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原本大学微言》之二

南怀瑾先生讲述的《原本大学微言》旁征博引,融会中外古今学说与历史于一炉,对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修养次第及致用之学,都讲得很详尽透彻。对于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项内证功夫,更是超越前人的见解。二千年来隐晦不彰的原本《大学》,在本书中灿然大白,是现代人修身处世所不可或缺的好书。

反躬自问

时光从指甲缝里流淌消逝,阅读已经进入第二周的尾声。

书籍分上下两册,乌鸦式的阅读法看完了上册,也磕磕绊绊的能背诵一半原文,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何为“四纲”、“七证”、“八目”,我也必须诚实回答,对这些仅仅有一点模糊的概念和浅层的理解,但仍然无法清晰的讲与别人听,或者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上去实施践行。

继上周的“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在书籍的后面,南师如是说:“修身在正其心”,道在心,不在外形,都是同一意义。怎样才是“正心”?——视而见的是“心”在见,听而闻的是“心”在闻,食而知味的也是“心”在知味。当下能看、能听、能知味、又能知痛痒的,同样都是“心”的作用。

10月9日那天,又恰逢落日余晖温暖着这座城市,我沿着茅洲河岸散步,不时有地铁从上方桥梁驰骋而行,河边有一条大金毛在奔跑,我们并没有为橘红色的夕阳贡献些什么,但好在我们沐浴其中。我想到的是,自己一个人置身自然中时,能平静而清晰的观察自己内心的想法,但为何置身人群时,却对很多事没有包容,对很多人没有耐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恐不能行。”

我总是如此,面对喜欢的人,相投的人,对方的所有缺点都不过是他因时因地身不由已,面对厌恶的人,他所有优点不过是因为运气好,并嗤之以鼻根本不屑。

我想起之前可能是在某本书或是某部电影中看到的一句话:面对喜欢的人,把头稍微偏一点,面对厌恶的人,则需要把头摆正一点。

自我反省,直译过来就是反省自己,不是去修别人,在反省的过程中,之其所亲与爱而辟焉,之其所贱与恶而辟焉,之其所畏与敬而辟焉,之其所哀与矜而辟焉,之其所敖与惰而辟焉。

书上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向外是去看别人,只是看,也许更重要的是向内,向内去修自己。

“善护念”,随时随地的,好好保养它,轻轻一用,就必须再清理干净啊!

——Ruyi

再会《原本大学微言》开宗明义篇

年少时读经典,把曾子《大学》分章节的版本读了大概二百多遍,所幸我选择的那个版本就是注音版的原文,没有任何注释。因为南老师说,这些经典最好是能够背诵,有助于更好的学习和理解,苦于我的记忆力不太好,只能反复多读。因为读的遍数较多,后来找到了南老师推荐的《大学》原本,读起来就相对容易理解了。

在开宗明义篇中,南老师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个非常重要的文字,“道”、“德”、“天”、“大人”,为了进一步理解这几个字的含义,曾在2016年看过《中国汉字起源》,和南老师所讲的基本一致,和现在常见的《辞书》、《字典》的解释略有不同,通过多年的感悟,我更容易接受南老师的解释。

“道”,含义很多,南老师举了五个与《大学》相关的,最重要的是代表着本体那个。而“德”是本体的外显。道与德似乎相互独立,却又紧密相联。南老师也列举了五个“天”的解释,最重要的还是能为万象之主的那个本体的天。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就是“大人”,并非我们当前大众所说长大了,有十七八岁了,就是大人。“大人”是指已然明白“道”、“德”、“天”这些概念,并且也能将整个身心自然合于“道”、“德”、“天”,而不只是表面上文字的理解。

曾子的《大学》原本就是教导我们,如何一步一步去实现成为一个“大人”;所以开篇就是“大学之道”,即成为大人的方式、步骤。在第一句就把这个中心思想点了出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整个《大学》的点睛之作,也即先自立,再利人,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也就是随心所欲皆合于道,如阳光无私地普照大地一样亲切而自然。

而宋代的朱熹将《大学》原本改变了次序并进行了注释,又被后来的当权者用于选拔人才,导致后世的求学者很难再见《大学》原本的风采。同时也改变了读书的基本形态,读书人注重书本上的推敲,却不花时间去做功夫和实践,以致读书人变得越发文弱,缺乏实践经验,使中华民族积弱成疾。在明代,大儒阳明先生,依据《大学》原本实践格物致知,终有所得,成为一代圣贤。

明学理难,但要做到更是难上加难。

——龙振宵

由“心花怒放”说起

由“心花怒放”说起,修道之人常说:脸乃心之花,心中无挂碍,内明中正、豁达轻松之人定会神泰自若、心花怒放的。今日开始学习的第五篇“内外兼修之道”的内容中,南师多次提到:一个人若能真的做到意诚、心正、身修而内明,就可达到“诚于中、形于外”的状态,就会“促使体内神经细胞发生变化,表现在面貌、气色、神情之间,逃不掉自己内心影响外形的规律。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识纯正净化好了,自然就会变成真诚的人。”凡诚其意者,正是内圣外王的实修境界,人人皆为大人,应由此可生。

——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