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原本大学微言》之随笔

南怀瑾先生讲述的《原本大学微言》旁征博引,融会中外古今学说与历史于一炉,对于”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以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修养次第及致用之学,都讲得很详尽透彻。对于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项内证功夫,更是超越前人的见解。二千年来隐晦不彰的原本《大学》,在本书中灿然大白,是现代人修身处世所不可或缺的好书。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中有写:“到真正‘炼精化气’初步的成就……而且‘静坐’功夫到此,还有随时因事而退堕的可能,如不谨慎小心,又缺智慧的开发和保障,也只等于一番游戏而已。”

“炼气不如平心……由来富贵原如梦,未有神仙不读书。” 静坐需要开智,炼气不如平心。如何开智?如何平心?也许读书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原本大学微言》里简述:“……其中讲到对于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项内证功夫,更是超越前人的见解……”

之前也在《禅海蠡测》中看到过关于”知、止、定、静、安、虑、得”的讲解,在禅宗与理学部分有谈到朱熹对儒学的影响。而《原本大学微言》正好是儒学,有点好奇,原本的儒家是怎样的呢?与宋代的理学又有什么区别呢?

《禅海蠡测》像浓茶,入口虽有点苦,但散发着芬芳,回味甘甜,而《原本大学微言》像蜂蜜柚子茶,入口即甜。

本周阅读了出版说明、前言、导读、目录,以及第一篇开宗明义的八个章节。

从目录里大概了解到本书的内容有九篇,分别是:开宗明义、七证的修养功夫、内明之学、外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治国平天下、儒学演化与国家发展、西方文化与中国。

第1篇开宗明义

四、书生大半出农村

“话说中国人三千多年的教育,历来都是全国人民由农村开始,自动自发的教育。在二十世纪以前,所有当朝政府,掌握教育的权威,都是只顾读书人中已经学而有成的高层知识分子,所谓历朝的考试选举士子,都是当朝政府,拣现成的选拔民间的读书人,给他做官。事实上,做官是一种钓饵,当局者以此钓取天下英才收归己用。从来没有像现代政府,编有教育经费的预算,培养人民最起码义务教育的计划。”

以前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或默认为,读书都是由国家牵头组织的,学校应是由政府建的,到现在才知道,原来只是近代学校才由政府出资兴建。看来还是现代人比较幸运啊,人人都可读书。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讲的是中国刚解放,国家为了扫盲,将中国文字简化,上至部队干部,下至普通老百姓学汉字的故事。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吃饭都是问题,每天还有大量的劳作,让大家学认字,简直是一种折磨,别说普通老百姓了,就连部队战功赫赫的干部学起来也一样的吃力。有位干部说他情愿去参加抗美援朝也不想认字。

简化后的汉字都让他们学得头疼,那如果是繁体字,古汉语,岂不更头疼。

五、启蒙教育的审思

《百家姓》、《三字经》、《千家诗》、《鉴略》、《神童》、《弟子规》。《千子文》在一夜之间写好,写出有关宇宙、物理、人情、世故的文章,有意思,似乎值得一看。

六、乌鸦式的读书法

《增广昔时贤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很早听过这句话,但从不知出自哪里,这回终于知道出处了,又发现一本有意思的书。

七、先摆几个方块阵

“德”字的内涵:“……但是,根据传统的五经文化,又有另一种解释,‘德者,得也’。这是指已经达到某一种行为目的,便叫德。” 

第一次听说“德”字有这样的解释。以前就觉得自己认识的字少,现在更加发现自己不仅认识的字少,甚至自己以为认识的字也未必真认得。谨记,切不可用简化汉字的意思去理解古文里汉字的意思,否则是要闹笑话的。

八、大人之学的探讨

“我这样一说,梁先生便离开他的座位,突然抓住我的肩膀说,我己经年过六十,平生第一次听到你这样明白的人伦之道的高论,照你所说,正好说明圣人本来就是一个常人。我太高兴了,要向你顶礼。这一下,慌得我赶快扶着他说,我是后生小子,出言狂放,不足为训,望老先生见谅,勿怪!勿罪!”

圣人也是一个常人,对圣人也不要太苛责。对的时候就认同,错的时候也要理解。

三、沉冤莫白的“四书”

“说实在一点,《大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曾参)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论文。《中庸》,是曾子的学生,也是孔子的孙儿子思所写的一篇学习心得论文。”

《禅之旅》之洞山良介:“禅,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只是奉南师之命(南师派我到太湖大学堂之际,嘱咐我认真阅读《指月录》,也为了了解禅的内涵,才认真阅读了《指月录》等禅宗典籍;也是奉南师之命,才有了江西访禅之旅;也为了了解禅的真谛,才这样漫漫思索;也为了交‘作业’(在南门学习,是必须要写报告的),才有了这关于禅的闲言梦语……”

之前不解,为什么在南门学习要写报告呢?为什么曾子要写学习心得呢?可是,如果不是因为写报告会有《禅之旅》吗?如果不写学习心得会有《大学》吗?

2022.11.6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