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论语别裁》之三

古道微茫致曲全,

由来学术诬先贤。

陈言岂尽真如理,

开卷倘留一笑缘。

先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圣。

后孔子而生,非孔子无以明。

《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书中对《论语》二十篇的每一段原文,都作了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述。不仅有篇章结构、段落联结上的提示,而且有原文义旨以及所涉人文掌故的阐发。尤为新颖的是,作者将对原文的串讲撮编为一个个历史故事,蕴意深邃而妙趣横生。

 

《论语别裁》这本书,对樊登的人生影响很大。他是学生时代偶遇了这本书,他说:“我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内心每天都充满了焦躁和烦恼。后来有一天,在图书馆里边瞎翻书,翻着翻着,突然翻到了一本南怀瑾先生写的《论语别裁》,然后就拿回家去看。翻开一读,发现它几乎能够解决我生活中所有的烦恼!”

朗朗清辉照古今

读书过程中,想到孔夫子一生不忍礼崩乐坏,不辞劳苦,周游列国,推广“仁”的思想。期间挫折、失败、被人误解,断粮于陈。如此的经历,也只有圣人心地才能所为。

而后终于留下了《论语》的经典,同时还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将中国文化的根留在世间。

再回想南师的一生,也和孔夫子在某些地方颇多相似。南师行迹,从浙江到四川,台湾,美国,香港,复归大陆。一生都在为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呕心沥血,直到最后一刻。留下来的著作涉及儒释道,只要有缘接触南师著作的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所需。

南师也有更多的弟子,各行各业,不一一而论了。有人称南师是“现代维摩诘”,其实称南师为“现代孔夫子”又何尝不可呢。

人生莫忘父母恩

看到读书群里,有的书友家里长辈因为疫情离世,有的还在医院里,没有痊愈。不禁想起自己父母疫情期间的点点滴滴。

我和父母住的地方距离四公里左右,父亲今年八十六岁,母亲七十九岁。去年十二月中旬我们一家三口相继感染,尚未痊愈之时,父母也前后“阳”了。两个老人商量,不给儿女添麻烦,就自己在家治疗,直到差不多好了才告诉我们。

当时也没有想太多,读《论语别裁》过程中,自己小时候的点点滴滴逐渐浮现在眼前……小时候体弱多病,三天两头发烧,住院。不懂事又特别粘人,一点小毛病,就又哭又闹,真是没少让父母担惊受怕。父母年龄大了,依然是能不麻烦子女的事就自己解决……多少年了一直如此。还经常帮我补贴家用,不要就给孙子。

父母之爱恩重如山,今生无以回报,只有好好学习中国文化,安身立命,回报社会,同时也回报父母深恩!

文 / 蓝旭

水流花谢两无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在这里讲,为了体会得更亲切一点,就借用碧潭这个地方吧!孔子去郊游,他站在碧潭吊桥上,看到下面的流水说:“过去的就像这下面的流水一样,白天晚上都在流。”

孔子所说“逝者如斯”,要效法水不断前进,也就是《大学》这部书中引用汤之盘铭说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道理。人生思想、观念,都要不断地进步。满足于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

要打开思维,海纳百川,也要不断调整心态让自己的思维不固化,不断改进方式,调整适合自己的频道。

女人未必皆祸水

从人情世故上看,人都是好德不如好色。如果一定要以最高的道德要求,世界上很少有合乎标准的人。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一切的进德修业,都是如此。不但是学问的成功、道德的成功、事业的成功,原则都相同:不是进步,就要退步。没有进步,停留在原地,也是退步。

给自己原则准线,在一定的阶段给自己目标,保持持续学习的动力,坚定信念!

学而有成之难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

孔子说在他的学生中,能依照他的教导去做,而不懒惰的,只有颜回这一个学生。这句话好像很普通,但如果在教学上或在领导位置上工作久了,就可以体会到这并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我们现在常常发现有些年轻人,吩咐他们去做一件事,譬如去照顾一位老年人,他有这个心,但没有这份热情,他会觉得是老师叫他去做的,而没有感觉到这件事情是他应该去做的,就只差了这么一点。

学到,领悟,真正做到,以理论与事实配合起来,要“语之而不惰”,讲到了就做到,而且非常勤快,又持之以恒地去做,实在是非常难的事。

文 / 丹丹

◎感谢以上作者分享,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