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歸
重建纪实
申請共住
交通攻略
南師與洞山
洞下之風
曹洞宗门
寺院歷史
洞山理念
洞山佛像
建築規劃
洞山景點
睹影悟道
新闻汇总
成果展示
多元文化
佛法珠璣
山裡人家
生活剪影
四季風光
學習心得
文件下載
普利行願
義工招募
洞山普利禅寺-曹洞宗祖庭 › 论坛 ›
◆ 第十三讲总结
本讲继续禅宗。开篇再次强调修证的重要性——不是听个热闹、知道学理故事就行了,而是要把这些回转到自己的心地修养上,去做修持的工夫。这一讲的“三际托空”,非常通俗易懂,实操起来!
1、三际托空
1)这一个法门,不一定要盘腿。静下来时,观察自己的思想,会发现一团纷乱。我们的心理状态,一部分属思想方面;一部分属感觉方面;还有一部分属情绪方面。这些都归纳到心理状态,叫作一念。 2)然后,我们再观察自己的念头,前一个思想过去了,没有了,后一个念头又来了,要知道我们的思想、感觉,没有一个念头是连着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单独跳动的。 3)一般人听了佛学,一上座就求空,用自己的意识去构想一个空,这是头上安头,是多余的。假如前一个念头过了,后面的念头不接上,中间不就空了吗? 4)那个知道自己念头跑过去了,知道念头又来了的那个东西,才是我们要找的那个东西。那个就是《心经》上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照”,永远在照。 5)大家因为不明白这个理,所以专门在乱跑的念头上想办法,想把它截断。其实看到念头,照到念头的那个,并没有动,也不需要截断念头。不拒不迎,妄念自然跑了,这是最初步。 6)能够随时在这个里头,慢慢观心,观察烦恼习气。只要一观察,烦恼习气就没有了。只要照住它,它就空了。 7)真到了三际托空,前念过去了,后念没来,中间当体即空,其实根本没有中间念头。所以《金刚经》上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际都是不可得,不是说没有,不是说空,是把握不住,所以叫“不可得”。 8)真到了三际托空,身体不存在了,与虚空合一,那真是逍遥自在,不得了的自在。
2、临济四料简的火候 1)解释 境: 做工夫才有它,不做工夫就没有,所以那些都是境。 人:谁在做工夫呢?是我在做工夫,我就是人。 人与境两个问题,教理上称作相,就是现象。 那么什么使我这个人坐在这儿?性。 性相两门。就是我本身知道坐在这儿,我知道正在用功,所以人境两方面都在转来转去。 2)自己调配 四料简这四样需要适当的调配和选择,道家称火候,像煮饭一样。火大了关小一点,不然会烧焦;火太小了,又煮不熟,都得自己做调配,所以称“料简”。 这一切别人都帮不上忙,人只有自救、自度,任何人救不了你,所以料简是要我们自己调配的意思。
3、夹山禅师“没踪迹处莫藏身” 三际托空,但是,空的境界不能住久。在修证上可以,行愿上则不可,按菩萨戒来说是犯戒的,耽着禅那,不起慈悲,不做救人救世的事,是犯菩萨戒的。 所以“没踪迹处莫藏身”,要出来做功德,做救苦救难的事。
4、夹山禅师接引洛浦 1)佛魔不到处,如何体会?“烛明千里像,暗室老僧迷。” 2)工夫的境界: “龙衔海珠,游鱼不顾。” ——最高的道理也可以拿到最初步用,大家做工夫,不管炼气、念佛或其他法门,只要抓住那一念,系心一缘不动,记住“龙衔海珠,游鱼不顾”,慢慢地也会真到达这个境界。这两句话不是光讲理论,还有真实的修证工夫的事相,是实际的工夫境界。
5、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 《宗镜录》告诉我们,什么叫作悟了。 一个人到底悟了没有,根据书中提到的这十个问题,可以做判断标准。 悟了的人没有不通经教的,一切佛经教理一望而知 永明寿禅师劝你仔细参看他所编的《宗镜录》,因为一切经典的精要,他都集中在此书中.
6、洛浦禅师 “末后一句,始到牢关,锁断要津,不通凡圣。” 这是工夫境界。 禅宗分三关:初关、重关、末后牢关。什么是牢关?我们这个身体就是牢关,你破不掉,飞不出去,等到死时,这个牢关才破,但那是假破,又变中阴身了,再入轮回之中。 他说末后一句才能到向上一路,才可以修到三身成就。
7、临济宗 1)三玄门 2)神通 你认为自己有点工夫,有点境界,以为这就是道,那是妖怪,并不是真佛,是外道见解 到达佛的境界怎样?——“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所以达六种色声香味触法,皆是空相。不能系缚此无依道人,虽是五蕴陋质,便是地行神通”。 3)”沿流不止问如何 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 吹毛用了急须磨” 念头思想停不掉,像一股流水一样跟着跑,怎么办? 不要去管,那个知道自己妄想在来来往往的,那个没有动过,要把握那一个。 但落在这个境界上,就容易犯一个毛病:把真照再加上照一照,那又变成妄念了。所以不要用心,很自然地清净下来,也不要守住清净。 没有明心见性以前,随时随地反省、检查自己,一念回机修定,不起妄念。
8、曹洞宗 “切忌从他觅 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 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 方得契如如” 我们找气脉,找念头,这些都是“他”,越找越远,不行的。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时,处处都可以找得到他,这个渠是真的我。 要在这个地方去找,找到了,你才懂得真如自性那个道理。 禅宗不过把佛法用功的方法,归纳到文学境界,但与佛经的道理,还是一样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