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歸
重建纪实
申請共住
交通攻略
南師與洞山
洞下之風
曹洞宗门
寺院歷史
洞山理念
洞山佛像
建築規劃
洞山景點
睹影悟道
新闻汇总
成果展示
多元文化
佛法珠璣
山裡人家
生活剪影
四季風光
學習心得
文件下載
普利行願
義工招募
8 月份,我有幸得到洞山瑜伽禅修班的消息,就有了参加的念头。因为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得以成行。我自问,有多少人能够用一个月的时间,放下一切,静下心来收拾身心?能有多少人想做就做?想走就走?所以我打心底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我能来洞山真的是福报!本来有个朋友准备和我同行,因为有各种原因没能来,说明缘分还未到。
当我确定好行程告诉客堂师傅时,客堂师父给我的回复:“收拾好身心,早晚有点凉”。看到客堂的回复,我的心已飞到了洞山。
9 月 2 号,当我抵达洞山寺时,发现这儿交通不便,也没有其他寺院的商业气,大家设计的唐代风格建筑,那么有美感,如果没有出家师和佛像,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寺院,仿佛是古代官家的宫殿。而和现代气息的禅修中心、上课堂搭配的又那么的和谐。
上瑜伽课前需要填表介绍自己基本情况,其中一栏写的是参加瑜伽课的目的是什么?我不假思索的写下:“身、心、灵的统一”。然第一课下来,哪有什么统一,动作记不得,呼吸跟不上。我从 2008 年开始单车骑行,自以为体力还行,没想到第一堂课就把我累趴下了。
但让我感觉不一样的地方,卓娜老师一直强调呼吸,知息入、知息出,关键在“知”。而我自己的感觉是一直在“撑”,在用力。身体的僵硬和潜意识中本能的反应说明了我的紧张和自我保护。
我每天的生活是,打坐、瑜伽、看书、喝茶、发呆、散步,累了就休息,醒了就打坐。禅修班也没有硬性的规定和监督,根据每个学员自己的状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在放松的前提下,不断的学习、进步,这是自觉的过程,也是一个累积,是一种循序渐进,需要的是每天做一点点。
每天早上伴着钟鼓声开始一天的生活,每天晚上又伴着钟鼓声进入梦乡。每个梦境都是自己经历的妄想和念头组合成的景象。
每天餐后环湖的散步,消食、也是要一种放松。和师兄们的一路交谈中,能从每个人的身上学到许多,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
每天的瑜伽课,让自己全身湿透,就像刚游泳上岸,到最后累的像一条死狗,而最后躺下休息,成为此刻最大的幸福和解脱。
打坐时那种钻心的疼痛,真的是无以言表。南老师不是说“要看着那个痛吗”?“那个痛不是我吗?”怎么还是痛啊!感恩监香师傅的磬声敲的是那么的及时!当磬声响起时,此刻发现腿已没那么的疼了,也许还可以再坐会儿也没关系,看来还是心念在作怪。
禅堂门上古道师书写的“只管打坐去”、“曹洞家风,默照为宗”,知道“我就是打坐,打坐就是我”,知道“默”为“止”;“照”为“观”,知道此心一念“只管打坐”。
看了南师的《呼吸法门精要》,系统的了解了十六特胜安那般那法门,慢慢知道呼、吸、息。卓娜老师把 Asthanga 和十六特胜的有机结合,知道练习瑜伽是靠气而不是靠力。卓娜老师说的练习!练习!练习!99%的练习+1%的理论。说明没有捷径、唯有练习!上课时老师一直不断的提醒把呼吸放在第一位,体式是为呼吸服务的。呼吸好了,腰就稳。而身体是心灵最好的体现,不能掩饰,也无法掩饰。十六特胜既是呼吸法门,也是心法。
瑜伽和打坐,一动、一静,完美的结合与互补,让我的身心调理有了方向。
寺院的生活清净而有规律,而洞山又和传统寺院不一样,虽有寺院的清规戒律,但没有那么的刻板。人性化,也有人情味。
素食、瑜伽、打坐,早睡早起,每天有规律的作息。斋堂阿姨做的饭菜是那么的可口,也一改我来之前想象的寺院伙食。一个星期以后,我的脾胃逐步好转,慢慢调理好了,能吃,能睡,能进能出,平衡了。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保持肠胃的干净,减轻肠胃的负担。以前坐椅子喜欢靠着,有时甚至整个身体都软软的塌着,现在喜欢直直的坐着,如果后背靠着椅子反而觉得累了。身体有了逐步撑开的感觉,体会到了呼吸让身体的放松。
每天早、午餐前供养文的唱诵,让我更有了感恩和珍惜!
看着师兄们的精进,提醒了我不能偷懒。赶紧去打坐,赶紧去看书,多做一会儿瑜伽打开身体的体式,因为别人那么优秀还那么精进。
看到有师兄在休息,这不是我停下来偷懒的理由,可能他有自己的方式;可能他的起点本来就比我高;可能他比我年轻 10 年、20 年,甚至更多,就已经在觉悟的路上;可能他每天打坐,看书、学习的时间比我多;可能他的根性就比我好。
我可以休息,但休息不是我停下来的理由。我需要精进,但不表示我不可以休息,休息是保证我有精力去更好的精进。
神秀禅师的偈语“身是婆提树,心亦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提醒我需要每时每刻觉知当下,活在当下,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的是时时刻刻的清清楚楚。
我们都在凭想象做事、生活。因为觉知力不够,觉察不到真实的当下,所以需要我不断学习,增长见地,而见地是需要实修实证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洞山的生活从一开始的新鲜、好奇,到趋于平淡、开始习惯于这种生活。而习惯成自然,也就会有疲倦。在这个过程中我有偷懒、有懈怠。有早上睡过头的时候,有下午不想起床打坐的时候。我感谢有这么好的、正能量满满的环境,一次次把我拉回到当下。
人长期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会上瘾。喜欢待在舒适区,这是病。不断更新思考和视界,就会有踏出更广阔一步的底气和勇气。做一些之前不愿意尝试的事情,就会体验到之前从未体验到的快乐。
走出舒适区,不忘初心,活在当下,在更广阔的天地里,豁然开朗。
在前进的道路上可以有快慢,只要方向正确,就不会不到。
我感谢洞山寺提供了那么好的静修环境,感谢出家师父的护持,感谢众师兄的帮助,感谢阿姨们的辛勤付出,更感谢卓娜老师手把手的教育与帮助,让我一次次打开身心空间。此时仍说不尽我的感激之情,唯有叩首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