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0173
    何小青
    参与者

    ◆ 第八讲总结

    本讲接着上讲未讲完的“十念”。

    开篇再次强调《四阿含经》的重要性:真正中国的佛教,是融合大、小乘的;而且大乘是以小乘为基础。
    《增一阿含经》的“十念”的重要性: 隋唐以前,学佛修道证果者多,就是因为注重这方面的修持。
    十念当中最重要的: 念“安般”。

    8、“念安般”。

    1)初禅

    一定要到达不呼不吸的状态,才能证入初禅。

    呼吸到了不出不入时,欲念才可能解脱,这是小乘境界的解脱。
    名、利、财、食、睡等欲,是属大乘范围。小乘范围的欲,是指性欲。

    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
    “觉”是生理上的感觉状态,冷热胀饿等。
    “观”是心理上的知觉状态,每个念头的来去都知道。
    此时呼吸不来不往,并不是呼吸完全停止,因为毛孔还是在呼吸,脉搏还是在跳动。此时知道自己的呼吸完全停了,这就是“观”的境界。
    这时才证入初禅境界。还不一定证到初禅的果位。证到初禅的果位,可以称为“初果罗汉”。

    修证部分乃南传佛教经典的主要精华;学理部分是“如是思惟”。
    大乘见地略有不同,小乘有小乘的见、修、行,这一点要搞清楚。
    学禅不离禅定,但不一定要从禅定入手。禅宗注重见地,注重般若。当然仍须修证,没有渐修的根基,如何谈顿悟的成就!

    2)二禅

    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还在“有寻有伺”的境界里,还是在第六意识的状态中。
    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进入“无寻无伺”的境界。可是此时还有境界存在,还没到“无心”地,还早得很。

    慈祥是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于勉强的,所以菩萨“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状态持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气停了,就是道家“无火之谓炁”,渐渐地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心中无比地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3)三禅

    无复喜念,自专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

    到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着一种境界——“觉知身乐”。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界,才可能去除疾病。

    这时身心毫无渣垢,如婴儿状态一般,要到三禅才能证到这个境界。

    4)四禅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着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
    解脱了分段生死,进入变易生死中。知道自己如何来,如何去;得宿命通能知无量亿劫事。
    四禅是禅定工夫境界,如结使未断尽,所以四禅并不就是大阿罗汉,还未证果,到了这个境界时,“复更施意”,如果念头起来了,要更加修持。“成尽漏心”,就是无漏心。

    什么叫不动念?
    起心动念,用过便休,没有渗漏,没有黏着。有定力的人,尽管一天忙到晚,他那个处在定的境界的本心,并没有动,并且还是光明清净。处理烦恼事,在当时现烦恼相,但心境的光明,则一点都没有。

    到达这个境界“心得解脱,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受后有。”
    到了解脱的境界以后,还要继续努力,慢慢地得“解脱智”。大家又要注意了,在这一段修证程序中,最后归于“解脱智”。可见小乘还是以智慧的解脱为终究,何况大乘。用大乘的说法,则是大般若圆满的解脱。

    佛说修安般,由调息的方法入门;修成后,戒定慧具足,不用刻意守戒,已完成守戒功德。
    要证得大阿罗汉,还要断“三有结使”。“三有”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结使”就是心理行为,即心理状况、起心动念所构成的作为。这些习气的结使都断光了,才能证得大阿罗汉果。

    9、“念身”

    这里所讲的念身,是小乘的方法,譬如“四念住”中:念身不净,念受是苦,念心无常,念法无我。
    不净观、白骨观两种,都是念身法门
    念身,观身不净,主要在于去欲。

    10、“念死”
    人生都要死,尤其是老年人,真看通了生死,才能放下,同时鞭策自己,赶快努力修持。

    之后,南师又重复了前年6念的要点。

    1、“念佛”
    据《阿含经》所述,这是心心念念仰慕、追随、信奉、追求佛的成就,以佛来警策自己的一种法门。净土宗的念佛法门,那只是一个方法而已。

    2、“念法”
    把佛学的理,应用到身心上来,这是“念法”的法门。

    3、“念僧”
    念圣贤僧,学习、模仿大师们的修持,就是念僧法门

    4、“念戒”
    念戒,就是随时严重地告诉自己要守戒,看住自己的思想、念头,只能起至善的念头;至于坏念头、恶念头,绝对动都不能动,以免犯戒。
    发菩提心、四无量心等等,这些都属于念戒法门。

    5、“念施”
    一切都要舍。
    我们一般的施,往往是有条件的,不是求功德,就是求名利。如能一切都舍,舍到最后就空了,那就证到了空。

    6、“念天”
    各个宗教的真理,都是对的,只是证道的程度有深浅,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况且佛教小乘,也有念天法门。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