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0466
    何小青
    参与者

    复盘16、17讲,完成二讲笔记。肯定是无法按时读完了,那就踏踏实实,继续细读,读完实践。

    ◆ 第十六讲总结

    这一讲前面讲了法眼宗,之后讲了世人对禅的误解,南师强调:心意识上偶然清净并不是道,这个清净是靠身体四大偶然的调和而形成,不是真到了明心见性。后面又讲到了性相两宗的空有之争,以及科学愈发达,对佛经的证明以及修行却愈有帮助。

    1、云门宗的顾鉴咦

    气宇如王,教育方法非常严肃,尤其因为他是律宗出身,对弟子们戒律的要求非常森严,他随时都在提醒学生们用功。

    2、法眼宗法眼禅师

    1)教育法比较注重文学。
    永明寿禅师(《宗镜录》的作者),即属法眼宗这一系.

    2)“ 理极忘情谓 如何有喻齐 到头霜夜月 任运落前溪 果熟兼猿重 山长似路迷 举头残照在 元是住居西”

    用功的第一个道理是要理透,然后工夫才到。到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时,怎么样的比喻都讲不出来了,怎么比喻都是错误的,因为无法相比。
    就是这个境界,一片清明,忘身,忘念;人我世界都空了。
    明极则暗生,暗极又会生明。随时在变动,不要认为清明境界一念不生能一直保持住,如果一念不变去,你就是妖怪了,妖怪就叫外道。
    工夫是“山长似路迷”,果熟要慢慢修得。我们打坐三天就想证果,没有这回事。要慢慢地,有时连自己都怀疑,好像没有希望了,就是山长似路迷,这些都是讲工夫。
    现成的境界,抬头一看,好像在黑暗境界中,光明掉了,不过还有一点残照在,原来那个灵灵明明的还在,就在那个房子西面。

    3)师颂三界唯心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

    3、禅的误解

    1)现在的禅宗很可怜,一般人以为打坐是禅,参话头是禅,默照也是禅,还有一种把沉思冥想也当作是禅,这就很严重了,宋朝大慧杲禅师称这个是“默照邪禅”。

    2)古代人学佛的路子和后世人有何不同?佛并没有说明心见性就是禅。那些认为了生死就是禅,以及明心见性就是禅的想法,是中国宋元以后的禅宗讲的。
    佛传禅宗心法时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咐嘱摩诃迦叶”。佛并不是说:我有直指人心、明心见性法门,咐嘱摩诃迦叶。这是后世改的,虽然意义差不多,但是文字一改,观念完全不一样了。

    3)禅宗的一种教授法,叫作“围起来打”,也就是无门为法门。贪、瞋、痴、慢、疑等等,用各种方法,围起来打,然后说:对了,对了,这就是了。但如果认为这就是禅宗,那才是自欺欺人呢!这是第六意识偶然清净的境界.

    4)明心见性这个说法的流行,是六祖以后,一代一代演变下来的,越到后来就越没有真禅了。像现在这个情形,不需要搞佛法,任何人可以做到,只要把一念空了就好了。

    5)但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个身体,离不开色阴区宇。不管学哪一种宗教,觉得有个清净境界时,身体还在,气脉还调驯,四大还安适,心意识上偶然清净,都会错认它就是道,其实都离不开生理作用。

    6)至于人人动辄讲气脉,一个人定下来,气脉没有不起反应的,但是一般人静坐时,有个很糟糕的心理,一边在打坐,一边想成佛成道,禅宗叫作“偷心不死” ,生理的种种自然现象,配合心理上的错误观念,便认为它就是清净,这就是道。

    7)后世的禅,都把第六意识偶然一点清明的念头,当成道法,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到了,却忘记了这个清净,是发生在身体最健康的时候。如果身体不健康,再要硬性控制意念,脑神经就会错乱,所以,气脉就有如此重要。绝对健康的人才能够修道,才能够谈明心见性。至于那个心是怎样明的呢?怎样见的呢?教理与工夫,都要一样样配合,《楞严经》已露了一点消息,你们要用智慧去参啊!

    4、三界天人表

    1)三界天人表的秩序,等于我们的身体,下面欲界,中间色界,上面无色界。

    2)精不充满,发不出乐,但凡夫众生精充满之后,男女淫欲之念——无明就跟着来了。
    如果解脱了无明欲念,转化了它,升华了它,才能炼精化气,才能达到心理上喜的境界。
    定力达到初禅,是离生喜乐。
    喜乐也是妄念,不过喜乐是阳面,是善念之所生,善也是念,所以四禅八定的境界也是念。
    只有到达彻底的舍念清净——四禅,才算摆脱了念。
    我们都想死后不再转人身,而升入天道,但是没有禅定就无法升天道。

    3)宇宙三大劫——火劫、水劫、风劫。火、水、风三大劫一来,初禅、二禅、三禅诸天都没有了,只有到了四禅天以上,无念真空的境界,三劫才达不到,这是佛经大小乘经论上,说得清清楚楚的。
    气脉不调驯,风灾到了,就是到了三禅都靠不住。
    古德言“参要真参,证要实证”,身与心是一个心,是心物一元那个心,要把那个功能见到拿住才行。当你修到妄念不起,只是第六意识一点点境界。贪瞋痴慢疑,没有一样不重。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