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0652
    何小青
    参与者

    ◆ 第二十二讲总结

    本文开讲,先是答疑,明心见性是否就是三身成就? 根本智和差别智的区别? 吕纯阳《百字铭》的重要性等。之后继续《瑜伽师地论》修定的部分,以及开始《现观庄严论》的讲解。

    1、答疑

    1)明心见性与法报化三身
    明心见性是见到法身;
    修至六通具足,三身四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报身圆满。
    至于千百万亿化身,就是化身成就。
    六祖以后,三身成就的非常少。

    2)阴神
    普通得定的人都可以出阴神,阴神不是法身,那还是在妄念境界中,还是业力境界。
    四禅可以做得到出阴神,初禅定也可以得到。

    3)神通
    阿罗汉可以从钥匙孔里出入,这是神通,与法、报、化身没有关系。

    4)根本智和差别智
    明心见性而悟道的人,所得的是根本智,但不一定有差别智。能够见到自性,自性又能够起用,能够圆满了一切功德而成就,那才真不容易。

    5)吕纯阳《百字铭》的重要性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这是释、道、儒三家最好的东西,也是学佛最好的东西。这二十句由普通人开始,修到长生不老,乃至超凡人圣,都说完了。每一句都是工夫,都是见地。
    养气也是十念法中,修出入息的真正工夫。
    “降心”出自《金刚经》“降伏其心”,为而不为,有意降心就着相了,自性本空,所以为而不为,见地、工夫都告诉我们了。
    动静二句,把观世音菩萨圆通法门放进去了,“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可是不昏沉,也不散乱,自己能够做得了主,空得了,不要另外找个方法。
    对人处事,自己要能不违背本性,这里都是讲工夫。不要做什么工夫,心气合一,心物是一元的,真正念头空了,“气自回”,自然会气住脉停,达到二、三禅。
    丹,代表圆满自觉灵明的一点觉性。壶代表身体,自己的气脉起变化作用。只要做到气住脉停,它自然会起变化,自然地定久了以后,“普化一声雷”,“轰”的一下,身体所有气脉都打开了。
    这时候,正如庄子所讲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宇宙一体,这时中脉真正打开了。“白云朝顶上”,这才是密宗真正的灌顶,诸佛菩萨智慧光明灌顶。须弥是讲头部,头部的大乐轮震开了。这时候,长生不老绝对有,此乃世第一法。
    “无弦曲”就是观世音菩萨“以闻、思、修入三摩地”。

    2、入定、住定、出定。

    1)住。选择自己身心所适合的方法,容易进入定的境界。因“善取彼故”,善于抓到一个法子,随其所欲,自己要入哪一种境界,就入哪一种境界。而且可以保持不退,这才叫作入定。入于定的境界不退转了,叫“住定”。

    2)出。到了住定的状况里,不起任何分别思想,可是,忽然一念来了,这一念就是“作意思惟”。这力量很大,在五遍行中就叫作意,就引发了你的思想,使你出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或随所作因故,或定所作因故,或期所作因故”等等。弥勒菩萨的这句“修治衣钵等诸所作业”,包括了一切。下面“饮食便利,承事师长”,也是使你不能得定或出定的原因。

    3)行。因为什么,促使我们努力去修道? “谓粗行、静行、病行、痈行、箭行、无常行等。”个人所缘的方法不同,而入于定。所缘如念佛号,道家的守窍,密宗的观想等等皆是。以唯识观点来讲,所缘就是作意,意识上所特别造成的。

    4)知。理论研究透了,自己要晓得什么时候可以进入哪一种定境,就可以用自己知道的方法,随时进入某一种定境。教授师接引人,除了要有他心通,知道别人的根器以外,还要看个人的身心状况,而教授他最适当的方法。

    3、相

    1)相——现代观念叫现象、状况,也可以说是境界。
    所缘相: 比如念佛、止观、观想、修气、修脉等等,是所缘相。开始修法时,是用分别心,但都是用意识,不用意识怎么修呢!你说:我什么念头都不要,修无念。那也是意识在修无念啊!所以吕纯阳说“降心为不为”,由有为证到无为,就是这个道理。
    因缘相: 比如雪岩钦禅师,那么用功,还是开悟不了,有次忽然到了一棵松树下,一看前面松树,悟了,这是因缘相。修定做工夫是要资本的,佛法叫资粮,有这个资粮才能入定。

    2)学佛要具备两种资粮:智慧资粮、福德资粮。
    没有智慧,教理没有搞通,智慧资粮就不够。
    福德资粮就是福报。不做工夫,什么事都没有;一做工夫,什么事都来,修行是要大福报的。
    世间功名富贵是很难得的,可是另有个福报更难求,就是清福,非多生累劫好好修行是不能得来的。
    修定先要求得资粮。
    学佛第一步先求圆满这个,这个不具备,你别想修道成功,连打坐都没资格。
    为什么说没有资格呢?
    想修清净于乱不乱,自己很清楚,可是福报不够,你不扰乱人,人家可来扰乱你修行。工夫求得太切了,自己也会造成魔境。

    4 、善

    1 )什么叫善?就是曾子在《大学》中所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对至善下的一个最好的注解。
    2)在定的境界里,心里头仍有“有行之所拘执”,比如心里头还有修道的一念,这个念已经把你心理拴起来了,心理的状况,已经沾在某一个境界上,已经执着了,被这个观念拘束起来了。等于“如水被持”,水倒在一个茶杯里,它的范围境界,就是只有茶杯那么一点点大,假如我们把一杯水倒在大海里头,你看看这个水性的境界有多大!
    3)什么叫心里头有“法性之所拘执”?禅宗的书,密宗的书,这些佛学的书看多了,那些理论就把你抓住了,满脑子佛学,满口佛话,一身的佛油气,佛魔,就是弥勒菩萨的这句话,“法性之所拘执”。结果心念专一做不到,静不下来,根本达不到心一境性,这些不属于善,不能调和心境。诸如此类等等,必须自己做研究。

    5、两种颠倒

    1)由初禅定达到二禅定之间,虽是也在进步,但在进步之间,好像有一种退化现象,等于天亮之前,有一段更黑暗的时刻。同样的,当你要转清明的时候,可能有一段细昏沉要来,事实上绝对会来。当你过了这个昏沉阶段后,清明就出来了。在理论上来讲,清明是它,昏沉也是它,因为认不清楚理,只取清明,不取昏沉,自己认为退步了,落在魔障。你认为落在魔障,魔就来了。

    2)许多人做工夫,也有这种感觉,做到后来反而觉得没有进步了,这只能说自己没有智慧,观察不清楚,教理没有研究清楚。事实上你在进步,进步转到另一个状态中,自己观察不到,所以学佛修道,随处都要智慧。

    3)什么叫学佛修道?一辈子研究自己,检查自己,就是这么简单。征服天下容易,征服自己难,所以说圣人难学。

    4)学了《易经》就懂这个道理,感觉退步只是爻变而已。天下事没有不变的,一定变。中国《易经》叫“变”,佛法叫作“无常”,意思是一样的。

    6、《现观庄严论》

    1)在做工夫方面来说,“现观”就是现量境的止观法门。
    现量就是呈现出来,中间没有加分别作用,是直接地呈现那个现量。
    比如说,我们意识的现量,就是禅宗六祖经常讲的“无念”境界,也就是第六意识现量最重要的一个初步现象。
    所以三际托空,是意识现量的明了意识清明的这一念,没有杂念,也没有妄想。
    比如当我们早晨睡醒,眼睛还没有张开时,心里头也没有思想,既没有生气,也没有高兴,刚刚睡醒的那一刹那,那个就是意识的现量。
    一下子,我醒了,现在几点、要上班了等等,意识分别就起来了,这分别意识叫作比量。凡是妄想、思考、分别都是比量。
    非量则是幻想境界、精神状态境界。
    另外还有一个圣教量,就是大家学佛修道,在脑子里想的。比如怎么样达到三昧啊!怎么开悟、明心见性啊!般若啊!这些观念都是圣教量。是圣人教化下来的,你接受了,就有这个思想。所以你懂得佛学,理论讲得再好,也不过是圣教量。这个理是佛的理,不是你的,你不是佛。

    2)禅宗的一句话:“前念不生,后念不起,当念即空”,这是“现观”。
    现观般若,现观清净,但这现观只是观空的一面,真空所起的妙有,又另当别论。
    真空妙有的道理,在《现观庄严论》的修法中,都包括进去了,不过它非常注重四加行。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