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老子他说》感悟之二

老子《道德经》,短短五千言,以“道”为核心,建构了独特而又丰富的哲理体系。此一哲理体系,不仅是中国道家学派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与儒家学派等一起塑造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

两千多年来,古今中外对《老子》一书的解说不下七百余种。不同于大多数研究者“依文释义”的解读方式,南怀瑾先生主张经史相参、以经注经,将《老子》上、下经的篇章相互对照,以“知人论世”的思想为指导,融会儒、释、道三家之学,将老子之玄妙深邃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有洞明深意、启迪智慧之效;更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鲜活、满怀忧国忧民之念的老人和智者的形象。

可以说,南怀瑾先生道家“全生保真”的生命哲学、儒家“经世致用”的济世情怀和佛家“普度众生”的修持理念在本书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品读《老子他说》小结

读《老子他说》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子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半百之年,想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最终以慈悲之心解决问题,落下心安,身上的担子不再沉重。老祖宗都说,做功德好事,不是明做的,而是“阴功积德”,要有悲悯心才能做事利人利己,这也是我一生守住的底线。

“曰俭”,本来以为要俭朴,其实是要我们言语、行为、时间都要节省,不把生命浪费在啰嗦、懈怠、无聊的事物上。想想自己前几日情绪低落,不分白天黑夜的睡觉,但冥冥之中有个声音告诉我去看书。俗人的习气总是战胜理智,昏昏欲睡的日子里,生命之光都黯淡了。这与“俭“是违背的,为何要让情绪牵着鼻子走呢?

“不敢为天下先”,用中庸之道做人做事,在生活里要有金刚手段解决方案,也要有仁慈之心海纳百川的胸襟。看看老子的智慧,我一个小小凡人在跌跌撞撞中摸索前行。“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看到最后这句很震撼,南老师说真正的智慧是“无知”,智慧到了极点,知道无知之体、智慧之体,这才是真智慧。

我总是证明自己非常非常的无知,看到一则鸡汤文,读到古人的智慧语句,我感受自己太肤浅,而在这里老子所说的无知,囊括宇宙本体,再次感受到“语言是局限的”,无知又可以理解为无所不知,以一概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广。

“道”是般若智慧无知的道理。“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不是佛讲开悟的“不可说,不可说”?好在师父让我们接着读南老师的《我说参同契》,方知“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道理。真正有道的人,倒是让你认不出。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我是个沉不住气的人,遇事易慌,易被激怒,说话虽慢,但脑子早就跑去十万八千里,真正的道,万缘放下,一念不生就到家了。想到佛家书籍万万册,道家秘术千千万,不都是让我们俗人放下吗?假如我放下了,为何还有情绪呢?原来借用他人之法是没有用的,当你一步一步到达了不知之境,天地人我皆空的时候,自然就成道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是宇宙间真正的赏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些也更加让我坚信因果定律真实不虚,只要有德有善,自然得感应。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不美言、不争辩、不积财、多付出、效法天地,这最后一篇对于现在的我非常有意义,我生性讨厌被冤枉,我一直活在证明自己中,总是怨气冲天的与三观不同之人理论,我曾经做过许多愚蠢至极的事情,想想真是无聊,何须自证清白,清者自清。效法天地,不问得失。

文 / 智月

读《老子他说》小记

第七期读书会马上要到尾声了,磕磕绊绊,不知不觉已经跟了七期,不知道真正用于生活、用于为人处世上的收获有多少。不过,至少感恩:首先养成了每日看书的好习惯;其次,在面对每次焦躁的自己的时候,内心又多了一点自知之明。

本周读到第72章,预计明天读完,翻了一下,后面是两个附录:《老子》帛书甲乙本与《道德经》古本之对照;历代学者对《老子》研究的书籍目录。

第70章有说「知我者希,则我者贵」。南老师说:古今中外,尤其现在这个时代,讨论研究老子的文章五花八门,究竟哪一个人说的符合老子本意呢?不知道!南老师说:真正的智慧是非常的平实,因为古今中外都有一个通病,都把平凡看成简单,都以一种好奇的心理自己欺骗自己,认为平凡之中必有了不起高深的东西,以至越走越钻到牛角尖里去了。

在此之前,读传统经典很少,看到的一些所谓经典也是各种东拼西凑的短文章或短视频的“营养快线”。读南老师的书,有时候自己会暗暗发笑:“啊,原来自己这么多方面都如此的狂妄和不自知啊……”感谢善知识引导我们读经典,发心组织读书会,感谢自己可以坚持下去。不知以后如何,踏踏实实做功夫,凡事多多反思,用心做事,诚心待人。

文 / 彦宁

品读《老子他说》之随笔

一气呵成

这一章需要一口气念下来,不可间断,这样味道才够。古人读书的时候,总是摇晃着脑袋念,有时一口气念得接不上,不得已切断文气,那不行。学古人文章,当那文气一路顺下来时,管它中间句子对不对,总要先把握住一气呵成,如果中途停顿,再接下来就差多了。写毛笔字也一样,即使笔上墨已不够,字未写完,也不想再蘸一下,因为再停下来蘸墨,那股淋漓尽致的气势便中断了,划不来。那硬是像打球一样,手用力一挥,球“嗖”的一声,形成一个强劲有力的曲线,就过去了。好的文章,好的诗词,同样讲究气势,气势不足,或者不连贯,必然影响它的美感,这之间的微妙之处,很难阐述清楚。

假如人真的有前世,有来生,而每一世都只不过是一口气而已,毕竟前世已不记得了,后世又还未知,总觉得当今这一世想要做的事还是当今这一口气,一气呵成才为妙……

三寸逆鳞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一个国家生存的命脉所在,一定要掌握住,不能轻易给别人看见。中国历史上,都以龙来比喻皇帝,因为龙的体形庞大;然而它的性格柔软、温良,脾气最好。可是,它颈项下面三寸的地方,不能碰触。因为龙的鳞甲都是顺鳞,只有颈下三寸是逆鳞,那是它致命的地方,绝对碰不得的。如果碰到龙致命之处,那就非同小可,不管你是谁,龙非把你消灭了不可。所以,历史上常常以披龙鳞来比喻惹帝王动怒。

历史上只有魏征,这个了不起的大臣,经常批唐太宗的龙鳞;也只有唐太宗这样的皇帝,能容忍他的直谏,这是历史上,很少见到的事。人的一生中,每人都有他致命的弱点,就怕人家指出来,所以都自我保护得很严密,遇到一个不懂事的人,偏要把它指出来,那就非同小可了。很多古代了不起的帝王,下面有的大臣,专门做这种“批其龙鳞”的事,就是专指出其弱点或错误的地方。当然了不起的唐太宗他是接受了,可是,这是很难做到的,需要高度的忍耐才行。

你的逆鳞是什么呢?

微明

老子是否教人做坏事?是否要人耍手段呢?当然不是。他只是说在“微明”之下,教我们做人做事小心,懂得前因后果。因为所有的痛苦失败,都是自己招来的,是自己没有明白因果道理,没有“微明”;在微妙地方,没有看清楚,没有看到要点,才会有今天的失败。这些都是在平常不注意的地方,埋下了失败的种子,后来所遭遇的痛苦,只是一个结果而已,它的前因并不在今天。

无所不为

我们讲一个历史上陶侃运砖的故事,陶侃当时已经是高官了,位高权重,但他几十岁的年纪,仍然每天劳动去搬砖头。晚上把外面的砖头搬进房子里,早上又搬出去。有人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一个人不练习劳动,一旦天下有事,体能就应付不了。他早已看到天下会有变乱,虽然年纪大了,在这种地位上,也需要有好的体能,如果平常劳动惯了,临事就能应付变乱。

同时他又叫部下把砍下来的零碎竹子、木头等,不可丢弃,都收集起来好好地藏放着。别人认为他这样高地位的人,还珍惜这些不值钱的东西,未免小气。对于别人的批评,他只是笑笑而已,不加解释。后来时局变动,他是管长江以南军事防务的,这时需要建立水军,马上要造船,并且要在很短期间内完成。但是造大批船只需用的钉子,一时无处可得,他就把那些被人看成不值钱的竹头木块劈开,做成了钉子,解决了钉子问题,船也很快地就造起来了。这是因为他早就看到天下将变,而且变乱必定需要造船,所以预先做了准备。这也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所以,道家的真正“无为之治”与“无为”之道,是“无所不为”的。

文 / 园

◎感谢以上作者分享,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赣(2023)00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