼吸就不在肺部,而是在丹田,這是自然的。童子成長了,有了男女關系後,氣就破掉了。呼吸就只有一半了。丹田呼吸指的是在娘胎裏用肚臍的自然呼吸,但這還只是氣,不是息。

像某人的女兒只有十四五歲,最近幾個月跟著媽媽打坐,她就告訴媽媽,其實人的呼吸不管白天還是黑夜,都是在肚子這個地方呼吸的。成年人能做到隨時這樣呼吸,此人一定健康。至於進一步練到長生,也要從這裏開始練。

為什麽跟你講這些呢?因為我看到你在報告中說,自己打坐時呼吸停止了,其實還沒有停止,但是也差不多了,所以詳細為你說一次。不過要註意,如果功夫到了止息的境界,身心會起很多變化,這慢慢再說。你要知道,念頭和息時兩回事,假如我們每個念頭都能和息配合,就進入禪定了。

多年以前,我大概二十五六歲時,有一天陪同我的老師散步。他忽然抓住我的手,問:「是思想先動還是氣先動?」我毫不考慮就回答:「當然是思想先動。」他把我的手一放,說:「了不起,你真懂了。我問過好多老前輩,他們都認為是氣動了念頭才動,其實不是的。」

所以,念頭和氣是兩個東西,要能做到呼吸不動,念頭專一不散亂,這叫做「心息相依」,在密宗叫「心氣合一」。念頭不散亂,只有一個念頭,與氣合一了,是很重要的。像這個女孩,雖然有過月經了,但是因為心念比較清凈,就容易做到在丹田呼吸。年紀越大,心越亂。思想越動,氣也越短,就不容易做到了。

打坐時能先做到氣充滿下半身,繼而到四肢,然後鼻子沒有了呼吸,那就差不多要止息了。

有時一個人在極度專心工作時也會有暫停呼吸的情形,在受到極度驚嚇的時候也會如此。這是因為心念高度集中了,所以基本上都是心念的關系,念頭清凈了,呼吸也放慢了。了解這個,對於你的身心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所以第一要明白自己呼吸的長短,佛經說:「息長知長,息短知短。」而息充滿全身也知道,息導致全身每個細胞去變化也知道,這個知道的知是心的知。可是一般人解釋錯了,認為息是呼吸,註意力就放在一進一出的呼吸上,變成再練氣了,這是大錯特錯!知道息長息短,是要知道這個不呼不吸暫停期間的長短。開始時,這個暫停的期間是很短的,慢慢練習久了,念也定住了,能跟它配合,氣就能充滿你全身。今天講得很多了,你去練習練習,明天再繼續。

南師:我知道你以前學過也會用呼吸法門,現在要懂息的道理。

聖吉:我就這個問題想請教老師,當我的呼吸全靜下來了,我是清楚知道的,一切都靜下來了。可是當我的鼻子呼吸停止時,我仍然覺得腹部的中心,大概就是丹田的位置仍然在呼吸,這是否就是老師在第一天所講的,細胞也會有的膨脹收縮功能?

南師:你問這個問題,代表你沒有把昨天講的聽進去,這個法門的確很難!我先回答你的問題,然後把安那般那法門講一次。你太註意在呼吸的一進一出上了,我教你的是個大的呼吸法門,你專著鼻子的呼吸成了練氣功了!
我們現在講的是禪定,你打坐時先把念頭放松!什麽都不去管,過去、現在、未來都拋開!自然的呼吸,開始時用鼻子呼吸,當你靜下來,呼吸會變得很長,慢慢的自然會 成為丹田呼吸,不用你去註意或者守住丹田的,密宗和道家會讓你去守丹田,我們現在講的是安那般那法門不用這個。

聖吉:我的經驗是它會自然發生,不可能人為產生。

南師:對,就像昨天告訴你的,你要知道呼吸變得深長。現在我為你重復一次安那般那的要點!這個法門依中國的天臺宗,是有為工夫配合無為工夫一起的,上座後身心都放掉,一切不管,先清凈一下,即使是假象的清凈也沒關系。

其次,你調整清理身體內部。一般人飲食男女沒有斷的,身體都有毛病,就常為修行的障礙。天臺宗用「六字口訣」了來清理身體內部。這個法門最原始是跟著佛法傳到中國來的,不是天臺宗的祖師們所創造的。後來中國的道家也學著用。六個字和相對應的器官是:
呵(讀如「猴」)———-心
呼————————胃
噓(讀如"河威"合音)—-肝
吹————————腎
嘻(讀如"河宜"合音)—-三焦(荷爾蒙系統,甲狀腺,胸腺,腎上腺)
呬(讀如"斯")———-肺
(括弧內為國語發音)

這些字本身沒有意義,你每一口氣拉長讀一個字,但是不能讀出聲音來,你只是要借用他的發音的嘴型,以聽不見嘴中發音或呼氣的聲音為準。看我做(南師示範)

當你一口氣吐出來「呵」的時候,觀想在心臟部位的業氣、病氣都吐出來了。一口氣吐盡了,把嘴一閉,身體自然吸氣進來,完全不用你去指揮,也不用費力。如果你再吐完氣之後還拼命吸氣進來,是錯誤的做法!另外五個字也是一樣。

好,你每次練習安那般那,第一,把念頭都拋開,放松身體。第二,用六字口訣調整身體裏的器官,或者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也用呼氣的辦法清理。例如,你覺得胸口悶悶的,可能是心或肺的問題,就用「呵」或者「四」字。腰部不舒服可能是腎的問題,就用「吹」字。余法類推。這裏面還可以配合特定的動作,可以練武功練劍,有一種功夫可以把吐氣練成嘴中的吹劍……我們這兒講不完的。

做完全部六字口訣也要用上不少時間,把內部打掃幹凈,氣路通暢了,就自然進入安那般那呼吸,但不用特別去註意呼吸,我在第一天說過,風大是五大最重要的,所有的病都是因為氣不通而起的。
你做了清理,如果還有哪裏不對,再用安那般那排除病氣業氣。你如果思想不能靜,能真練好了出氣,思想煩惱也會少了。我們人在大煩惱或者累極了的時候怎麽做?是不是長嘆一口氣?對不對?嘆出去就舒服了。男女在做完那事也會嘆一口氣,然後睡得像兩條死豬,舒服了。人死的時候,最後一口氣是出去的。人出生時,第一口氣也是出去的。

講回靜坐,練完了六字口訣,自然地呼吸,只有知性在看著呼吸,記得知性不是在腦中的。呼吸變得深長,你非常清楚;如果你的念頭此起彼落,你的呼吸是短促的,你也非常清楚;佛經講得很清楚,呼吸有長中長,長中短,有短中短,有短中長。為什麽如此?佛沒有說。那同你的身體健康有關系。如果靜坐時你的呼吸忽長忽短,這可能是你當天的情緒不定,吃的東西不對,乃至天氣變化都會有關系。

當呼吸粗重時,你會感到在鼻尖,漸漸、漸漸地,感覺到了眉心,最後才到了頭頂。當你還不能夠靜時,你好像感到有東西進出,其實並不是空氣真的進出你的頭頂,都只是你心裏的感覺。當你念頭定住了,就不會有這種感覺了,那就是息。

所以你在練習時,只是知道呼吸長短進出,只看這個,不要管念頭。好像在房裏看著一個小孩跑來跑去,你知道它在那裏,不用去幫助它,這也像是看著水中的魚遊來遊去,你知道魚在那兒,你不用去碰它。看著呼吸的長短,進出,慢慢地,愈來愈深越長,到了不呼不吸就是止息。

止息後,知道全身充滿了氣,如果覺得哪裏不通,用意念觀,把那部位的業氣病氣送出去,甚至放個屁把它放出去。最麻煩的是氣到了性器官,這時候不要去管它,把這個看的念頭也去掉,他就沒有了。你越看它,就是越幫它,它就越來越強,直到你忍不住了,只得去尋求發泄。當這種問題來了,你要知道如何處理,懂嗎?

當你全身充滿了氣,把念頭都拋開,慢慢的氣也穩定了,這時就可以常駐不呼不吸中,其實也不是絕對的不呼吸,只是隔了許久才呼吸一次。如果此時有氣進來,把它放出去,身體就空靈了。這時身中就會升起光明,可能在頭部或者背上,或者最好的的情形是在下半身生起的。此時口水分泌會特別旺盛,不用吞咽,它自然會下去,這就是甘露,是最好的雙性荷爾蒙。慢慢的連身體的感覺也沒有了,進入了光明定中。

我只能為你講到這裏,講多了反而害你!

很多人以為吸氣能充實生命,就練吸氣,真的愚不可及!真正的秘法正好相反,要舍!把它放出去。大乘道叫布施,把自己的氣乃至生命給一切眾生。

練習中最難的是腰部以下,到腳,到足趾。兩組是最難打通的,一旦通了,就會生起非常舒服的感覺,繼而產生樂感,比性的快感還要好。樂感右腿上升到頭,由腦所生的樂感時無比的歡喜,無法形容的。到了這一步,身體就不是障礙了。一般人打坐總還覺得身上還有這裏那裏的不舒服,就是覺得有身,所以身體就變成了障礙。身體不障礙,下一步就要修菩提了。否則會生起神通、特異功能。到這裏為止是共法,外道也可以修到的。至於身體上的各種感覺,疼痛脹麻癢等等,大類的有三十四種之多,我們下次再講。今天所講的足夠你消化一年了。

聖吉:的確,的確。

南師:你們有練瑜伽的,如果筋肉拉不開時,用呼吸的方法可以幫助你伸展開來,你氣習的越飽,越難伸展開來。氣跑到腦子裏是最難放的,比下半身的氣還難放掉。能把腦中的氣放掉了,頭都空掉了。什麽智慧都發起了。真正的問題是在上面,不是在下面。下面的問題都是假的,都是由上面來的。所以把頭砍掉就什麽問題都沒了。這不是笑話,佛陀教的白骨觀的修法,就有觀想把頭骨切掉,倒轉過來放進腹腔的空間中,如果你能觀的起來,什麽高血壓之類的,就沒有了。今天到此為止,去練習吧。

南師:如果真正講認知科學的話,就是過去希臘哲學所講的認識論。所謂認識論,就是對於能知覺、能思想的本身問題的研究。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文化講的知性,也就是討論能夠知道一切的「能知之性」是什麽,這才是正題;當然也包括了靈魂等問題。

南師:真正研究生命科學的,最早提出來的是釋迦牟尼。以我的觀點告訴你們,整個的佛學,包括密宗、禪宗,佛學的小乘、大乘,等等,各門各派綜合起來,可以下一個定論,就是專講生命科學的。

釋迦牟尼為什麽出家?就是想解決人類的生命問題。這個生命問題,其實也是全世界所有宗教所追求的共同目標。小而言之,解決人類自己生命的問題;擴大來講,解決整個宇宙人類的生命問題。包括宇宙怎麽起來的,這個世界怎麽形成的等等。整個宇宙可以說也是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物理世界,一個是精神世界。在哲學思想裏頭,當年柏拉圖就提出二元論,精神世界與物理世界;拿人來講,就是生理與精神。

過去,佛把物理、生理歸納為五大部分,以前給你講過的,有地、水、火、風、空,五大類。現在我們偏重講五大中的風大,就是氣的問題了。

先講風,風是基本的原則。風,在中國講,就是氣流的氣,在人體內變成了呼吸。人的呼吸是第一位的,所以風是第一位的。我們粗的呼吸叫做喘,喘氣;比粗的呼吸緩慢的,叫做呼吸的氣;比呼吸的氣緩慢的,自己也聽不見,感覺不到,好像鼻子也不呼吸了,那個叫做息;都屬於風大的範圍。風、喘、氣、息,次序是這樣的,搞清楚了吧!

這種講法,只是把現有生命的風大與氣,以及息的關系加以解釋。真正的佛法,關於風、喘、氣、息,只是對現有生命來講的。這幾部分非常重要哦!這是關系我們生命的存在。如果氣息不對了,就與衰老、病、死亡關聯,生命的存在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修行叫你們先註意這個。這個都沒有問題了吧?(聖吉:是的。)

我剛才強調了三次,這是對現有生命講的。那麽在佛學裏頭,這方面有個名稱,叫做「長養氣」,現有生命的氣,是這個情況,這還不是生命本有的氣。你這次來,我們先從這裏討論。

胎兒通過母親的臍帶得到營養,但是生命的成長,主要是「氣」。「氣」對胎兒來講不是呼吸哦!釋迦牟尼當年在印度用梵文講的,但是後來印度沒有保存,都在中國譯的佛經裏。這個「氣」,剛才我們講的呼吸的氣,叫做「長養氣」。但胎兒這個「氣」,就不叫「長養氣」,而叫「報氣」,也叫「報身氣」,是果報來的。中國道家把這個叫做「元氣」,這個就不是呼吸的氣了;胎兒在母胎中還沒有呼吸。

經過三十八個七天,最後一個氣,使胎兒倒轉,就出胎了。醫生剪斷了臍帶,挖出了嘴裏的血塊,外面的氣從嬰兒的鼻子進去了,嬰兒「哇」的一聲,呼出了生命的報氣,鼻子吸進了氣,就是「長養氣」呼吸開始。這個長養氣進來、出去,進來、出去,沒有停止;一直到最後一口氣進來不出去了,或者一口氣出去不再進來了,呼吸一停止,人就死亡了。所以我們講這個氣,風、喘、氣、息,是存在於現有生命活著的這個階段。

從嬰兒臍帶一剪斷開始,這個長養氣隨時隨地在用了,叫呼吸。吸進氧氣,到身體內變二氧化碳,身體不需要二氧化碳,必須要排出來,所以要呼出去,一呼一吸,永遠在那裏這樣呼吸。

現在你打坐修道,呼吸即使到最細,完全止息了,仍然是在長養氣中搞,還沒有認得胎兒時那個生命本身的元氣。

所以要先了解風、喘、氣、息,乃至不呼不吸,完全到止息,幾乎恢復到胎兒時的那個情況,你才認識到真正生命需要的那個原來的元氣。

要認識了生命裏那個本元之氣,才開始叫做真正修禪定做工夫;才能控制這個生命,才能轉變生命。

這樣就產生了印度的瑜珈,被密宗吸收了,變成密宗這些法門,變成修禪定的一些方法。瑜珈,密宗,禪定,這些都吸收了這個元氣的道理,才講氣脈問題,就是氣跟脈的關系。脈是身體上生理的變化。

這幾年你們打坐,都很有進步,很有修養。但仍在長養氣中後天的一呼一吸上面做工夫。雖然已經有一點效果了,還不是究竟。氣必須達到止息以後,身體由病痛、障礙,才能恢復到絕對的健康。等於恢復到嬰兒剛出娘胎時那樣柔軟,那樣健康了,這時開始修禪定,才能進一步認識生命。

在認識生命以後,才進入到後面還有的那個能量,那個能量姑且叫氣,在佛學裏叫做「種子氣」,相似於現在量子物理學所講的那個最後最後的東西,要到這一步很難了。

南師:佛說,人全身的氣脈大概有十萬八千條。比如一塊牛排,一條一條肌束纖維,就是一條脈。所以,人的身上究竟有多少條脈,你就有個概念了。

種子氣的氣是空的,通量子物理學。種子氣是心物一元的,是念力,也是心力。

聖吉:我覺得胎兒的成長,就像花的種子成長變化,宇宙的道理也一樣。

南師:對。

聖吉:唯物論不能解釋沒有出生以前的東西,只能說明已生,或已死亡的東西。

南師:對。

聖吉:請問老師,有什麽方法達到止息的境界?

南師:所謂安那般那的修法,是利用呼吸開始修。前天第一次給你講,從嬰兒出生臍帶一剪斷,開始後天呼吸。後天生命的存在是這個風大呼吸支持的,這個呼吸不是究竟的啊!在我們生命活著這個階段,這個叫做長養息。所以,現在利用這個去修,第一要認清楚,問題還是在於念頭,思想一動,呼吸就跟著來;念頭絕對清凈了,才達到止息。你只在呼吸上求止,又加了一個念頭了,更不能達到止息了。所謂止息,關鍵是止心,不是呼吸的問題。

南師:世界上修持的方法很多很多,差不多講修持這方面,最多的方法在印度。二千多年前,秦始皇時代,印度已與中國溝通很多了。有一點先要認識:不管呼吸也好,觀想也好,做各種工夫也好,道家也好,密宗也好,很多種方法,都是意念去做的;也就是思想這個心去做的。
安那般那修法歸納到最初,就是用生理上的呼吸,配合這個心來修持。你說想專修,剛才你這一點好像沒有聽清楚。修安那般那,能夠知道呼吸的也是心,能夠用這個方法把呼吸自然停止了,到達某種境界,也是唯心(心物一元之心)的作用。所以要認識心,不要光在呼吸上求止息,這個觀念先要搞清楚。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告訴你,呼吸這個問題,就是氣了。我們很明顯感到的是鼻子氣的往來,其實不只是鼻子氣往來。籠統講,全身十萬八千毛孔到處都在呼吸,可是一般人沒有認識到呼吸,等於魚在水裏認不到水。魚也在呼吸,那個水吸進來噴出去,魚在水裏面認不得水。人在空氣裏頭呼吸,認不得空氣、呼吸。比如你看大家都在忙,我們講話動作都靠這個東西,可是看不見。沒有高度智慧的人,看不見呼吸,只是聽人家講,理念覺得有個呼吸作用。有高度智慧的人,就會看清楚了呼吸。

我們普通人到什麽時候才知道呼吸呢?在枕頭上,想睡還沒有睡著,聽到自己呼吸了。在這個時候,越聽到自己呼吸,越睡不著了,失眠的人聽呼吸最清楚,平常聽不清楚,毛孔的呼吸就更不用講了。這是第二點。

第三點,如何止息?有很明顯的例子,看東西,很註意時,呼吸很輕微了,會停止,因為註意力集中了。還有,很害怕時,或者碰到很高興的事時,那一剎那,呼吸會停止。為什麽停止?因為你思想專一了,這是止息的道理。

結論:一個人的精神思想專註某一點,呼吸自然和思想結合在一起,這叫專一精神。一個科學家思考某個問題時,或者一個文學家寫一篇文章時,在集中思考的時候,呼吸差不多都停止了。

懂了這個原理,那你修行時,把思想念頭完全放空靈了,聽其自然,而知道自己呼吸往來,這個就是修安那般那了。然後思想完全沒有雜念,完全空靈了,這個呼吸慢慢充滿,它自己自然停止了,這個叫做止息。

呼吸的道理很深,剛才講的是粗的一面。你們有工作的人,一天在外面隨時緊張,那個緊張的情緒,就是思維最深的這一念。隨時緊張使身體內部細胞的呼吸都會停止,會形成病。我舉一個例子給你聽,這個例子很有趣,很實在。一個跟我學的年輕人,有先生,她也做工夫。她不想生孩子,先生怕她出家,想辦法使她懷孕了,她很不願意。懷孕後,她還在做工夫。到生產的時候,她不高興,就做起工夫來,把念頭專一了。念頭專一呼吸就停止了,結果胎兒不動了,生不下來。醫生覺得很奇怪,胎兒活的,怎麽不動了。她自己知道了,笑一笑,把念頭放開了,胎兒就生了下來。所以你們工作那麽緊張,隨時會使人生病、衰老,會破壞生命。一般人隨時緊張,也常常呼吸停止,這是走到破壞生命這一面去了。

要想修道,就把念頭空靈了,很自然地聽呼吸,隨時知道自己在呼吸。而且不加助力,不緊張,然後呼吸慢慢停止,與念頭配合了,這個叫修道,叫做工夫了。

如果是這樣做工夫修道,當然要專一來修。所謂專一,就是一切萬緣放下,像出家人一樣,專門在修。不過在家人很難做到;但是也必須有一個階段專修,再來入世做事。如果像你們普通在社會上做事,又想搞這個,必須經常要找短時間,一天、兩天、三天,或者七天,隨時在實驗,慢慢短期的實驗累積起來,這是初步的。平時各種欲念也要減少,否則很難思想空靈。

你了解了這些,想做呼吸想修定,註意哦!不要把觀念困在呼吸上;如要註意呼吸,就註意出氣(安那),而不要註意入氣(般那)。一般練氣功的人,犯了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吸氣當作一個東西抓進來,想保留住。其實剛好相反,想修道,或者想對身心有幫助也好,那是要註意出氣的,越放掉,越休息;這是最好的修行。所以呼吸法是達到休息定,完全放下配合的方法。例如人最痛苦煩惱時,或者很累時,唉……一聲,這就很舒服,因為把呼吸放掉了。你看勞動的牛馬,最疲憊時,唉噯,一聲呼氣,還是放掉,最舒服。所以呼吸法門要註意出氣,放掉那一念,把心念同出氣一起統統放掉,才最好,要體會這方面。不要以為把呼吸閉住了,停止了才對,那是完全錯誤的,會生病的,會變成精神的病,或者身體的病,那不行的,這些深入探討起來就很多了。

聖吉:我的報告中有幾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安那般那的方法問題,我還認不清「息」是怎麽一回事。

南師:安那般那是梵文,不是現在的印度文,印度現在的梵文也是拉丁化了的梵文,不是古代的梵文了。印度當時的語言文字有幾十種,佛經當時主要是梵文記載的,不是現在講的巴利文。我今天徹底地講清楚,希望你在領導美國向認知科學、生命科學研究的方向上,做個創造學派的人。

「安那」「般那」是兩個發音,是兩個意義;中國的翻譯,安那就是出氣,呼出去;般那就是吸氣,吸進來,這個是以人類來講的。一切生物,包括一切的動物、植物,也是有呼吸的,進來,出去,對生物來講,用這個名稱。對人來講,就偏重於呼吸了,一吸一呼,一呼一吸。對宇宙來講,不是安那般那,是一動一靜,動靜和生滅,兩個名稱不同了。宇宙萬有生起來,又沒有了,沒有了又生起來,波浪式的跳動;它的現象:起來是動,滅就是靜止。在整個的物理世界,就是生滅、動靜。

對人的呼吸來講,安那般那就是一往一來。要了解這個,必須從所有佛經,從密宗顯教研究。所謂密宗不是達賴這一派,達賴這一派是後期的,是明朝以後,不過才五百年;西藏真正的密宗是一千四百年前,唐朝那時開始的,紅教開始的。不論密宗、顯教,真正秘密的修持都在安那般那上面,禪宗密宗都是這樣。但是,所有佛經上面,都沒有說清楚科學道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這個時候佛教還沒有來中國,簡單用老子的兩句話:「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這就把原則講清楚了。你在美國小的時候看過風箱嗎?(聖吉:看過。)拉風箱,「嘁咕嘁咕」,這個風吹進去,火就大了;一拉來,這個火就小一點,中國土名叫風箱,在《老子》的文字叫「橐龠」,他說整個的宇宙有個生命的力量,一呼一吸,一生一滅,一來一往,就是嘁咕嘁咕。我們現在活著的生命,是靠鼻子這個風箱口,這樣呼吸著。

所以老子講,天地之間,宇宙在呼吸,地球也在呼吸,太陽也在呼吸,萬物,譬如植物、礦物也在呼吸。植物的呼吸,同我們人不同,如果喜歡坐在森林裏頭,是很危險的;幾乎所有的植物夜晚放的都是碳氣,白天放的是氧氣。所以修氣的或者運動家,晚上在森林裏,以為呼吸新鮮空氣,是錯誤的。這個原則先了解了。

佛教人修安那般那,剛才我講過的,禪宗與密宗修定,都是用這個基本方法。但是呢,基本方法到現在為止,據我所知,不管修禪修密,真了解的,真達到的人沒有,因為第一步認識都不清楚。

道家道教後來發展,有一個咒語,是佛教進來以後,仿照佛教很多的形式而成的,當時佛道兩個文化對抗,後來道教有個很偉大的基本咒叫金光咒,開頭有兩句話講這個就很清楚:「天地玄宗」,整個天地是很微妙的。「萬氣根本」,這個氣,安那般那呼吸,有萬種不同的氣,它的現象有一萬種;萬種是講大概的數字。譬如現在科學來講,氧氣,碳氣,等等。「天地玄宗,萬氣根本」,引用這兩句話,先作一個基本的了解。

所以萬物都有氣,各個不同,其實氣就是生命能。譬如有相當修持的人,譬如有兩個人,如果旁邊的人有病,放射的病氣味道不同,她們早就感覺,坐在旁邊很難受。萬物都放射氣,所以她常常說,老師,你趕快抽煙吧!我就知道某一個人有病,在我前面,她讓我用抽煙抵住。我說,不要怕,我已經習慣了,都把它變化了。

所以聖吉剛才你也問安那般那,到現在你還不清楚,可見你是一個真正的學者,你研究得很認真。這個問題問對了,很對,一般人粗心大意的,包括這些喇嘛,一些正式修的人,都沒有搞清楚。

佛告訴你,修安那般那首先要有個認識,生命的氣,大原則分三種:「長養氣,報身氣,根本氣」。

第一種,長養氣,這是中文的翻譯,就是使人活著、成長,就像是植物的肥料,動物的飲食一樣,保養你,使你身體有生命的新陳代謝。「新陳代謝」四個字,就是安那般那;死亡的細胞從毛孔排出去了,新的細胞生長,其實就是安那般那;這屬於長養氣。我們的一呼一吸,就屬於長養氣,成長、保養,「長養」兩個字,就是這個意義。所以大家看了中文,以為就懂了,其實沒懂。

關於長養氣,這個內容詳細講很多啊!是個大科學。長養氣裏頭又分四層:風,喘,氣,息。

先講風,風是基本的原則,風,在中國講,就是氣流的氣,在人體內變成呼吸了。人的呼吸是第一位的,所以風是第一位。

喘,譬如我們的呼吸,一般呼吸叫「喘」,喘氣的喘。有一種呼吸道不好的病叫哮喘病,一般普通人,身體都不夠健康,也有輕度的哮喘病,呼吸只到喉嚨,到肺的這個表層為止。呼吸有聲音的,尤其睡眠的時候,靜下來聽得很清楚;感冒鼻塞時,那個聲音更粗了,這屬於喘。喘是外風和身體內部的風,互相矛盾阻礙,互相爭鬥,為了打通氣的管道而發生的。所以講到這個,不是這樣簡單的,要腦科醫生參加,等我們儀器到了再談。所以一般呼吸,是由鼻腔呼吸;鼻腔這裏頭很多的脈,等於現在講神經,很細很細,有幾百種脈。修到能在某一個部位呼吸,那就不是用鼻腔,只靠這個部位呼吸。你拿一個骷髏來看,鼻子這裏有個洞,三角形的,這個邊上在呼吸。這是大概講,還不詳細給你們講,你們還不到那個程度。

所以人年紀越大,氣越短,到死亡的時候,這個氣只到喉結這裏,這個喉結骨頭鎖住的,最後,越老越緊縮,完全一縮就斷氣,「呃」一聲,就死了,長養氣沒有了。

聖吉:我在醫院看到,我父親臨終的時候就是這樣的。

南師:是啊。這個喉結尤其要很註意,這個地方同女性的下部恥骨一樣。女性生孩子,骨盆擴大,骶尾關節後移,恥骨間的纖維軟骨拉開(有些認知不同),所以很痛,孩子出生一個月後慢慢再復原。所以長養氣,你用功到了,喉結打開,對壽命也有控制的作用了。

所以要修氣,否則年紀大了,喝一口水都嗆到,會死的,因為喉結越縮越緊。所以喉結要打開才行,當工夫到了,這裏會打開,然後呼吸在腦了,工夫是到了,最後是腦頂打開,這是講工夫到了的時候。一般人容易衰老,坐在那裏會低著頭睡覺,頭腦昏昏,以為沒有睡,其實都睡了,因為腦的氧氣不夠了,剛才我們那個大爺就打哈欠了,腦袋氧氣不夠了。

這是講長養氣的階段,喘屬於風大的作用。長養氣是生命的功能,同地球的大氣層連帶的。所以,假使超過高空,在大氣層之外,這個氣就變化了,那個是真空,所以太空人要受訓練的。假使不帶氧氣到太空,超過大氣層外面,只有得了四禪定的人,也許沒有關系,也許哦!因為不需要長養呼吸安那般那了。

長養氣,第三步是「氣」。氣的階段不喘了,譬如修定的人,靜坐坐得好,好像感覺鼻子沒有呼吸,或很慢很輕微來往,這個屬於氣了。所以修持方面講的氣,不是現在美國翻譯的那個。當年在美國,我說這個「氣」翻不出來的,就是這個道理,因為不是普通空氣的氣了。中國古代是這個「」,「無」字下面四點,無火之謂,好像沒有作用,可是還有往來,很久很慢,偶然有一下往來的作用,似乎沒有感受,沒有風、沒有喘,那個叫做氣了。這是拿人來講的。

再進一步,就是「息」,你剛才問什麽是息,你認不清楚是應該的。這個息,接著剛才說,是很微細的進出往來,氣都沒有,身體內部的障礙統統沒有,沒有痛苦難受,酸痛脹麻癢等等感受一點都沒有,完全寧靜,好像一點呼吸都沒有,而是遍滿全身。然後感覺每個細胞乃至九竅,頭上七竅,加上大小便的二竅,全身每個細胞,自然都是往來充滿了,好像跟大氣,虛空相通了,那個就是「息」的境界。這個我從來沒有講過,因為眾生愚昧都不懂。

講到這裏,有人問我一個問題,這時要藥幫助嗎?這是個問題,其實從開始修持,最好懂醫藥。學佛的,學神仙丹道的道家,是註重藥物幫助的,這一種幫助叫助緣,不是主要的,主要的靠內在的修持。但是懂藥很難,所以道家修神仙的煉丹,就是這樣來的。

這樣簡單答復她提出的問題,有時候需要懂藥懂醫,所以菩薩要學五明,要懂醫道,她問的問題很對。用藥的道理,是打通你身體內部的障礙。其實普通佛學告訴你,有七萬到十萬條脈管,是微細的氣脈所走的路,一有障礙,內部就有病了,只不過,人不覺得自己有了病。用藥是一種助緣,幫助減輕你的病痛,打通一點氣脈。

但是,修禪宗同有一些密宗(不是黃教達賴這一派)完全靠心力自己把它轉化了,像白教噶舉派走禪的路線,就是靠自力,但心力要非常堅強!念頭隨時能夠空掉的,氣脈自然可以轉變,這一步功夫是非常非常難!所以講,念咒子,學密宗的這些,都是初步打通氣脈的一種方便法門,只是借用的,一種變相的方法而已。

現在簡單地講到這裏,屬於第一個長養氣,第二個,就更難懂了,進一步就是你問到「息」的問題了,叫做「報身氣」,或者「報氣」、「業報氣」,由梵文翻譯成中文是這樣。長養氣是外層的,內層的叫做報身氣。報是業報,是生命的根本,就是某個時候,男人的精蟲跟女人的卵臟碰在一起,我們這個靈魂被這一股業報氣裹進去,很快,快速得不能形容,哈啦哈啦都來不及,已經攪進去了。像攪牛奶一樣,三緣和合變成一個生命。這個精蟲卵臟靈魂一攪進去以後,七秒鐘,不,還要快,快速變化,七個數字一個變化,七天一個大變化。

胎兒在娘胎裏頭,三十八個七天,九個多月,這個時候沒有呼吸,靠臍帶跟母親的身體連到一起,嘴巴鼻子都不動的。可是,從他的臍帶把母親的營養吸進來,包括這個生命的氣,吸進來充滿,所以嘴裏有很多臟東西。這種叫業報的氣,沒有鼻子呼吸作用,只有這個生命功能,自然使胎兒成長了。

佛經粗淺地告訴你,變成胎兒以後,每七天一個大的變化,那一條經脈,那一塊骨頭,那個細胞,七天一個變化,每個七天的氣,名稱都不同,所以是「萬氣根本」。這還不是詳細講,實際上七秒鐘七分鐘,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裏,生命都在變化中,都在安那般那,這個氣就是這樣。這個屬於業報之氣。

根本氣:也稱種子氣。精卵結合只能有「生」但無「命」,精卵結合時,使得靈魂(中陰身)加入「三緣和合」的動力,便是根本氣,是「行陰」的作用。思想念頭尚無之時的第一念動,勉強比方,如知道自己睡醒了,那一念是帶氣的,帶的也是根本氣。

以下摘自《再談隨息法與三際托空》

師示:隨息是息止,不是念息,念息就更高了。最後到達還、凈,比三際托空還進步,凈就更高了。
……
師示:那當然世界上最美的事莫過於睡覺。當年,袁老師他起身早,但又去睡回籠覺,我們叫他:「也到中午了!」他醒來說著:「你們知道不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事,樂似涅盤的是什麽?……回籠覺啊!他一邊講一邊摸著胡子哈哈的笑,當時我想了想:「奇怪!那會超過常樂我凈嗎?……」

有一次,他在睡覺中,我們聽他打鼾打得厲害,等他醒來我們說:「老師,你打鼾打得很厲害!」他說:「你們知道有個不打鼾的是什麽?!」這些都是話頭。正在睡覺的也可以聽到自己在打鼾。而且睡得很舒服,我們聽得很痛快,可惜不是你——非汝境界。

從智法師:老師昨天對我們開示的要點有二:一、隨息法。二、三際托空。我個人回想起來,在十三、四年前,家師仁公上人曾在同凈蘭若大殿教我們數息法,當初我一練習,馬上全身空掉,但一生歡喜心,就又回來了,得到了這麽一次寶貴的小體驗,自此以後,正如老師說的好象在學會計,不得要領,功效很有限。 ……

師示:……你們還記得鳥窠禪師與白居易的對話嗎?禪師說:三歲小兒雖道得(師語止,又說:)大家接下去啊? 眾答:「八十老翁行不得」。(《指月錄》卷六 鳥窠道林禪師)

師示:還有呢?重點不在這裏。「白居易守杭時,入山謁師,問曰:「禪師住處甚危險」 (因為白居易看鳥窠禪師住在樹上,所以這麽說)師曰:「太守危險尤甚」。白居易說:「弟子位鎮江山,何險之有?」禪師說:「薪火相交,識性不停,得非險乎?」你們在這裏就是這樣「識性不停」,業識茫茫,妄想紛飛,這就是心火相煎,人為什麽有病呢?心火相煎之故。禪師說:你才危險,我為什麽危險?我們當年看到這裏,毛孔都豎起來,馬上想到自己業識茫茫,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不知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不知無夢無想時主人公何在?我們是這樣的學佛反躬自省,那像你們一天到晚在妄想中,學問再好,道理再懂,那也是心火相煎,不能截斷眾流,有什麽用?

……能做到三際托空,息自然住,這個息是不呼也不吸,這時候定愈久愈好。六妙法門數以後是隨,隨以後是止,這時呼吸止息,念止了沒有?你須要明了當你知道自己的息止了,但這一念的知還要止息才對。 ……

圓澄師:昨天了解這個「息」字,不是我們所謂的呼吸,所謂的氣息,而是念頭止息時候的現象,那種現象我雖然沒有做到,可是能略略了解。現在我談談「三際托空」,我不敢說自己修到,但在理上略略明白昨天老師的開示,當場似乎有點受益,下課後再配合老師的著作《禪與道概論》中的所講來研究,其理路非常清晰,可以分成五個階段來包括它:

一、做「三際托空」的第一步,首先要了解自己知覺與感覺所產生的念頭,有從身體感覺產生的痛苦——饑、寒、飽、暖,有從思想知覺所感覺的苦悶——煩惱、人我是非……,這一切都是念頭,譬如我們生病時,這個痛苦的覺受就是一個念頭,你跟著這念頭走,越覺痛苦,於是自己正修法門——念佛、觀想、參禪、修準提法等等,就被拉跑了,即稱失念。

二、第一步功夫先做到了,然後了解自己身心狀況,明白自己的起心動念都不能含糊,這不是一下的功夫,但理路上至少要先知道。

三、自己明白起心動念之後,才能將念頭分為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當你覺得坐在課堂裏很熱,這已成為過去的念頭,再下一刻熱的念頭成為當下念頭,所以此刻熱的念頭,已非前念,等你說當下,又成為過去,就因如小點狀的感受念頭,一連串的連續,使我們覺得未曾間斷,其實點與點中間,念頭與念頭之間有空隙,如果你能經常練習,空去念與念之間的距離,習慣養成,練習久了,此前念間與後念間的空白會愈來愈大,而這空白不是昏沈,迷迷糊糊,是很清明舒服的。

四、三際托空能體會到,就會覺得一切活動只是一連串的點連成線修,畢竟非真,如此才能談到禪宗悟境的前方便。

五、保任此昭昭靈靈的心境而達悟境。此乃理上知解,當下曾試著去實驗,似有體會,而今天也實際上做了這一點。

師示:很好,昨天大家都吃了棒子,圓澄下去就查書,他講得很對,這就是《禪與道概論》論三際托空的內容。

圓澄今天的報告,值得獎勵,佛法是公正的,對就對,不對就不對。他講到隨息,自以為懂,其實還是不對的。隨息是息止,不是念,念息就更高了,念息已到六妙門的止和觀的程度。六妙門中,從數息、隨息、止息,然後才修觀,最後到達「還」與「凈」,還到本來清凈,比三際托空還進一步,「凈」就更高了,所以叫六妙法門,這是智者大師依佛經禪修的方法把它歸納起來的妙門。

……通常一般人練數息法,都是有意的呼吸,把呼吸當成肺部的作用而已,這當然會出毛病,並且我們的呼吸也不單是由兩個鼻孔在運行,其實,十萬八千毛孔無一不在呼吸,呼吸是自然的,不是你去作意,而我們一般的自然呼吸,也屬作意,是具有五遍行的第八阿賴耶識在作意,神識一入母胎,這呼吸就有了,但不是第六意識的作意。而講話是第六意識在作意。當然配合八識都在作意,但主題是第六意識的思想。

人的呼吸不是你有心去呼吸,如果作意呼吸,四大我相就來了,所以數息是數自然的呼吸,並不是要把它停留在丹田、腹上,有的人不懂此理才會悶在胸口。真正懂得數息的人,一身越來越輕越舒服。開始會到胸口,到肺部,甚至到足尖,然後慢慢跟著隨息就來了。

數息或數入、或數出。為什麽數入息?為什麽數出息?我已經講過的,哪一位說說看?
圓澄師:妄想太多,精力過於充沛,欲使寧靜,數出息。身體太虛,精神不夠。要數入息。

師示:乃至身上發炎,亦需數出息。譬如宗誠師氣到頭上要數出息。所以真正修練功夫的,數息數好,武功練氣也到家。

師示:六妙法門是哪位大師創的? 圓澄師:智者大師。

師示:智者大師到天臺山是怎麽示現神通的?那山頭正是萬丈懸崖,掉下去不得了的,現在那裏兩座山頭中間搭架著一條寬不盈尺的石梁,誰能走過去?智者大師去天臺山的時候,有沒有此石梁?或是後來道家人物所造的,極難查證確實,但此地乃佛、道兩家之聖地。武功到家的人,可從此石梁過去。下面風很大,一吹就掉下去。

智者大師上天臺山時,曾顯示神足通,飛錫而過,他將手中錫杖一拋,跟著就過去了,但是智者大師將涅盤時,弟子問其所證果位,他說還不到初地菩薩的地位。這是他的謙虛之詞。修行原該如此自謙,不生增上慢心。當時我們讀書重點,著眼在此,哪裏像你們忽略帶過。當年一看「飛錫而過」即聯想到,這是什麽神通?還有一位杯渡和尚,欲過江流,拋一個茶杯在水上,踏在茶杯上過江,這都是神足通的一種,這是修氣息成就的成果。氣脈成就,身體就像一團氣體能淩空踏虛而飛,但他故意用個東西來帶,以瞞世人耳目。準提法修成了,亦能成就種種神通妙用,或將念佛珠往空中一拋,人跟著就過去了。

既然神足成就與氣有關系,你們打坐坐不住,腿不能生發喜樂,那是氣通不過,到腰以下就通不過,就要曉得這一部分的業力太重。我們當時打坐咬牙皺眉,老師在座上說:「懷瑾啊!多受一份苦,多消一份業。」我卻跟他說:「我寧可受業,也不受此苦」,這話只有我敢講,他聽了笑一笑。那就是多生累劫的業報,誰叫你前世不修,你們一修行就有病,不修還好,正是「業識茫茫,心火相煎」的寫照。

再說數息的關鍵,也不是數息不用呼吸,氣與念只是一體兩面,尤其欲界眾生,念動氣就動,氣動念也動,乃至這些話頭,我們都參過,袁老師說:「懷瑾啊!你參參看,念在先,還是氣在先?」聽了話馬上參;一面靠功夫,一面靠觀察,然後舉手答話:「念先動,念動氣動」。很多道家都以為氣先動,不對的,念在先,所以叫「動心忍性」。三際托空,念切斷了氣自然止息。到了舍念清凈,自然氣住脈停,身體就不受苦樂之受了。身體之有苦、樂、舒服,都是氣的感受配上念力而來,這些話跟你們講,我覺得很可惜,可惜你們太不用功了!聽得懂嗎?

這次提示的重點在三際托空,並不是三際托空就對了,而是它接近於道。但在禪宗這只是一個話頭,在《金剛經》也提到「現在心不可得,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才是真正的三際托空。去年我與美國來的卡普勒先生也提到,一般學禪的人到達三際托空的境界,便認為悟了,以為見到自性空。其實,只要你還有個空的境界在,這也只是第六意識的清凈現量境,也可以說是比量,因為它還只是一念妄境,並非真清凈,但它與雜亂境比較起來是托空了,所以它還是比量,也可以說非量,非聖教量。什麽才是真現量呢?我要你們修準提法,到了圓滿次第,最後明點合於虛空,身心都化了,虛空即我,我即虛空,亦無虛空之量可得,如來如來,如是如是,你們懂嗎?那時候才是真現量,也叫體真止了。

修行第一步不能達到三際托空,那叫什麽修行?所以「修行不到無心地,萬種千般逐水流」這是誰的偈子?

大慧師:貫休和尚。

師示:對了。三際托空真做到。意識就清明了,你們不要以為我剛才批評得一毛不值,你們就是充其量證到空,然後大驚小怪:「喔!悟了!」那也只是第六意識境界而已,又何必非佛法不可呢?!一般講究心性之學的人,以及現在研究心理學的人也可做到。 三際都不能托空,妄念切不斷,有什麽用!你們統統在五蘊受中,受有幾種哪 ?

圓澄師:有三種與五種。

師示:哪五種?哪三種?

(有答:五種,即苦、樂、憂、喜、舍,三種,即苦、樂、舍)

師示:你們一天到晚都在受陰中,苦了又樂,樂了又苦,心中又憂愁修行不上路,一下好,一下壞,統統在妄念中,不能截斷眾流。

雖以第六意識造作三際托空,但在八識中第六意識還居中間重鎮,修一切功德,六度萬行,誰在修?

宏誌師:菩薩。

師示:宏誌!菩薩是誰?(大家哄堂大笑) 宏誌師:第六意識。

師示:觀想誰在觀?

宏誌師:第六意識。

師示:第六意識有如此重要,「知妄想即空,妄想即是般若」,但妄念要空得了。「執般若是有,般若即是妄念。」三際托空定久,身心起的變化就大了,氣脈的道理自然都通,氣脈的變化,五受都要經過,有樂有苦,有不苦不樂的境界,有時所以僵在那裏,動都不能動,信心不夠的人,還信得過,修得下去嗎?到了那個境界,自己能知時知量,等他慢慢轉化,境界又自不同,你想修飛錫騰空嗎?非氣脈通透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