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0038
    微信用户
    参与者

    D 231

    今讀《如何修證佛法》

    🌲第十讲——第十一讲

    🍃听息数息的问题——临济四料简

    当然细则很多,非依明师不可,没有过来人指导,会走很多冤枉路,如有经验的人点拨一句,事半功倍。

    读历史不可人云亦云,要自己真做研究。

    严格来讲,禅宗是心宗,达摩祖师指定以《楞伽经》印心。《楞伽经》的宗旨,“佛语心为宗。”心字的问题出在这里,后来的明心见性,一切都误在这里。达摩祖师当时指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理入”,个是“行入”

    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从止观、观心的理论,进而悟道。行入包括十戒,以及菩萨的行愿,也就是在做人处事中,注意自己起心动念的一点一滴,以此证道、悟道。禅宗的宗旨,特别注重行入。

    但后世研究禅宗的人,有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将禅宗指导弟子的那些轻快头
    幽默教授法,当成了禅。比如这个来一喝,那个来一掌,尤其以为禅宗是见花而悟道的。殊不知那都是教育法的一种偶然运用,不是禅的真正中心。真正的中心,是达摩所提出来的行入。

    参公案是把古人悟道的经过,仔细研究一番,然后回转来于自己心地上体会。

    从前的大祖师们,是在三藏十二部都学习通彻了以后,再抛弃教理,走简捷的法门,一门深入。正如孔子所讲的:“博我以文,约我以礼”,由博而约,先博学,待通达以后,再专门走一条路。

    行履,包括心理的行为,做人做事的起心动念。履字也包括功夫。沩山回答仰山一句名言:“只贵子眼正,不说子行履”,换句话说,只要你见地对了,不问下面的修证功夫,因为见地对了,修证也一定会上路的。就怕我们见地错了,功夫再做得好,行履也是错。

    比如临济的宗旨,讲“三玄三要”“四料简”,这是教育法,也包括了见地、修证、行愿。临济说:“我一语中具三玄门,一玄门中具三要义”,例如“茶”一字中,具三玄门,一玄门中又有三要义,不是光讲
    理论。又如大慧呆一句话下面,作四十九个转语。

    “四料简”,又作四料拣,料是材料,简(拣)是选择。四料简有宾主,有方法。即夺人不夺境、夺境不夺人、人境俱夺、人境俱不夺四种规则。但古人不讲这个方法,而要靠自己去悟,如果讲明了方法,呆板的一传,大家就执着了。众生本来的执着已解脱不了,再加上方法的执着,非下地狱不可。

    就这样,处处矛盾,没有办法。气脉来时,你干脆搞你的气脉,宾做主,没有错。气脉来时,每个部位都是痛苦的。痛就痛嘛!这是你的,是客人的,不是我的,这时我不做主,让宾做主。

    你越看它,这个身体就像小孩一样,“孩子看到娘,无事哭三场”,越管它,它越痛得厉害。你不管它。它就乖了,真做得到,一下就成了。可是你们一做功夫就是不行,气脉一来,总爱去引导它,都在色阴区宇里头转,道理都讲得很好,事情一来就统统迷糊了。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