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孟子旁通》之感悟

一九七六年,南怀瑾先生应台湾《青年战士报》之邀公开讲解《孟子》,广受欢迎,其中关于《梁惠王》的讲授整理成《孟子旁通》(一)于一九八四年出版。因缘境遇波折,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南先生关于《孟子》的其余讲授在整理后才陆续与读者见面。鉴于他对其中各篇的讲授皆可单独成书,故出版时不再沿用《孟子旁通》之名,而是各篇自成一书,各书重定名目。经南先生及其法定继承人独家授权,由我社陆续以《孟子与公孙丑》、《孟子与离娄》、《孟子与万章》、《孟子与尽心篇》、《孟子与滕文公、告子》的名义,出版横排简体字本,献给广大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

佛所说的“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说”不是不能说,“不可思议”不是不能思议,而是对于至高无上的“道”,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因为没有办法用言语文字表达清楚。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一个好的木匠,不会为了徒弟太笨,而去改变原来已定的标准。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君子引而不发”,教化最高的道理,是引发人性中本自具有的智慧。教育的目的是希望后一代超越前一代。

五一假期,儿子带着女朋友第一次来家,我嘱咐女孩儿要帮忙督促儿子减肥。话说出口,马上想起婆母在世时常叮嘱我要督促先生“戒烟少酒”。回想当年,我的婆母比我做得好,她老人家没有读过书,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她的确比我做得妥帖。

“何为尊师重道?”——“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这就是中国文化中一项很重要的师道精神。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当天下有最高度文化的时候,就是我们人类完全自然生活在“道”的文化中,一辈子都活在道的自然德行中。

“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当时代社会处于变乱中,道德沦丧,文化堕落,一般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为生存而不择手段,互相争斗,唯利是图,只顾个人生命需要而自私自利,就没有时间管什么“道”啊“德”的咯。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道德的人,想做“中流砥柱”绝不可能。

像老子、孔子、孟子等这些圣贤,也都生活在时代离乱的环境中,他们无可奈何,只好讲学传道,在滔滔浊世中,做一盏暗路的明灯留给后世,薪火相传,不断道统,这就是“以身殉道”的精神。

孟子所说,自古传承道统的圣贤只有两条路:一是在太平盛世,天下有道的时候,“以道殉身”;二是在天下变乱的时候,“以身殉道”。

文 / Jane

上山和下山,一路看孟子

整整7周看完孟子七篇。今天是第49天,天气晴好,决定登山看《孟子与离娄》最后几十页。把书、香蕉分别用塑料袋装好放入布袋后,徒步登山了。

在山脚,路人还比较多,个别人还开机放时事新闻听。不理路人,打开书本,一路慢走,一路看书。在人间,看讲人乘的书籍,倒也适合。

登山到半山腰时,已无路人,鸟语花香,路边偶尔跑出一个小的爬行动物。感觉已不在红尘中,老庄的离世觉悟在心中渐渐升起。此时看儒家孟子书籍,好像多了天道的视角。

登山到近山顶时,一览红尘高楼小。此时,激起了在很多座佛教道场山顶时的清净觉状态。此时看《孟子与离娄》,如同看明末四大高僧以佛教的天人师(佛)的见地解释儒家孔孟的人乘的书籍——蕅益智旭大师注解的孔儒四书《论语点睛》、《中庸直指》、《大学直指》及《周易禅解》和憨山大师注解三教的书籍(还没看完)。

南先生注解孔孟的书籍,与明末四大高僧注解的儒书相比是幸运的。如果活在古代宋元明清朝代,他是不敢这样批评后儒——特别是宋儒错解孔孟原意。他在书中说,如果在古代这样破斥后儒错解孔孟,命都没有了。所以,南先生解孔孟的书籍,非常值得一读。读完后,再去读明末四大高僧注解的孔儒书籍,才会明白四大高僧的难言之隐。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不再留恋清冷的高处,下山了。执着高深莫测的云雾缭绕的孤峰山顶,会受风寒之湿,住长久了(尤其是潮湿的山洞里),会染上风湿症。在高高峰顶万丈悬崖峭壁处呆久了,容易心气浮、心跳加快、血压高。

下山刚走几步,就看到很多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哈哈哈,提醒我要看庄子和老子的书籍了。

下山路,轻松多了。为了减重,还吃了几个香蕉。背袋包裹包袱轻很多了。《孟子与离娄》一书最后几页,在下山路上看完了。前些天下雨,路未完全干燥,所以,下山走路比上山还谨慎小心。以前,在天童禅寺山脚,切身感受了“石头路滑”——穿布鞋在湿滑的石板地滑了一跤。

下到山脚平地,把《孟子与离娄》一书放进塑料袋里,装进布袋,背起,大步向前走!香蕉皮等等垃圾,就丢到垃圾桶了。爱护环境。环保从自身做起。

文 / 扫地曾老顽童

品读《孟子旁通》之随笔

两大之间难为小

和全国老百姓,上下一致,同心合力,保卫自己的疆土,虽然战死,也不离开本位,甚至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强自立,宁可亡国,也不向任何一个大国投降,先有这样的准备,才可以有所作为。

在这里,我们看到孟子答复“两大之间难为小”的基本原则,只有自强自立的一条路。其实个人做人也是一样,不自强,不自立,不从自己本身想办法,在两大之间,怨天怨地,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来为自己解决困难,天下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个人事、国家事、天下事的原则是一样的,只有自强自立,才是唯一的生存之道。尤其以一个小国家为然,介于国际上强国之间的自处,除了自立自强以外,绝无其他妥协的良策。况且愈妥协,将愈增加困难。因此孟子便指出,宁可亡国,也不可丧失国格或人格的原则,作为答复。

大丈夫要创业就要树立一个美好的典范给后人,为了使子孙能够继承下去,在个人方面,无论读书、经商,或任何行业,都应如此。一定要有这个志向,能不能成功,那是天命。如今你地方小,四面又有强邻,只有用太王这种精神去做,勉强站起来,但不是站起来去跟人争强斗胜,而是自己勉励为善,巩固内部,自立自强,然后才能慢慢强大,受到别人尊重。

孟子这样画龙点睛一说之后,跟着又告诉滕文公说,你在这两者之间,不可矛盾,也不可因循,只有选择其中一条路去走。

所以要嘛,就强为善;不能强为善,就保子孙,留元气,以待后来。

国家大势如此,个人事业也如此。站得起来就站起来,站不起来就得见机振作。但是社会上,有许多人,他在站不起来时不肯爬,爬不动时又不肯躺下,还老是觉得自己是站在那里,其实并没有站着,这样就很可怜了。总之,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道理是一样的。

你站起来了吗?

孟子又说,还有人持另一个论点,认为凡是世代相传下来的土地,所谓的“世居之地”,应该好好地守着,不可以在你这一代手里,放弃祖宗的基业。那么你就宁可战死,宁愿亡国,也不要轻言放弃,只有死守了。

这是从守土有责的论点出发,也是千古不易的至理。所在北宋时代,辽、金互相消长的时期,辽国末代的宰相左企弓在朝中力争,不可放弃河北,而有“君王莫听捐燕议,一寸山河一寸金”的主张,也同样是这个道理。

其次,个人的人生也是一样,自己不能矛盾,当受到艰难或迫害的时候,就要改变自己的环境。当环境不能改变时,就要自己站起来,坚强起来,宁死而不向困难环境屈服。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大概内容):当你前面有虎后面有狼时,你要怎么办?答案是,直面它们。

历史上的基层政策

我也常思索其中的道理,几乎是一个永远矛盾、无法调和的事实。譬如,美轮美奂的伟大建筑,在外观上,一定是铺置名贵高华的装潢,绝对不可能把基层的泥沙粗石摆出来。但事实上,这座宏传建筑的牢固存在,非要底层厚实的泥土沙石不可。如果颠倒来用,不但不美,而且根本无法落成。人们只瞻仰表层的高华,总是忘却了基层的功绩。所以由平民而变成为高明的知识分子以后,渐渐距离基层的平民愈来愈远,也是事所必致,理有固然的结果。

现在是民主时代,也是注重基层政治工作的时代。为民服务的基层工作,实在是一件神圣伟大的使命,很不简单,最上层到中枢各部院政令的推行,一节一节地统统汇集到了基层。

其间事务的繁忙,头绪的芜杂,并不亚于上层执政者天天开会,随时开会的痛苦。而最难办的,往往是各部门的政令,缺乏横的整体的协调,致使政令达到基层时,有许多矛盾抵触之处,无法执行,只好一搁拉倒。

还有许多政令,可以用在甲地,却不适用于乙地,更不合于丙地的事实,但是也例行公文,训令照办不误。实在难以做到,也只有一搁了事。

还有最重要的,什么高官厚禄,实至名归,风光热闹的事,都集中在上层朝市。基层工作者,必须具备有愿入地狱的菩萨心肠,和成功不必在我的圣贤怀抱。

照这样情况,我也常常想,假如叫我到穷乡僻壤,长期担任一个小学教员,是不是真能心甘情愿地尽心尽力去做得好?我对自己的答案是:恐怕未必。己所不欲,何望于人。推己及人,如何可以要求他人呢?

总之,所得的结论便是,从古至今,基层的工作,能干的不肯干,肯干的不能干。因此,真正参与工作的,就是一批不是不能干,就是不肯干的人。

家旁边的江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柔和的,不过在春夏之交的时候偶尔也会发一次“脾气”,平常水都是正常水位,有一年春夏之交的时候一直下雨,而且还是大暴雨,本来要走下河堤大概两层楼高的距离才能够到的水,在发大水的时候,蹲在河堤上就可以用手够到水面,只记得当时住河堤旁边的村民大部分已经被要求转移走了,因为河堤随时有被冲毁的危险。我只记得当晚非常的宁静,雨也停了,月光很大,星星布满了天空。

本以为只是虚惊一场,事后才得知,据说当晚河堤出现漏洞,眼看是堵不住了,水位太高,河堤也有随时夸掉的危险,很多人开始要放弃了,可带头的官员下了生死令,河堤在人在,河堤亡人亡,就这样硬是保住了河堤。河堤的西面是江,河堤的东面是村庄,如果决堤,毁掉的不仅仅是庄稼,还有很多很多人的家。

看似一位小小的官员,当他有所作为的时候,一样也是位英雄!

近年来不是有很多高材生考公务员吗?看样子人才应该是不大缺了吧?

最近,一款名为“写字机器人”的仿手写产品在网上热销。该产品能在几分钟内写出一页“神还原”手写笔迹的纸质文稿。产品一出,引来不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士和基层教师购买。

无纸化办公倡导了多年,为啥“写字机器人”还这么有市场?问题就出在基层考评“手写癖”。

“写字机器人”吃香,只因大量材料要手写。——摘自2024年3月22号的侠客岛的《解放基层双手,岂能靠“写字机器人”》

希望人才不要被浪费了!

孟子论立身出处的原则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孟子对乐正子说,他来看我,自有促使他来的因素;他如果不来看我,也自有阻止他不来的因素。他的来不来看我,其实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那是天命。臧仓虽然是一个小人,说了我的坏话,但是他怎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左右我和鲁平公见面或不见面呢?你不必发他的牢骚了。

另一种深一层的解释,孟子这句“行或使之,止或尼之”是说,我的道如果能够行得通,能够实现,那么天下自然就会有人,有力量,使我受到重用,去推行我的理想。如果我的道行不通,那么不需要别人来阻止,我自己也会见势而止的。老实说,我的道行或不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得机会,救天下,救国家、救社会;不得机会,个人把自己管好。这个“行”或“止”,不是人事可以安排的,在冥冥之中,自有一个不可知的气数。天下该得太平,我的道自然实行;天下该动乱,也是没有法子的事。所以我与鲁平公不能见面,实在不是人事所可以左右的。你不必去责怪臧仓的挑拨。

上面那句话,可作两层意思来了解,也可以说是孟子立身处世的大原则。历史上,现实的社会中,一个人的立身出处,随时随地都可能遭遇这种类似事件的攻击。只要多读些历史,多经历人生,反而觉得是很平常的事,一切都会处之泰然,看得无所谓了,就如孟子对乐正子最后的结论。

文 / 园

◎感谢以上作者分享,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赣(2023)000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