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0875
    何小青
    参与者

    ◆ 第二十四讲总结

    这几天读书,南师所讲的内容,从作意、资粮、到对治法门、礼佛重要性、魔镜等等,一边读,一边让我回忆起三个月前在洞山参加准提法会时秉宏师父所讲的种种,汗毛竖起来。当时没听懂,现在没看懂,但当他们在一起出现的时候,突然就想起来了、觉得好像隐隐约约懂了什么,且因为自己的懒惰拖沓而羞怯难当,感觉浪费了三个月的时光。昨晚第一次参加捧起《普贤行愿品》读了一遍,就决定还是要背下来吧。

    1、答疑
    往生西方净土,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生兜率天只要你信愿坚定,只要你做善事,发愿往生就行了。

    2、拜佛的重要性

    1)拜佛很重要,尤其学密宗,第一个条件要先拜佛,先叩十万个大头再来。我当年学佛,说信就信,说拜就拜,地上什么也不铺,早晚必定叩一百个头,规规矩矩,如孔子说“祭神如神在”。拜佛时,觉得佛就在前面一样,如果说还发不起这个心,连拜佛都怀疑,这是你罪业深重傲慢。学佛的人不能不拜佛,“君子有三畏:畏大人,畏天命,畏圣贤之言”。人要找一个怕的,如果没有一个东西在心中令你起恭敬心,就是敬心生不起来,心也当然不会专一。
    2)尤其是学佛学道,自己检查自己,如果恭敬心没有发起,想上路是很难的。所以学大乘佛法,先要学《普贤菩萨行愿品》,十大愿一一要去做,敬“他”就是敬自己,这些理由很深。不过修到最后,要一切放下,佛的境界也不能执着。

    3、第一义谛的不可思议

    胜义谛就是第一义谛,也就是形而上的那个本体。这个道很难了解,不是言语表达得出来的,只能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果你见到了这个本体实性,你就是圣人了,有成圣人的根本智。但对于凡夫来讲,这个是不可思议的。形而下的东西则是可以思议的。

    4、幻境
    世间一切的事情,都是有漏的因缘和合,有漏之因的缘起法都是假的,如梦如幻,都是由于第八阿赖耶识的习气所变现出来的。比如大家打坐,所有的境界,不管你感觉到空也好,光明也好,清净也好,乃至千奇百怪的现象也好,都是阿赖耶识种子所生。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打坐一闭起眼睛来,前面有许多幻境,这些幻境哪里来?是阿赖耶识的种子引发的。本来是眼神经疲劳所变化出来的,再配合下意识,就以为这个是鬼神,那个是魔。其实哪里有魔!魔也是你自己造的,都是自己习气所变化,这个道理要认清楚。

    5、四念住、四正勤

    1)第一要观空,观无常、苦、空、无我。先从小乘的四谛上修,但是任何修行皆离不开四念住: 观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
    2)这里最重要的地方在这一段最后:“不善已生令断,未生令不生。”
    不善就是恶业,我们要仔细检查自己,假如平常思想习气里有坏的念头,必须自己能截得断,这是修行的初步,这也就是行愿。还没有生起的坏念头,要防止它生出来.
    大家随便讲禅宗,其他什么宗,一分功德没有生起,你想进步一分,做不到的,不可能!如果心理上转了一分,生起一分善境界,智慧就会跳进一步,这是很呆板的。
    3)修行离不开善行这个资粮道,立了资粮道以后,才谈得到做工夫。打坐修证那是四加行,所以由打坐做四加行的修持,进一步就会悟道——“圣道支立为见道”,见性根本之道,所谓明心见性是见道,见道以后修道——“菩提分立为修道”,最后大彻大悟。这是弥勒菩萨告诉我们的一个程序。
    学大乘道要注意,这是讲菩萨道的四加行道——暖、顶、忍、世第一法,同打坐工夫配合的。

    6、大乘道的根本智
    1)大乘道的根本智——明心见性,见到空性是根本智。小乘的根本智偏空,中乘道的根本智偏空起一点幻有,大乘的根本智即空即有。所以《心经》上的四句话:“色即是空”——小乘罗汉法门;“空即是色”——缘觉法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菩萨法门;所以修持做工夫的程度不同,所达的程序就不同。
    2)现在要讲大乘道的根本智。“于所缘境破除实执”,我们这个物质世界就是我们所缘的境界。乃至你打起坐来,观想有菩萨出现,或光明出现,乃至身上三脉七轮通了,都是所缘境。要破除实执,不住色法的境界,离开物理的世界,乃至于心理的境界,要空掉一切。
    3)“诸道之法性难测度”,是说一切法的自性本体,是不可思议的,无法用思想来揣度的。你证到空性,悟了道,不一定能够转这个“物”啊!所以“心能转物”,谈起来容易,工夫真正证到,是很难的。
    4)“诸行相之法性无量”,注意,一切菩萨行,心里头所起的慈悲喜舍的行相法性无量无边,有各种法门。孔孟之道也是如此,都是叫你对人起恭敬心,所以对于任何人不要轻易下断语。
    5)通达上面这五种加行,还是依加行做工夫本体来分别的。
    6)有些人天天想打坐求空,工夫到了,真的空境界来时,反而害怕了,这就是钝根菩萨,也是因位上的菩萨,还没有证到果位。这一类钝根的菩萨,只好不走顿悟的路子,一定要走渐修的路子.
    7)菩萨道的暖位,已经超越了这些。这个时候,由于证到空性成就,得无畏智。所以这种地步的加行,就叫“授记之加行”。
    8)大乘菩萨的顶位,超过了暖位,已经得般若成就,所以叫“不退转加行”。
    9)大乘道到了忍位,已经跳过了小乘声闻缘觉境界,所以这个阶段的加行,叫“出离加行”。
    10)大乘道的世第一法,为真正成佛的见道正因。常常修这个法,所以叫“无间加行”。不断地努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超过了不退转地。
    11)八地菩萨以前,所有的见地、修证,还只是自利。八地以后,才能包括利他之行,还没有到成佛之果。

    7、魔境界

    1)《现观庄严论》中告诉我们,有四十六种魔境界。
    修行有时会碰到障碍,这些障碍就叫魔境界。因为福德资粮不圆满,所以障碍重重。在四十六种魔境界中,其中有二十种是“依自违缘”而来,要特别注意检点。所以佛法是要我们随时检查自己,随时提高自己的警觉,差一点都不行。所谓正与邪,佛与魔,有时候连一线都不隔。弥勒菩萨在这里,分析得清清楚楚。
    如果色身的业力还在粗重的范围,轻安没有发起,纵然你的境界再好,见地再高,你的什么无念清净啦,见到空啦,都是假的,靠不住。
    2)修行人要自我测验,自利利他。一切善行,都由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六度万行做起。贪瞋痴慢疑为大五盖,真修行的人,决不能与五盖并存。你是佛,就不是魔;你是魔,就不是佛。两者不能通融的。
    3)要把这一切心理烦恼摧伏,五十一位心所发出来的作用还很多,都要一一摧伏。
    4)心里无邪曲,要行头陀行。并且要有利他之心,同地藏王菩萨一样,牺牲自己,专门利益他人,敢向地狱去度众生,地狱众生不度完,宁可不成佛。要有这个精神才可以学佛。
    5)佛法所说的魔,就是一切能障碍你证得涅槃之道的境界。如果以禅宗的一句话来表达,更简单明了:“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
    6)粗分的四种魔境:
    “五蕴魔”: 色受想行识。这五蕴魔是五取蕴。什么是五取?就是十二因缘当中的取,是你在执着自己。达到“无余依涅槃”的时候,粗分的五蕴魔降伏了。
    “烦恼魔”: 就是一切心理状况,一切心理、思想都是魔。达到有余依涅槃,已经可以降伏一切的烦恼魔。
    “死魔”: 随时威胁你,他要你的命,你就随时会死。当你能做得了主时,始知我命不由天。这个魔最难降伏,真不容易,要得到阿罗汉果才行。
    “天魔”: 这是外来的,障碍你修善行,今天这个世界都是魔境界的世界。换句话说,被物质文明迷惑的,也是魔境界,这些都是他化自在天天魔的变化。修行打坐,做四加行工夫,只要证到小乘果的见道位——念空,就可以降伏天魔。
    达到不退转地,就是得到真空生妙有不退转智时,那些粗分的天魔境界,可以降伏了。一直修到了八地,得到了无分别智,才能降伏粗分的另外三种魔境。
    7)微细的四种魔境
    微细蕴魔: 无始以来,我们思想生命的无明习气的根,得了道以后,配合生起了意生身,可以出阳神、出阴神。如果这些阴神、阳神不是大彻大悟后生起的,而只是夹带了一种欲望,由一种希求心而生的,这个意生身,就是微细的蕴魔。“依无明习气地及无漏业所起之意生身”,这个意生身就是微细的五蕴魔,换句话说,也是由我见我执来的。人舍不得自己,空了不干,总要抓住一个幻化之身。
    微细烦恼魔:人的根本无明,连自己都不知道,只要最后一品无明习气还在,就有“微细烦恼”。随便讲顿悟,什么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果拿教理来讲,这正是无明习气的烦恼魔。
    微细死魔: 即使你活上五百年或一千年,还没有破了死魔,还在变易生死中,只是把分段生死拉长,仍要受变易生死所左右,属于微细死魔之中。
    微细天魔: 凡是使我们不能跳出前面这三种魔——五蕴魔、烦恼魔、死魔的所有障碍,就是微细天魔。
    这里要特别注意,降伏自己内在非常微细的四种魔,是靠法身的功德,在成佛的同时,才能彻底降伏微细四魔。
    降伏自己内在非常微细的四种魔,是靠法身的功德,在成佛的同时,才能彻底降伏微细四魔。

    8、大乘修定的方法
    修大乘道的,由初禅到四禅八定,最后修灭尽定。理是顿悟,工夫是渐修的,一步一步不超越等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地走.
    修成功以后的人,见道以后修道,工夫也到了四禅八定,九次第定的工夫随便你玩耍,或者两腿一盘,马上进入灭尽定,等一下境界又进入初禅去了。
    入定无所不知,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时,一切色,一切音声,如掌中观庵摩罗果,看得很清楚,佛都知道。
    悟了道的人,由初禅到九次第定随便挑,一切得自在;没有见道,没有修道成就的时候,纵然入定,全是自己不能做主,都叫作打妄想、造业。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