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歸
重建纪实
申請共住
交通攻略
南師與洞山
洞下之風
曹洞宗门
寺院歷史
洞山理念
洞山佛像
建築規劃
洞山景點
睹影悟道
新闻汇总
成果展示
多元文化
佛法珠璣
山裡人家
生活剪影
四季風光
學習心得
文件下載
普利行願
義工招募
惶惶然南师仙游已十载。为纪念南师。为求正知正见,我们共读南老师在1955年写的《禅海蠡测》。
感恩有此机缘共读《禅海蠡测》。
读初版自序和再版自序时,很多字不认得,标注了拼音以后读了一遍又一遍。虽然不甚理解其意,但是字里行间似乎有股力量,振奋精神,让人很想一气读完。
顺着“禅宗从印度传入中国后的发展”这条时间线,逐渐了解到禅宗的开端,在印度的情形乃至传入中国后的发展情况。
“如百丈、南泉、丹霞、归宗、庞居士等,或擎拳竖拂,或瞬目扬眉,或棒喝以示宗旨,或默然以符心要。”禅宗发展到这个时期,开创了中国禅宗的特殊风格。
又读到百丈禅师结合中国当时的情况,创立禅宗有名的丛林制度,使得佛法在中国长存不堕。
“及今观之,其所立制,管理严于军事部勒,计划胜于社会组织,不图百丈禅师,早创于千载以上,终赖此制得以保存佛教于不堕,此为其对佛教功绩之二。”
感受禅宗在中国的发展演变传承过程中,因时因地应变,发展出别开生面的方法。
“言其理则,佛说三藏十二分教,皆为所依。推其极致,则一字不立,扬眉瞬目,已是第二义事矣。故佛说一大藏教,如僧繇画龙,鳞甲爪角毕具,栩栩欲动。宗门工夫,则如双睛一点,立即破壁飞去。故灵山一会,世尊以不说而说,尊者以不听而听,无上甚深之旨,尽在默然中矣。”
“尝谓读古人书,须在顶门上另具只眼,庶不致尽被双睛瞒过。此则无论世间出世间,治学之道,皆同一揆焉。”
南老师提醒我们在读渐成巨帙的语录时,大须眼明。
“今者,不惜眉毛拖地,略一检点古人。虽是孟浪,实具深心,狂妄之过,果报自甘。观今鉴古,希世之参禅者,勿以我狂而自落陷阱。众生皆成佛,我愿追随地藏菩萨于后。”
读到这里被触动,热泪盈眶。
读书一周,囫囵吞枣,却也有一闪而过的警醒。只管读下去,就像只管打坐一样。
感恩师父、老师提供此机缘共读《禅海蠡测》。感恩大家的分享。
不读南老师的《禅海蠡测》,真不觉此书如此难读难懂,尽管才只是开篇前几章;也正因为读南老师此书,才深感南老师智慧才华无双!
“公案语录”部分颇难理解,暂时放下。借用“古人不来今, 今人不及古,不解时人阅历及当下心境,吾又何须费尽心思深究其证悟之缘由?”来宽慰自己。哈哈,其实不过是愚人心地未明罢了。
这周主要阅读“机锋转语”及“证悟知解”两章。读书就要像喝茶一样细细地品,才能深感其味,好书不能只是表面读过就算了,对于书中要义,行住坐卧也当念念不离其中。
首先,对于“机锋转语”一章,最大的感悟就是:学人首先需要有缘遇到明师。再由师者根据学人的见地、根器、品性选择合适的方式点拨、教化、锻炼,望之能证悟。
“何地无水,不凿则不溢。何木石无火,不钻不击则不发”。虽说众生皆有佛性,但佛法高深精湛无边无量,庄子有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若无大宗师应机启发,千锤百炼,那一知可能就像金子一样仍埋在沙漠深处,别说发光,想找到都难。“此须仗古德宗师,禅门大匠,具有通天手眼,杀活手段,棒喝交施,心光普照,透脱学者情根识锁,拨出灵明,或有少分相应。”
其次,“证悟知解”一章主要从三方面论述前贤古德证悟的类别与途径:
简而言之,学者欲得证悟,当先修后悟还是边修边悟,抑或悟后起修,这要视个人根器、心地及修习阶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不过,文中多次提到须先渐修才会有顿悟的一刹那:
“顿悟证得者,实自渐修而来。古德禅师,虽有于言下顿悟者,但在未悟之前,固皆用功有年,或悟之后,又依止宗师,水边林下,保任涵养多年,方能透彻。”
“禅宗祖师,于言下顿悟者,亦由熏修渐积而来。既或素未熏修,如石巩禅师,原为猎人,因见马祖,言下顿悟;又如屠刀放下,立地成佛之诸师等,或为往劫修持,至今缘会,或为悟后起修,渐至成熟,安可认言下即悟之一着子,为超前绝后哉!
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 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最后,读到了“闭关与打七”,感悟颇深。
六祖曾言:“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真正的道场,不是道观、不是寺庙、不是山林,不是修行者聚集的地方。真正的道场是现实生活中的善护念、为人处事圆融无碍、行善积德、与人方便。所以,想要证悟,想要成佛,那么先在红尘中做一个好人吧。因为佛菩萨本来就是来三千大千世界度众生的。从当下事、眼前人开始修,佛性现矣!
以上长篇大论叨叨絮絮,也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已。哈哈,开口无益,但开卷有益。南老师曾教导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事,规规矩矩做人”,此乃真修行。谨记!
适逢中秋之际,顺祝大家中秋佳节吉祥如意,也借此写心得报告的机会缅怀南老师。“阴睛圆缺乃肉眼所见。月,其实一直都是圆满的。”南老师虽已仙逝十年,但他老人家其实一直都在,不过是以另一种方式陪伴我们而已。顶礼南老师,感恩师父、老师和同修们。
兜兜 记于壬寅年八月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