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0596
    何小青
    参与者

    ◆ 第二十讲总结

    本讲关于十二种非定境,以及有心地及无心地的五种分类法。

    1、 十二种非定境
    能做到这十二种非定境当中的任何一种,已经很了不起了,到今天还没有看到一个人能做到。这里所讲的非定境界,并不是说它错,而是说它不是佛法的正受,不是菩提的正定,区别就在这里。

    1)自性不定
    “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谓五识身。”
    这里讲自性不定,不是指明心见性的自性,是说它的性质不定,是在变动,所以不叫作得定。
    五识身,眼耳鼻舌身五根后面的功能,就是五识。五识所呈现的状态,我们错认为是得定,那个状态不是定.
    又比如眼睛看光,有一种觉受境界,好像得定了,不是真的,因为它本身是生灭法,当然不得定,以生灭法来修它,这是一种非定。

    2)无轻安
    “或有阙轻安故,名非定地,谓欲界系诸心心法。彼心心法,虽复亦有心一境性,然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
    定有一个条件:就是轻安。如果还觉得有腿在,有脑袋,还觉肩膀发酸,就是不轻安、不安乐,整个身体粗重,就不是得定。
    弥勒菩萨说,这是被欲界的习惯困住了。欲界的习惯很多:色声香味触法,贪瞋痴慢疑,财色名食睡都是。
    “心一境性”是基本的定境界,但是不一定达到轻安。
    头顶上发清凉是轻安的前奏。自头顶一直灌下来,到全身,都属于轻安的前奏。
    不过,由上而下的轻安容易退失,有时候会全垮了。
    如果是由脚心发起的一股力量,由下至上,也就是道家所谓通任督二脉,或者密宗所谓左右脉通了,就不易退失。
    如何是轻安呢?身体的感受没有了,身体的粗重障碍没有了,轻灵到极点。好似婴儿躺在那里,自己不晓得有身体。轻安的境界,包括了道家、密宗所有的气脉之学。

    3)不发趣
    “或有不发趣故,名非定地。谓爱欲者,于诸欲中深生染着,而常受用。”
    没有发起真正的想修道证果的决心的人,不会到达定的境界。
    人世间的功名富贵一概都要,最后也要成佛,贪心非常大,放下来专修都做不到。
    我们做工夫修行要自己反省检查,才会发现“深生染着”不是普通的染着,那是很不容易查出来的。一个人如随时随地把自己的毛病检查得出来,就是第一等人。什么叫修行人?就是一辈子在找自己、管理自己、检查自己的人。
    大乘境界中,贪爱清净,好干净也是欲,好道亦然,“好”字即是爱欲之一种。

    4)极散乱
    “或有极散乱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妙五欲,心随流散。”
    还有一种,绝对落于散乱当中。
    初禅的工夫没有到达者,“于妙五欲,心随流散。”。
    “妙五欲”分二种:
    一种是世间的妙五欲,色、声、香、味、触的染着,引起了贪、瞋、痴、慢、疑等等
    另一种是内在的,就是你工夫到达了,在工夫的境界上自然有好玩的、好看的。只要心贪着了任何一种,就跟着流转,那不是得定。

    5)太略聚
    “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内略心,惛睡所蔽。”
    中国人最喜欢简略,不喜欢复杂。这一种人不肯分析、研究,易入昏沉的路子,喜欢睡眠。换句话说,我们打坐时,往往把细昏沉当成定境,这也是很糟糕的事。

    6)未证得
    “或有未证得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虽无散乱,及以略聚,娆恼其心,然犹未得诸作意故,诸心心所,不名为定。”
    修四加行作意,心境没有专一,不能得定。
    什么是“作意”呢?
    先讲普通的作意,那是“五遍行”之一,它普遍存在于八个识里。除非阿赖耶识转成清净光明大圆镜智,否则总是存在着作意。
    第二个作意,就是悟道以后的“意生身”作意。凡夫的这个身体也是意生身,现在活着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有精神生命在支持,这个精神生命就是意生身,是凡夫的意生身。而悟了道的人,可以造成圣人的意生身,身外有身,甚至于成就了百千万亿的化身,这些都是意的作用。
    即使第六意识没有杂念,禅宗所讲的三际托空,当前那个空掉的境界,就是作意出来的。但是,那个空的境界是不是能够永远存在呢?不会,因为马上就玩起那个空来了。再不然,后面几个遍行马上来了,触、受、想、思。觉得身上气动了,那正是“想”,所以五遍行俱在。哪里谈得上空呢!
    作意就是注意,修止修定的初步,非要作意不可。
    古代教人用话头参,就是作意,把所有的色受想行识都捆拢来,作意坚定了才能得止。不过现代人要放下来,现代生活太紧张了,放下,蛮舒服的,认为这个舒服是道,非也。这也不过是作意的一种方法,对付现在这个时代蛮好用,如此而已。
    修定的第一步,要作意才能得止。道家的守窍,密宗的观想,净土的念佛,禅宗的参禅等,都是作意的道理。第六意识没有坚固形成某一个境界以前,是不能得止的。

    7)未圆满
    “或有未圆满故,名非定地。谓虽有作意,然未证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为定。”
    色身气脉统统没有改变,一切都没有转化,四加行的功效一点都不能达到,病也照常病。
    《楞严经》上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连身都没转,你说得了定,那不是自欺之谈吗?加行的究竟:暖、顶、忍、世第一法,没有证得,气脉四大没转变到究竟位,所以不名为定。不是证得圆满之法,只是悟得法身而已,这些人,只好等到中阴身时再去成就。

    8)杂染污
    “或有杂染污故,名非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为种种爱味等惑染污其心。”
    这里再进一步告诉我们,虽然证得加行究竟,气脉转变了,工夫可放光、动地,加行究竟果作意也到了,阴神乃至阳神也成就了,这样的人一定被普通人视为活佛。这时还有一部分的爱欲,染污本心的清净光明,比如爱染清净、爱染有道者,到这种程度还是非究竟的,杂染善法也非究竟。

    9)不自在
    “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谓虽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无烦恼染污,然于入住出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随所欲,梗涩艰难。”
    于入定、住定、出定诸究竟的定相中,不能自己做主,有时是瞎猫撞到死老鼠,那种入定并不算究竟。究竟定相是自己完全能够做主,操纵自如,要入定就入定,要出定就出定。
    活着健康的时候还不能做主,到生死来临时,一点做主的办法都没有。

    10)不清净
    “或有不清净故,名非定地。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
    虽然可以做到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可是有些人做的是世间定,不是出世间定。
    这里要特别注意,大家做工夫修气脉、观明点,这些都是世间定,即使修到祛病延年,也是世间定。
    世间定包括文学家、艺术家、练武功者等的定境。
    出世间定的差别在般若、在见地。
    世间定是工夫,不包括见地在内。
    因为修的是世间定,所以永远没有办法除去根本烦恼。
    五十一种心所里,有二十种随眠烦恼,修行是检查这些心所,不是打坐做工夫。大家动辄谈工夫,工夫有什么稀奇!心里的检查做不好,随眠烦恼都找不出来
    我们要把五十一种心所好好地搞清楚,修行是在这里着手,然后再把五蕴解脱(五蕴就是一念)一步一步搞清楚,那才谈得到修定。
    随眠烦恼没有除掉的定,就叫世间定。“诸心心法”,还有一切心所所生的这些烦恼,如果统统没有断,就不叫作定。

    11)有起
    “或有起故,名非定地。谓所得定虽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为定。”
    什么叫作“起”呢?所得的定固然感觉没有退,事实上已出了定位;换句话说,虽然觉得自己待人接物,都还能够应付自如,心境空空的,但那不是得定,那只是第六意识一点点作意的清净而已。诸心心所的随眠烦恼、根本烦恼,一概都“起”来了,都在轮回。

    12)有退
    “或有退故,名非定地。谓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为定。”
    四禅八定,你都修成功了,还是有退转的时候,可以退到六道轮回,如何才到第八不动地呢!般若、见地、行愿。福德圆满则智慧圆满,最重要的还是福德圆满。

    2、有心地无心地

    这个“心”是指八识心王,整个的心识。
    心意识这个心,第八阿赖耶识都包括在内,因为第八识也是心所造的。
    《瑜伽师地论》是一部大论,学唯识的人,如对这一部论著没有搞通是不行的。

    有些人做工夫,一天到晚心里头空空洞洞的,很舒服、很清净。小心!不要认为这个是无念、无心,往往这是大昏沉,昏沉久了以后,所得的果报是下堕——落入畜类。

    有心地及无心地有五种分类法,要知道其界限、定义,才能开始学佛。

    1)、地施设建立门

    “地施设建立者,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
    什么是有心地?第一种就是“五识身相应地”,是前面五识配合意识妄心而起的境界。
    例如普通人眼睛看东西,耳朵听声音,这五根的后面有五识。根与识很难分别。
    在最初刹那之间起明了作用的,就是眼识。
    怎么样是身识?十来岁的时候,春天睡觉,早上醒来无事,懒洋洋的,手脚在哪里都不知道,睡得甜得很,醒是醒了,身子可以动,也动得了,可是不想动,那个时候才可以体会到什么是身识。但并不是这个身体,等于这个身体还是外壳,这个身体内在还有一层朦胧的内胎,那才是身识的作用,抓到那个来修,就快了
    第二种是“意地”,单单第六意识妄心所起的作用。
    第三是“有寻有伺地”,打坐找道,找定境就是有寻,再高明一点就不找了,只守住在那里,就是伺。
    再进一步第四,“无寻唯伺地”。等于初、二禅中间的境界,上座心里头没有杂念,不去寻找工夫,也不去找一个境界,只有伺,就是一味呆住,清净在那里。若把那个境界当成定就错了,那正是意识状态、妄心状态。
    这四个方向都叫作“有心地”,有心地就是普通人,我们的心理状况就属于这个范围。

    无心地: 无寻无伺地中的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

    2)、心乱不乱建立门
    “心乱不乱建立者,谓四颠倒,颠倒其心,名为乱心,若四颠倒不颠倒心,名不乱心。此中乱心,亦名无心,性失坏故。”

    普通人的散乱心也叫作无心,因为把心掉了,自性散坏了。所以我们应该注意,做工夫修持时,觉得自己随时随地都在空空洞洞里头,好像清净得很,就以为到达了无心地。实际上这正是掉了心,是这个无心正在颠倒中,自己不知道罢了,很可怕。

    “无心地”的反面,就是“有心地”。在佛法而言,一般凡夫成道以前,烦恼错乱心都算是无心地,没有证得本性的缘故。真正修证佛法,得了定、慧的,叫作有心地。这是第二门解释。

    3)、生不生建立门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缘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谓根破坏故。”

    第三门,就心“生”或“不生”来区别“有心”、“无心”。比如我们学佛最难的一项,就是慈悲心很难生起,也就是说真正发起行愿心很难。

    有些“心不生”是因根,是因为生理机能破坏了,比如脑神经坏了,这个心理生不起来,尽管佛法讲四大皆空,四大还是很重要。佛说暇满之身难得,生为人,闲暇的时间难得,四肢体健、五根具全也很难得的。尤其是这个工商业时代,空闲的时间谈何容易,能有闲暇坐在那里高谈阔论,妄言修道,这是多大的福报。

    有些人工夫做了半天,境界不现前,这就要严格检查自己了:心理的障碍,或是生理的障碍呢?若问另外有个方法没有?这是爱欲之心、贪求之念这些结使在作怪。连这个都不能检查出来,还怎么能够修证菩提呢!

    作意没有造成,至于是什么根器,该如何作意,也是大有关系的。

    以上种种缘故,所以心不能生起。密宗的修法生起次第,就是由这里来的。密宗所有的理论,都是唯识法相的基本理论,所以修法要修到生起次第,没有的要建立,等于从平地上建立生起十二层高楼。所以密宗是无中把它生有,生有了以后,把它打空,又回到清净光明,把建立起来的空掉,那就叫圆满次第。

    不受上面八种现象范围所限制,道心才可能生起。若具备了生的境缘而生心,是有心地。相反的因缘而心不生,则是无心地。

    4)、分位建立门
    “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

    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这六个部分,有些是凡夫果,有些是大乘极果。《金刚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得的道是不错的,但程度、造诣、层次上却是有差别的。

    六位中,“无心睡眠位”是凡夫的无心,睡着了,什么都忘记了,这也是一种无心。
    “无心闷绝位”,是好似昏过去了,或者跌倒、打伤了,或者受了脑震荡失去记忆了,这都属于闷绝位,是病态的,不对的。
    “无想定位”,也属于无心地,无想定位不是证道。无想定是外道位,但是无想定有无想天,虽是外道位,比我们的位置却高得多了,虽然还是在色界中,却超过了欲界天。“无想生位”生到无想天。
    “灭尽定位”不同,是罗汉果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