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常潤法嗣

明中葉以後,曹洞宗在江南呈中興之勢,常忠傳慧經而後形成的「壽昌法系」是重要的一支。而常潤高足敬堂法忠與洪斷諸緣在贛域的弘法,也建樹卓著。
法忠(1541-1620),號敬堂,歙縣(今屬安徽省)曹氏子。十九歲於錢塘(今屬浙江省)靈隱寺禮大機和尚出家,三年後於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後參學至嵩山少林寺,禮常潤禪師,獲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六寺,後走長安,謁偏融、月心等,獲示心要。六年後,南下登廬山,先住講經臺、五老峰,再遷仰天坪,誅茅伐竹,肇建雲中寺,四方衲子聞風而至者甚眾,久之而成叢林,於率眾弘法之同時,親手植松十余萬株,獲世人嘉譽。泰昌元年(1620)寂於寺,塔葬廬山桃花峰下。一生嚴守戒律,「居恒坦夷,無緣飾,禦眾不立規矩,凡細務必以身先,至老不倦,隨緣自守。」有法嗣能幻、能握、能撐等。
諸緣(1550-1621),字洪斷,其俗姓、籍貫與出身至今有二說。其一說為蒿城(今屬河北省)張氏子。另一說稱其為「明慈聖太後淑房國戚,俗姓陳。」幼時父母雙亡,但早現善慧,十四歲即或葷腥,十七歲至崇效寺投興陽禪師出家,二十一歲在京師賓湖和尚座下受具足戒。二年後遊學南嶽,遇少林常潤禪師即往親近,獲印可,許為法器,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明萬歷七年(1579),入京掌西山古基萬佛堂法席,得慈聖皇太後施厚金開建為十方海會叢林。經十三載苦心經營,萬佛堂面貌一新,法筵大開。萬歷二十年(1592),獲悉素有「曹洞宗祖庭之一」之譽的建昌雲居山(今屬江西省永修縣)真如禪寺,由於地方豪強掠奪,破敗不堪,以致「千尺盤桓到上方,雲居蕭索實堪傷。最憐清靜金仙地,返作豪門放牧場。」發心重振之。入住後,閉關三載,跪誦《華嚴經》,整肅寺規,接著整修寺宇,再建法幢,得到朝廷支持。萬歷二十四年(1596),慈聖皇太後遣中貴至雲居山貴至雲居山掛旛,賜錢與紫衣、法器等,道風大振,原住持真紹主動退居,禮請諸緣和尚執掌法席,自己率寺僧真鍊、真錦、真潮、真泰等禮諸緣和尚為師,改法名為常鍊、常錦、常慧、常智等。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神宗禦書匾額與柱聯賜雲居山真如禪寺。萬歷三十一年(1603),諸緣入京,慈聖皇太後施金鑄造滲金千佛寶蓮戶舍那大佛像為鎮寺之寶。次年,又獲頒賜《大藏經》。因而,寺風大振,聲名遠揚,經諸緣歷二十余年艱辛,率眾慘淡經營,真如禪寺重視祖庭雄姿。與此同時,諸緣和尚還有江西許多地方傳法講經,其中有雲居山只樹堂禪寺、龍溪寺、瑤田寺、萬載縣楊山凈覺禪院等數十處,使曹洞宗風,被及贛域大地。諸緣和尚將曹洞法脈數代祖師名號歸納,擬訂本系六十四字輩份:
善義德福 慧證海覺 真智圓明
洪常祖道 法性清凈 廣啟勝因
誌行維遠 承悟元宗 寬裕平和
堅持戒通 光續曹源 佛燈昌隆
禪心朗徹 寶鏡昭融 如珠照乘
似日淩空
萬歷四十年(1612),諸緣留囑常慧等散居各莊庵靜住,而將真如禪寺法席虛之以待高賢,以公法化,自己則返回京師靜住。
諸緣離贛後,其門徒遵其囑散及江西各地,後多成一方宗師,形成與壽昌法系並列的諸緣法系,推進了明末清初曹洞宗的中興,在中國禪宗發展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雲居山法系
據新近發現清乾隆三年(1738)初刻、嘉慶三年(1798)增訂重刻本《曹洞諸緣支宗傳燈宗譜》(簡稱《諸緣公支派譜》)記載,繼諸緣禪師之後,明末及清代在贛域承其法脈,建樹卓著有秀峰常錦、味白常慧、雲隱常月、首山常元、知悟常亨、丹田常鍊等人。
常錦(生卒年待考),字秀峰,號蛇山。生平行業不詳。於諸緣和尚鼎興真如禪寺的萬歷二十六年至四十年*!598-1612)期間,具體負責殿堂修復工程,多有建樹。完工之後,遵師囑隱居於雲居山西北麓龍溪寺(遺跡至今猶存)。後諸緣和尚離山,真如禪寺一度主持乏人。應常住之請,常錦與常慧回真如禪寺代理寺務,凡四載。其後,仍回龍溪寺潛修,圓寂後,塔葬龍溪寺側。
常慧(1557-1643),字味白,號龜山。豫章胡家坊(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郊)胡氏子。幼時聰慧,早顯善根。十五歲時,至本邑千佛寺剃度出家,受具後外出參訪。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至雲居山真如禪寺,參諸緣禪師為入室弟子。不久,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同時, 受請為常住之書記。而後,與師兄常錦等輔佐諸緣和尚重振真如禪寺。諸緣禪師離寺返京外出時,負責應對來往,廣結外緣,聯絡檀越。萬歷四十年(1612),遵師囑住守雲居山只樹堂禪寺。次年,就常住敦請再回真如寺,與師兄常錦共掌寺務。萬歷四十四年(1616),常錦回龍溪寺後,常慧乃支撐寺務,至崇禎十年(1637)觀衡和尚晉院後,方履行交割。退守只樹堂禪寺。崇禎十六年(1643)圓寂,塔葬雲居山趙州關東側龜山,其座下法嗣甚眾,突出者有祖樂、祖辛等四人,代相傳承,至清嘉慶三年(1798),已傳及十三世,成為雲居山曹洞宗的一大支系。
常月(1568-1629),字雲隱,吳江(今屬江蘇省)人。俗姓朱,為明宗室後裔。幼習儒業,少為諸生,名標虎榜。稍長棄儒向佛,至京師萬佛堂投諸緣和尚出家,繼則隨侍左右,面命耳提,久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萬歷二十四年(1596),隨諸緣禪師南下,重振雲居山真如禪寺,四年後,攜徒祖悟等開法於新吳(今江西省奉新縣)富溪普安禪師。崇禎二年(1629)圓寂,塔葬寺側。門徒甚眾,代相傳承,至清康熙十一年(1627),其第八世法孫我願仍主法於普安禪院,其師兄長修諸人則在百丈山(在今江西省奉新縣)等處弘法。
常元(1567-1632),號首山,祁門(今屬安徽省)於氏子。少習儒學,早有文名。弱冠時父母雙亡,二十二歲棄儒而囑意歸隱,慕豫章(今江西省南昌)龍沙之識,往來於靈官壇、浮雲觀,研習老莊之學和許遜凈明道教義。後偶讀及《龍舒凈土文》、《歸元直指》等,心遂向佛,徑往杭州雲棲寺禮蓮池大師,得凈土要義,恒心念佛,著《長生元義》、《度世真詮》、《凈土發蒙》等。明萬歷二十九(1601),至雲居山真如禪寺,禮諸緣和尚出家,隨侍數載,閱畢《大藏經》。繼而外出參學,登匡廬(即廬山),南及楚地與嶺南,東歷江浙,遍訪名師,道業日深,著成《初住境觀》、《法海元津》、《五教別談》,並以「十力同真沒古今,由來觀其異觀心。欲圓種智親知識,保任何如薝蔔林」偈呈古心和尚,而得受具足戒,返雲居山得諸緣禪師印可,授曹洞宗法券,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率徒開法於敖陽(今屬江西省上高縣)芭蕉園普慧庵,廣弘曹洞法門,並著有《禪凈通別》、《懷凈土詩》、《華嚴法界圖》、《八識規矩補註》、《雲居集》等。法嗣甚眾,有祖施、祖靖、祖允、祖欣、祖慧等三十四人影響較大,繼其後開法於普慧庵等處。祖欣(號鬥山)所嗣一支由敖陽普慧庵遷居鈐北夏塘鄉(今屬江西省高安市)另立普慧庵下院,至清嘉慶三年(1798),已有十三世傳承了。另一法法孫移居寶雲山(今屬江西省上高到),肇基建普雲寺,又衍法嗣數十人。於是,常元門下至清乾嘉年間(1736-1820)的法脈衍延興盛,成為贛中佛門禪宗一大支派。
常亨(1573-1650),字知悟,進賢(今屬江西省)余氏子。少時習儒,稍長棄儒學佛,至北京萬佛堂投諸緣禪師出家。數年後,禮古心和尚受具。復至北京,隨侍諸緣禪師,許久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跟諸緣禪師,重振真如禪寺,後奉師命蔔靜閩中,首住佛跡嶺。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遷樂安(今屬江西省)芙蓉山,重建芯蒭禪林,歷四十年艱辛,躬自鋤荒,奮力開辟,相繼建成大雄寶殿、龍華殿等。清初戒顯和尚來此造訪,驚呼:「儼如至天上雲居。」「堪與祖心並峙也。」常亨於清順治七年(!650)圓寂,塔葬寺側。法嗣有海雲、慧雲、誌雲、繼雲、祖滿等,相繼在此弘揚曹洞法門,至清乾嘉年間仍興盛不衰。
常鍊(生卒年失考),號丹田。行業不詳,圓寂後塔葬雲居山西塔,有法嗣祖星,祖明等數十人,一直在雲居山法雲寺、普慧寺等處弘法。
(二)清代以來諸緣系的法脈:
又據《曹洞宗諸緣支宗宗譜》載,諸緣禪師門下的法脈,入清以後極衍延不斷。僅至清嘉慶三年(1798),雲居山上常鍊、常慧法嗣已傳十多代。常鍊門下有為慧、為智等第二十八代十余人。常慧門下有德衍、行衡等數十人,是為第二十七代。在敖陽(今屬江西省上高縣)、筠陽(今屬江西省高安市)等處,則有常元、常月法嗣弘傳曹洞宗法門,其中突出者為法祥、覺慧、覺峰、素懷、勝誠等人。
法祥(1665-1727),字應瑞,分宜(今屬江西省新余市)傳代子,少有悟性,至本邑桐柏山薙發,受具後遊訪至鈐陽(今屬江西省高安)萬壽庵,投道嚴和尚座下,二載後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三十五世,後承師業,鼎新殿堂,增置田糧,豐裕常住,屢得縣署褒揚。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瑞州(府治在今江西省高安市)知府彭年贈匾「真見如來」。四年後,知縣王松又贈額「慈光普照」清雍正五年(1727)圓寂,其法嗣至清嘉慶三年(1798)仍絡繹不絕。
覺慧(生卒年失考),號凈行,上高縣(今屬江西省)墓田劉氏子,系清代名士朱軾的表弟。少時失怙恃,即投上高蓮花庵性堅和尚出家,受具後外出參學三載,返蓮花庵,即隨師閉關閱藏。「舉凡《法華》、《楞嚴》諸經及《傳燈錄》靡不畢覽。」出關後,道業日深,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三十八世。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主席蓮花庵,率眾伐木運石,修葺殿堂,晚年更窮究佛典。至縣城主壇盂蘭法會,空巷隨喜,轟動城閭。其法嗣至清嘉慶三年(1798),仍有下傳七世之法孫誌明等數十人。
素懷(1712-1774),字廣安,高安(今屬江西省)石橋況氏子。少習儒,二十七歲至本縣環秀山投誌隱和尚座下薙發脫俗。入佛門後嚴守寺規戒律,二年後禮凈任和尚受具,復參誌隱和尚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三十九世。後繼師之誌,常蓮花庵法席,數十年中,嚴奉戒律,鼎新殿堂,聲名遠播,法筵常盛。法嗣有百林、百城、百道等。至清嘉慶三年(1798),已下傳五世。
覺峰(1741-1793),字因悟,高安皇塘彭氏子。少時習儒,尤喜書法。十五歲時至本縣東華寺禮勝雲和尚為師,數年後至黃檗山(今屬江西省宜豐且以)禮有庵得連和尚受具。復回東華寺,隨侍勝雲和尚,二年後得印可,為曹洞宗第四十二世。繼則閉關近十載,博通儒釋諸書,工詩古文辭,尤其是真草日臻爐火純青之境。平日以畫墨竹及枯松、怪石自娛。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始,杖錫遠遊,登匡廬,躋五老峰,望彭蠡,轉新昌(今江西省宜豐縣)石臺寺,見此宋代名僧惠洪弘法道場,年久失修,荒蕪蔓草,發心重振之。於是率眾誅草建殿,歷數年艱辛,復其舊貌。功成而退,仍一笠一杖飄然而去,至上高九峰崇福寺,又駐錫奮力振興之。在此三次開壇授戒,戒子數百,聲名遠揚。法嗣有誌蘭、誌祥等數十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圓寂,肉身不壞。法徒誌蘭等將其肉身供奉於高安東華寺。
綜上所述,元、明、清以來曹洞宗的衍延傳承頗為昌盛,而且宗風大進,名僧輩出,建樹突出。雪庭福裕一系傳至小山宗書後,下分出常調、常忠兩支、常忠兩支,常忠傳無明慧經,繁衍出壽昌系,下又分出博山系、鼓山系、東苑系;常潤一支傳至諸緣、方念,又形成西雲居山系及贛中的支系。而且,福裕的法嗣義雲、邵元還把曹洞宗繼續傳向日本;博山系下的尚已一支,則通過了觀,傳往越南。這在中國禪宗、中國佛教史及至中外佛教交流史上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本文摘自《禪宗宗派源流》 吳立民 主編 徐孫銘 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