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歸
重建纪实
申請共住
交通攻略
南師與洞山
洞下之風
曹洞宗门
寺院歷史
洞山理念
洞山佛像
建築規劃
洞山景點
睹影悟道
新闻汇总
成果展示
多元文化
佛法珠璣
山裡人家
生活剪影
四季風光
學習心得
文件下載
普利行願
義工招募
洞山普利禅寺-曹洞宗祖庭 › 论坛 ›
◆ 第五讲总结
再次重复了学佛修证路线的纲要:见、修、行,三位一体 我们学佛应选对修证有利的路子走,不要有门户之见。所谓宗派的分别,都是方法的分别,基本上仍是一样。
1、《法华经》卷一《序品第一》“东方现瑞”
复习前面一讲的部分内容 1)莫要“增上慢” 2)知见正——“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3)佛法只有一乘道,你懂了就成佛。开、示、悟、入,最后要证道。 4)诸法本来就在涅槃中,本来就是寂灭的、清净的。 5)佛法就在世间,也不离出世间。诸法都在本位上,世间万有,就是它的用。 6)方便法门。 7)并没有在家、出家之别,也没有出世、入世之别。
2、《法华经》卷二《譬喻品第三》“火宅三车之喻”
1)由舍利弗的认错说到——做到了万缘放下,一念不生,绝对空的境界,那个叫作“有余依涅槃”。罗汉境界。虽然做到万缘放下,一念不生,但是那一个业力根源的念,为万缘的种子依然还在。所以最高的罗汉境界,可以了分段生死,还不能完全超越变易生死。 2)由憨山大师的故事关联舍利弗的故事——“荆棘林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 3)三界如火宅,生活在其中的人自以为快乐的很,佛只好诱导众生到那些车上去(三车就是三乘道——声闻、缘觉、菩萨道) 4)禅定、解脱等并不是涅槃、菩提之果,只是加行法门而已。方便法门,等于使孩子们先得到一个快乐的境界。 5)最后最高的原则,都是“一相”,即如来实相;“一种”,即佛种。“能生净妙第一之乐”,这是人世间第一法的快乐,清净美妙,但却不是究竟。 6)涅槃的时候,他说平常所讲的“无常”、“苦”、“空”、“无我”,是方便法;究竟的道理则是“常”、“乐”、“我”、“净” 5)我们不要以为“虚妄”两字是指妄念;我们的身心一切,乃至物理世界,都算是虚妄。“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可是纵然到达这个解脱境界,也只叫作小乘极果。
3、《法华经》卷二第四品《信解品》
1)光靠相信也可以得道;但必须是真正的信仰,不是迷信。 2)迦叶尊者直截明了地报告小乘的境界:灭掉一切烦恼,以为到此就是究竟,认为自己已经到家了,其他就不管了。 3)大乘菩萨走的路线,是要教化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皆归极乐净土。 4)什么叫“声闻”?是自己没有悟,全靠老师教化的,都是佛的成果。真正信佛法是信这个。 5)佛认为大乘的路子,还是以小乘为主,性空以后再谈缘起。
4、《法华经》卷三第五品《药草喻品》 修道前要解决身体的病,非要重药不可,这是有形的药,无形的药到处都是,百千法门都是药。
5、《授记品》
6、《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第七》 1)讲宿因,三世因果 2)认为所得到的一点小功德,就可以证得涅槃,那就错了 3)佛法不离定,更不离打坐。不过打坐入定许多劫,也不一定有用。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