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原本大学微言》之四

南怀瑾先生讲述的《原本大学微言》旁征博引,融会中外古今学说与历史于一炉,对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修养次第及致用之学,都讲得很详尽透彻。对于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项内证功夫,更是超越前人的见解。二千年来隐晦不彰的原本《大学》,在本书中灿然大白,是现代人修身处世所不可或缺的好书。

第四周小记——心,止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大大小小的选择和考验,就像学生们面临考试一般。其实,并非每件事的结果都能如实反映出我们的能力,有时甚至无力辩解。我们可能会宽慰自己,已经尽力了,一切皆有安排等等。如果心止于此,尚且明智;假如耿耿于怀,纠结不放,则实无必要。

庄子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或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若析身为尘则与草木本无二致。“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意在告诉我们放下执着,只因世间万物皆难逃过“成住坏空”的规律。

历史如此,生命亦然。一个小生命从诞生时起就注定要走向与生相对的另一端。

青年时期,活力四射;人到中年,始觉力不从心;再老一些,容颜也不再漂亮,身体也不再那么好,何必执着这些东西,其成也,毁也。庄子还说:“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

“庸”作为中庸的“庸”,《大学》和《中庸》里的“庸”源自于庄子的“庸”。“庸”是一种极高的智慧,当我们拥有了那种智慧,但又不知道我们拥有这种智慧的时候,或许就是“道”了。

“道”到底是什么?东郭子向庄子问“道”,庄子说,“道无处不在。”东郭子不断的追问,庄子说:“在屎溺中。”也许庄子不耐烦了,也许道没有办法表述出来,能够表述出来的都是“德”。

有了世间的兴衰成败,接着便有了人间的喜怒哀乐。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我们的心是随着境在转,心每天随着境忽上忽下,忽喜忽忧,就是定不下来。有个词叫“人定胜天”,现在理解了——是“人,定胜天”。

老子说:“清净为天下正。”天下正不正,都在我们心里,炼心很重要。若是心随境转,就难免为外物所累;若能境随心转,那便不难达到“天地一指,万物一马”的境界。

《原本大学微言》下册的后半部分,南师再次以兵荒马乱的历史解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而今虽无兵马,内心却兵荒马乱,唯愿干戈永息,甲马休征,你我芸芸众生皆得宁静和光明!

 / 智烁

第四周阅读心得

按正常进度,第四周读了“齐家治国”和“治国平天下”两章。南老师结合我国的历史来分析阐述《大学》的相关章节,读罢甚为感慨。

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的中国,乃是从尧舜禹三代以降,历经先秦两汉、乃至唐宋元明清等历代王朝逐步演变而来的。如今回头去看这些历史故事,又哪有绝对的是非和善恶呢?

但是,“一将功成万骨枯”是真的;战火纷飞时民不聊生是真的;悲剧发生与重演时,人们内心的煎熬、痛苦与绝望也是真的。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这很好理解。当政者以人为本,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谋福祉。“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执政者,又怎么会得不到人民的拥戴和支持呢?

然而,“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为何如此反人性的事民亦从之?是因为无力反抗而默默承受吗?还是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这是因果律。任何事物乃至任何时代的发展都离不开因果,犹如钟摆一般,冥冥中逃不出这无形之手的拨弄。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真是让人忍不住感叹和唏嘘!

读到公亶父避居岐山前所说的话,“有民立君,将以利之。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于是心生赞同,这是多么美好的品质啊。不为名利权情而争斗抢夺,单纯站在人道的立场上为人处事而已。

能者居之,各安天命,各司其职。执政者既可是你,也可是他,只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了国富民强,使百姓过上平安喜乐的生活,又何必分别彼此。但是,历史上“推位让国”的美谈又有多少呢?

上学时就特别喜欢“大同世界”美好愿景——一切生灵不分疆域,彼此和谐共处,身心都是自由的。人人尽其所能而有益于世界,各安天命,各司其职乃至生生不息。

如果世人不再因权力欲望而争斗,如果科技的发展不再用于侵略扩张,而是探索无尽的星辰大海又该多好。

嗯,事虽未至,心向往之……

 / 兜兜

第四周学习总结

四周时间完成了《原本大学微言》一书的学习,总结如下。

第一,了义

以前对《大学》的学习并不系统,以总纲为主,具体到本书一至三篇相应部分,以“内圣”相应内容为重点。外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未完整学习。

此次学习在南师带领下沿几千年中华历史发展脉络做了系统梳理,以史论理,以人为例,圆了全篇学习的心愿。

第二,于己(个人)

任何书面理论学习、任何实修课程的体验,终究要回归至起点、回归至个体,具体而言,失去了“我”这个支点,均是无源之水。

内不圣何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心物一元、身心不二,“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格物、致知”这些内圣功夫不仅是圣人的标志,于凡人、于今人、于我,均是“大人”的符号,能做得这些,人人皆可成大人,皆可“内圣”而“明德”。此谓道不远人矣!这些心得是对我等凡夫俗子最大的启示与鼓励。学习《大学》的目的也正在此。

第三,于修身(个人、家庭、组织)

《大学》之道不仅是“明德”之学,也是圣贤教诲我们如何行“亲民、至善”之举,如何真践行“身修、家齐”,由己发端及至他人、惠及家庭(小家庭与大家庭)、乃至建设修身型组织等。

它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圣人之道,更是我们芸芸众生的生活之道、工作之道、修身之道。否则,于今之华夏子孙毫无实践意义。

第四,于国于天下

正如南师所言,大学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做好一个人之所以为人,以及如何齐家之道”。若想行圣人之道,“治国平天下”的事,也只是内圣(明)的发挥而已。这才是我们中国人学习中华文化的精神,开拓未来之道”的最终目的啊!

文 / 三树

◎感谢以上作者分享,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