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歸
重建纪实
申請共住
交通攻略
南師與洞山
洞下之風
曹洞宗门
寺院歷史
洞山理念
洞山佛像
建築規劃
洞山景點
睹影悟道
新闻汇总
成果展示
多元文化
佛法珠璣
山裡人家
生活剪影
四季風光
學習心得
文件下載
普利行願
義工招募
尋求信仰的目的,在於找到一個神聖的地方,安放此生。
佛陀說:「任何人憶念我,我就在他面前。」當我們升起虔敬心的一剎那,佛就與我們同在;當我們一念至善的片刻,你就是自己的佛陀。
禪宗倡導「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認為萬法本源為佛性,眾生皆具如來智慧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良价詩云「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應須憑麽會,方得契如如」。 過水即如臨鏡,形影相睹,當人即是影像,影像豈非斯人,形影宛轉相照,水鏡之妙一也。价祖直承石頭希遷、藥山惟儼與雲巖曇晟,總結發明,提出了一整套包括功勛五位、正偏宛轉、三滲漏和三路接人等方法、範疇在內的理論思想與修行實踐體系。而這一套獨特的體系,其展開運用與豐富完善又是由他弟子曹山本寂來完成的。其間之親切緊密不可分割,故「曹洞」連稱自為允當。
公元859年,良价禪師於洞山宣講所悟的禪宗新法,一時學人紛至,信者絡繹,聲名四起。洞山門下高足,禪門龍象者眾。弟子本寂禪師在曹山本寂弘揚師法,弟子道膺禪師於雲居山師承講法,又有龍牙居遁、華嚴休靜、青林師虔等,從此宗風大舉,後人所謂「曹洞宗」一名,即以洞山良价為軸心,上聯曹溪,或下續其弟子曹山本寂,合稱「曹洞」。
但千年卻只是剎那間過去,時間和歷史為洞山留下了一片荒蕪。
2010年,由南懷瑾先生倡導重建洞山,得到社會積極的回應,特意委派古道禪師主持普利禪寺的重建修復工作。經過六年的艱苦建設,終於以全新的面貌昭見世人。普利禪寺、國際禪修中心和洞山民宿三位一體,力圖將佛陀教誨與現代文化相結合,以曹洞宗祖庭的禪宗傳承和南懷瑾先生對佛法的洞見為基石,迎接廣大佛子與普通大眾來訪共修。
南懷瑾先生說「無論中西文化,佛經最是難讀,除佛法本身的高深莫測不可思議外,還有譯文的晦澀,讀之像對海上三山」。自達摩大師東來傳法的初期,直到今天,世間少有人知道,佛到底用了半生,說些什麽,證悟到了什麽?
佛陀昔為一大事因緣出世,那世間之事,何事最大?當知生死事大!從呱呱墜地到衰老終結,生命於我們,真相是什麽?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為何世間日復一日,苦難卻無窮無盡?即使繁華如錦,為何煩惱仍然無盡?
佛陀交給了世人八萬四千法門,希望後人開佛知見,體悟生命之實相,積聚智慧和福德,解脫世間之煩惱。為眾生遠離苦海,悟入真正的快樂法海,佛陀嘔心瀝血講法四十余年,實則傳達「快樂之法」!
但佛法之快樂,卻有別於世間五欲之樂,當是「禪悅之樂」,是脫離低級趣味的快樂。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於是,世尊將「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傳與迦葉尊者,並將衣缽交與尊者,並囑咐其交與未來彌勒佛,於佛法滅後恢復正法。迦葉破顏之笑,是「禪悅之笑」,是佛陀的心印。
佛法博大精深,新時代的洞山普利禪寺,以「學修並重」為基礎,以「健康、快樂」為主線,通過對於佛法的實踐,力求學人能夠塑造健康的體魄與人格,體悟禪定所帶來的深層次的禪悅,將禪法靈活運用至生活實踐當中,讓人生因為「禪」而快樂圓滿。
學修並重:學習義理,解悟佛之知見;修習禪定,證悟佛之知見。學修如鳥之兩翼,不可偏廢其一。
健康、快樂:一方面通過健康的生活方式,讓色身調整至最和諧的狀態;一方面通過禪修擺脫五欲的束縛,獲得內在的慈悲與智慧,體嘗平靜與寂止所帶來的深深禪悅。
如果你千裏迢迢,為了得到心靈的自由和解脫,來到洞山普利禪寺朝聖,這裏的每一座殿堂,每一片落葉,每一本書籍,都將讓你充滿虔敬之心進而感悟禪之韻味。在這裏,你將領悟到:芸芸眾生本具佛性,煩惱是暫時的,因此可以去除,佛陀引導我們通往一條「快樂」的道路,依循這條解脫之道,我們可以達到真正的自在。
洞山普利禪寺,為有緣來的你,提供一條通往證悟的道路。無論是供養一朵花,一杯水,一束香,還是點燃一盞燈。無論是打坐,念誦還是瑜伽,也無論是打掃庭院、餵養放生,還是憶念佛、法、僧,都將帶給你念的清靜。
在古剎之內,你將觸摸到諸多偉大覺悟者曾經居住和傳法的土地,並且和更多的人一起,祈請諸尊去除一己的自私,無止境的渴望,毀滅性的嗔恨以及諸多蒙蔽世人的障礙。只是因為這一瞬間的覺醒,或許會帶來如佛陀一般,直視生、老、病、死的勇氣,走向解脫,追尋恒久的「快樂」,超脫生死,從此改變你的人生。
虔誠且充滿信仰的活著,健康並快樂的前行。
洞山普利禪寺的僧眾,祈願每一個來到這裡的人,以此因緣,得種善根,體悟佛旨,將此生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