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歸
重建纪实
申請共住
交通攻略
南師與洞山
洞下之風
曹洞宗门
寺院歷史
洞山理念
洞山佛像
建築規劃
洞山景點
睹影悟道
新闻汇总
成果展示
多元文化
佛法珠璣
山裡人家
生活剪影
四季風光
學習心得
文件下載
普利行願
義工招募
惶惶然南师仙游已十载。为纪念南师,为求正知正见,我们共读南老师在1955年写的《禅海蠡测》。
我第一次读《禅海蠡测》是在七月的洞山茶室,那天没课,我从书架上随手取了一本书,边喝奶茶边看,刚好就是这一本。至于为什么选它?说起来可笑,主要是因为“蠡”这个字我不认识,大概洞山的环境和氛围,会让人忍不住去读那些看起来就很难懂的书吧。
那一天我用我一直以来自以为“聪明”的办法来阅读——囫囵吞枣、差不多就行,看不懂的部分就跳过,但求大意不求甚解,于是很快就读到了「神通妙用」章节,书中所讲“不知不觉中,自起动摇”情形,恰好是我彼时彼刻静坐遇到的问题,于是心里一动,乐不可支,有一种这本书已在这里静候我多时的奇妙感。
可倘若没有师父们组织的读书小组,我可能真的就止步于「神通妙用」了。毕竟,当离开洞山的环境,再读古文写就的书,于我而言,光是发心的难度就不亚于登天。
加入读书小组后,我的阅读方式改成了细嚼慢咽,可越细嚼,越觉艰难。才读到「禅宗宗旨」一章,我的内心就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沮丧感——我看不懂,我真的看不懂啊!于是我只好掏出电脑,从头开始,一边读书,一边查资料,一边在电脑上做笔记梳理,梳理完了还是不懂,就再重新看一遍,再推翻之前笔记里的逻辑框架。
而进入「公案语录」、「机锋转语」章节,这其中的困难更是想让人跳脚、痛哭,什么叫偷心?什么叫钳锤妙密?什么叫老婆心切?什么叫律师?什么叫藞苴?什么叫十智同真?什么叫黄杨木?什么叫末后句?……虽然每个字都认识,但就是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我的内心不免产生了怀疑:佛学零基础读《禅海蠡测》是不是太自不量力了?真的不应该先读南老师其他的书籍打个最起码的基础吗?
怎么说呢,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完全不会游泳的人被猛然扔进大海里,几近溺水,只能奋力瞎扑腾。那二周,我真的是咬着牙,硬着头皮去查那些陌生名词的含义、查其中的用典。其实啊,那些看不懂的地方我无论怎么折腾依旧还是看不懂,我查了很多的资料充其量只能理解那些古文的表面意思,整个人常常处于如鲠在喉的状态,眉毛拧在一起,痛苦极了。
好在,再往下的一周,「证悟知解」、「宗师授守」、「参话头」、「神通妙用」章节似乎慢慢容易了一些,我感觉自己总算是从地上爬了起来,可以扶着拐杖踉踉跄跄的走上几步了呢,话虽如此,但例如,何为“运粪入,运粪出”、“慈氏”是谁等等名词,于我依旧和之前一样,需要慢慢查来。但一日,读到南师引用大慧杲的话:“贴在鼻孔尖上。茶里、饭里、静处、闹处,念念孜孜,常似欠人百万贯钱,无所从出。心胸烦闷,回避无门,求生不得,求死不得”,顿时间心有戚戚焉,拍案叫绝,大笑不止,这不就是那个读书时的我?
而南师所描述的明心见性后的画面更是美妙极了——”初见之时,心身空寂,了无一物,山河大地,人我众生,皆成一片,如在大圆镜中。虽不起分别念虑,而于见闻觉知,了了分明,如飞鸟行空,清风疏竹,了无挂碍。心明境寂,如万里晴空,身轻愉快,如春风吹絮”,读到之时,真似有春风拂过心扉,左读一遍,右读一遍,反反复复,让人心生欢喜,心生……明心见性的渴望啊!
至此,之前还会时不时偷懒的静坐功课,变成了我的每日必修,四点起床,早晚静坐,再加上自洞山所养成的素食习惯,可以说,我从生活习惯上已经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也是自第四周开始,我的读书报告越写越长了,从第一周的寥寥几笔、无话可说的尴尬,到一个月后动辄几千字的长文,每日写阅读笔记、周六写读书报告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读「生死之间」,看到“跳出轮回的苦楚,依旧不是真正的解脱。连涅槃都是范围,都是境界”,“涅槃与生死,如梦幻空花,两不可执,执则终为病态耳”,不禁大吃一惊,恍然一震。乃至说到佛法的人生观,“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更是叹为观止。在古德们的坐脱立亡部分,南师还举了诸多在家人的案例,“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所以呢,自我反省一下就是,别总想着躲去深山古寺,“此娑婆世界,人之为人,应尽人事以救此本然之缺憾耳。故无论出世入世,出家在家,各须尽一己之分,以求利他者”,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做事也是修行啊!
读「中阴身略述」,南师对于临终死寂境至中阴身生起阶段的描述,简直是生动形象,犹如在看一场场不可思议的电影。读罢后,再忆神神鬼鬼,顿觉坦然,再无恐惧。
读「醒与梦」,占梦有用吗?“既知为梦,早成过去之幻影,执此以求验,其与刻舟求剑,事将毋同”,南师所说直白的很。佛道中知见工用有得者做的可都是清明梦,而事实上,若是能进入现量境,“此时对缘外境,一切皆如梦中”,到达“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的程度,再更进一步,“远离颠倒梦想,得究竟涅槃,方可出世入世,一切自在矣”。
读「禅宗与教理」,再次进入读禅宗公案时的挠墙状态。南师说,你怎么悟?参禅需要通教理!如果教理都稀里糊涂的,不如丢掉禅宗,老老实实去修持,何必参禅。而且就算是悟了之后,要研究要修持的都还多了去的呢!其实,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产生了要去读《金刚经》,进而背诵《金刚经》的想法。
读「禅宗与禅定」,作为一个刚刚开始练习静坐的初学者,读到南师对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描述时,就像当初第一次在洞山食堂听师父们唱“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一样,只是看了文字,嘴角就忍不住上翘,内心充满快乐。我真的好想亲身体会到,到底是什么样的快乐才是“非世间心身安乐所可比拟。如醉如痴,犹不足形容其万一”?到底是什么样的妙境才是“安静宁谧,譬如高峰绝顶,万籁无声,晴空万里,片云不滓”?期间配合阅读读书小组里老师们再三强调的《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两相对照,再想想自己才刚刚走到“腿部麻胀”这一步,真是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及内心里对于“难”的认知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读「禅宗与净土」,看到净土究竟论时,我又一次陷入反复看几遍也看不懂的挫败感中。光与力,觉性心光,带质境,愿力之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空与有和单体一念专心不乱的联系又是怎么一回事?从这时开始,遇到读不懂的文字,我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加入自己的理解来翻译南师的原文,常常要写上一两千字,反复对照。
读「禅宗与密宗」,南师讲了西藏之秘法,藏密的特点,并再次就诸如“大手印就是禅宗?”,“密宗可以即身成佛,有神通事迹证明,汉地有啥?禅宗更是邪见!”,“密宗才是外道,是魔法,密宗还抄袭了道家的修法,加以改头换面“等言论一一驳斥说明。最后之结论铿锵有力且宏大,别扯那些有的没的:“学佛乃大丈夫之事,非帝王将相之所能为,无论志学何宗,要当以证悟无上菩提为归。若欲达此,首当自廓其胸襟,广其识见,穷理于诸说,行脚遍天下,然后以教乘戒行,滋茂福德,使能自成法器,方有相应之分”。此书真的是越读越觉得自己也跟着豁达通透了起来。
读「禅宗与丹道」,南师驳斥了“学道属于外道”的说法,这些都是方便法门而已!也驳斥了“学佛只修性不修命,但能证解脱之鬼仙,未能得形神俱妙之无上大道”,因为“真如本性,自体本具万法”,命当然也在其中。最后,禅和道之间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关系?真的有本质的区别吗?其实没有,“正统丹道学术,所谊寓言法象,皆指禅定过程中种种觉受境界而言。其中以禅定解脱程度深浅之不同,而定其地位之等差,别无神秘可言”。只要“皆具大悲愿,以自觉觉他为本行。但能救度众生,解脱苦海,证登正觉”,仙和佛本质上都是一样的,不应在门户上争短长。
读「禅宗与理学」,佛道儒三家学术思想,其实根本道理是想通的,虽然看起来不一样,但内容上早已汇归一途,共阐真理。这三家只是在入门的方法上有所不同,儒家偏重伦理,佛家偏重心理,道家偏重生理,所以一开始学起来轨迹是不同的,但“终皆归于道”,归于什么道?“皆以“无缘慈”、“同体悲”而兴“民胞物与”之思”,就像佛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突然想起洞山客堂墙上挂着的那副南老师的字:“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而今读罢丹道和理,这几个字不知道为何竟然就从我的记忆中跳了出来,方略窥南师此中的用心良苦。
读「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又是一座对我而言难以逾越的理解高山。“本体之性既寂然不动,从何而得万有之生灭往来?”,这其中关于如来藏性的光、热、力,心物一体、愿力相应的内容,虽然在净土章节中就已经出现过,但此时再看仍然烧脑难懂。但自心法与力学、心法与声音,心法与光,心法与电磁一路看下来,越读越觉得这其中智慧的宏大和深邃,以及我自己的渺小与无知:比如说何为明心见性,每每当我惊叹羡慕于南师笔下所描绘的静谧喜乐境地时,南师却说这才哪儿到哪儿啊。那再修、再进一步呢?还不到,根本谈不上。那再修、再进一步呢?方许有少分相应……这何止是“路漫漫修远兮”啊!所以赶紧用功,时不我待;比如说这世界这万物,这些天经过南师万余言如来藏性、光、力的熏陶后,再见到“身世蜩双翼,乾坤马一毛”,心里真是凛然一震啊,天地同根,万物一如,这!这感觉太奇妙了,既宏大又渺小,不知道如何用言语表达。
读「佛法与西洋哲学」,南师从西洋哲学的起源和发展中的流派讲起,驳斥佛法是西洋哲学思想之一派说法,让人叹为观止这其中的博学。南师也表示,世界文明古国,各有其独立之文化思想,虽略有出入,而亦互相形似者,盖人类思想智慧,大体均同,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即至最后,西洋哲学,皆不能出于思想之范围,若欲于此中寻求人生真谛,解决宇宙万有根源者,终见其有未可。
读「修定与参禅法要」,关于修定与参禅,前面的各个章节已经解决了“为什么”,此章开篇则讲的是“怎么做”,南师讲了诸多修定入门方法,并言“亦随吾人根器相契者,任择其一,为所依止。之后,又再详谈修法之初的障碍,以及定慧中不同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和现象,此章配合《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起阅读甚妙。所以,究竟怎么做,终其一句话竟然非常简单:“向上一路,千圣不传。虽然如此,姑且指个去路,曰:最初的即是最末的,最浅的就是最高深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阅读《禅海蠡测》,用了我整整二个月的时间,印象中,我已经很多年没有用这么长的时间细读一本书了。读本书的过程,大概就是在“好难啊”、“我努努力试试”、“怎么这么难”中循环往复。我时而深陷挫败抑郁中,被难懂的章节搞得抓心挠肝、辗转反侧、寝食难安,时而又感叹南师此中见地之壮阔深邃、修证道路之漫长微妙,并为此欣喜激动憧憬满怀。话说,连一丝一毫修定的经验都没有,何谈去理解本书的内容、去理解禅,去理解佛法?「剩语」中说“是书虽累十余万言,要亦只道得一字。若会时,看固得,不看亦得;不会时,不看固不得,看亦不得。”,是也是也,真是心塞。
很奇妙的是,读罢《禅海蠡测》,这些天来,我静坐的时候,已经不需要数息,腿一盘,很快就能进入随息状态,也算是无意中的收获。
很奇妙的是,读罢《禅海蠡测》,我也立刻无缝衔接开始了《金刚经》的背诵,只用了二周我就可以比较流利的完全脱稿背诵全经了。有什么秘诀吗?
我觉得啊,正如阅读《禅海蠡测》一样,笨人就应该用笨方法来读书。难,就迎难而上,字字句句死磕就是了,理解不了就先死记硬背,如此而已。
但这其中的关键是信心二字。不只是要有相信你肯定可以背诵完全经的信心,更是要有对信念对信仰的信心。
金刚赞里说,“断疑生信,绝相超宗”。
于我,这断疑生信,便得自《禅海蠡测》。虽不能完全理解,虽依旧懵懵懂懂,但南师于书中的所言所讲,就是那暗夜中的光,虽不可及,却给予我勇气和方向。
对了,就在昨天,我看见一道古刹门额,上书“唯信可入”四个大字,我盯着看了半晌,心当即狂跳不已,就是这样:
“佛法入海,唯信可入,唯智可度”。
2022年11月2日 何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