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歸
重建纪实
申請共住
交通攻略
南師與洞山
洞下之風
曹洞宗门
寺院歷史
洞山理念
洞山佛像
建築規劃
洞山景點
睹影悟道
新闻汇总
成果展示
多元文化
佛法珠璣
山裡人家
生活剪影
四季風光
學習心得
文件下載
普利行願
義工招募
转眼间初夏已过,万木葱茏,莲叶满池,时光进入了盛夏之门。
6 月期间,洞山读书会组织了《阿含经》、《印度佛教史》等主题内容的学习,还通过网络参加了恒南书院李慈雄先生讲授的《易经系传别讲》、《易经杂说》导读课程,可谓果实颇丰,收获满满。
每一次学习分享都会有不同的感悟,研读经典尤为重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6月19日 – 6月20日
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砂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未谙斯旨,往往将经容易看。
“阿含”或名“阿笈摩”,意为诸佛辗转传来的涅槃之道。
阿含经中包含了佛法的根本理论,如四圣谛、四念处、四禅、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重要内容,后世圣弟子们对佛法的解读都建立在阿含经典的基础上。
南老师曾说,隋唐以前,出家、在家修持证果的人非常多,那时依据的经典就是以四阿含为主,经中所介绍的“安般法门”与“十念法门”尤为重要,后世归纳的“三十七道品”等证悟之道无不出自阿含经典。
现代研究者重新定义《阿含经》为佛教原始圣典,不再沿用小乘经典的称谓。四阿含经是在佛陀灭度后百年期间逐步形成的,其中最受推重的是《杂阿含经》,这部经是佛教早期结集的圣典,代表释尊在世时的佛法实态,非常适合指导禅修实践。
去年仲夏,师父曾邀请崔德众老师,来洞山做了为期七天的《阿含经》专题讲座,崔德众老师将自己多年的学习心得倾囊相授,掀起了一阵阿含经典的学习热潮。
崔老师读书非常细致,不但在书上记满了笔记,还以便签做了分类标注,这种治学态度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课程期间还向洞山寺常住僧众们供养了恒强法师编著,线装书局出版的《阿含经校注》一套九册,以及王建伟、金晖编著的 《杂阿含经校释》一套八册。
这两部书勘订仔细,校对精详。尤其后者,在吕澄、印顺等前辈研究的基础上做了全面而深入的校释,堪称研读学习的理想版本。
6 月中旬,我们组织大家读诵了《杂阿含经》。洞山古寺,经声朗朗,佛陀的智慧透过亲切而朴实的文韵大放光彩。
随着大家对经典中教理内容理解的不断加深,后续我们还会开展更多阿含主题的学习活动,互相分享心得,共同趋向解脱。
6月26日 – 6月27日
本月末的读书会,我们举办了《印度佛教史》的主题分享,此次介绍了原始佛教末期及部派佛教早期的内容。
“原始佛教后期”部分,主要介绍了佛陀灭度后,第一次佛教经典结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原始经典中的主要理论,如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内容做了简单介绍。
“部派佛教早期”部分,主要介绍了“孔雀王朝”和“贵霜王朝”时期的国家和宗教背景,还对后续举行的三次结集和部派分裂的历史做了详细介绍。
第一次结集以偈诵为主,因为那时还没有纸张,经典要依靠僧团背诵,因此具有韵律的偈诵就成为经典传诵的理想形式。
虽然后期佛教不断发展,但是偈诵的形式却始终保留下来,比如著名的“普贤菩萨警众偈”最早就出现在源于四阿含的《法句经》中。
在第二次结集时,为了更好地给经典分类才有了四阿含的原型。随着部派佛教的发展,许多主要的部派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阿含经版本,而我们汉译的四阿含来自于不同的部派。
比如,《杂阿含经》就来自于有部,现代学者在藏文的有部论书里发现了大量对杂阿含的引用,其中标示了章节与经目,与汉译《杂阿含经》完全吻合,因此推断《杂阿含经》属于有部,这是现代的研究手段提供的便利。
部派佛教时期恰好也是印度婆罗门教的经书时期,产生了六个主要派别,称为“正统六派”,他们的思想与佛教互相影响,了解这些思想可以帮助我们简别正法,树立正见。
“正统六派”中,有的派别以“六句义”的理论来分析世界,有的则以“现量”、“比量”等四种量的形式来看待世界,后来这种理论被大乘佛教唯识派所吸收。
六派中的瑜伽派也讲禅定,他们的经典《瑜伽经》出现的较晚,借鉴了许多佛法的禅定理论,他们也强调“寻”和“伺”两种心理状态,对两者不同的解释导致禅修的侧重点也不同。
身心是道场,是修行的入手处,瑜伽修身,止观修心,瑜伽有体位法和呼吸法,止观则有安般念和不净观等禅修业处,两者的交集就是呼吸法门,具体来说就是十六特胜。
因此我们在禅修的同时也练习瑜伽,两者并重,就像通隧道,从两边往中间通,两个施工面,进展更理想。
正理派以逻辑推理和辩论为主,他们的“五支论式”后来被佛教所吸收,产生了佛教的逻辑学“因明”理论。
随着佛教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论书,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外道辩论的产物,与原始佛教《阿毗达摩》论书相比,是截然不同的。
了知这一点就可以找到学习的重点,也发现了师父的一片苦心,何以如此劝勉我们学习原始佛教的典籍。
部派佛教的发展以四次结集为主线,在长达 500 年左右的历史时期里,逐渐产生了几十个部派。规模较大的主要有上座部、犊子部、大众部和说一切有部。
我们最终发现,部派的产生是对佛陀教导的不同理解导致的,根源在于佛法理论的发展。
这样说来,部派的产生就不是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因为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