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0944
    何小青
    参与者

    ◆ 第二十六讲总结

    本讲继续前一讲,谈对于五蕴上的见地,主要是受、想、识。最后讲了打坐。

    1、见地
    1)见地,并不是普通所讲的见解,而是见到了“道谛”,也称“真谛”。
    真见到了道谛的话,后面的修证、行愿就会成功。这是禅宗所提倡的顿悟。
    我们因为没有办法见道,才产生许多修证,就是渐修的方法。
    见的方面最重要,也就是般若同唯识的道理。见就是理,这个“理”包括了一切事,一切修证工夫。
    2)佛法的重点在见地。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纲要“五蕴皆空”,配合《楞严经》五蕴的解脱,就是这次课程重点所在。这个就是见地,要把这个理搞通,才可以做工夫。
    佛经只谈见地的理,因为真正的见地到了,工夫一定到。
    见地到了一步,你的心行非变不可。大善知识们,大禅师们,一看,这个人有没有进步,一看就知道了。
    见地方面,要自己去研究经论才是。《华严经》李长者的《合论》要看,一切经典要注意看。

    2、受阴上的见地

    1)困在感觉中。
    一般人学佛修道做功夫,都是跟着身体的感觉在跑,困在受阴境界也就是感觉中。
    气脉是有道理的,但气脉的发起是自然的,没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不要去感受它,不要管它。
    打坐时,自己的意识状态感觉清净,那个清净只是意识状态的心理感受而已,再配合生理上闷闷的感觉,实际上那个闷都是“昏扰扰相”,还达不到“内守幽闲”。以为这个是工夫,以为这个是道,其实这些都在受阴区宇,感觉的状态里。
    假定在这个状况下,透过般若智慧的解脱,晓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把这个感觉状态一丢,才可以谈解脱,谈超越。
    2)断不掉的思
    佛学上想与思分开,一个粗一个细而已,这是意识境界的分别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第六意识增强了,染污慢慢加多,并且增加得很厉害,生活习惯、是非善恶等等,总觉得自己的对。这个慢慢形成的,变成习惯的就是思。思变成业力,变成种子,带到来生。所以,许多先天的意识习惯,就是前生带来的习气,使得每个人个性不同,有人爱笑,有人爱生气,都是前生带来的。
    叫我们万缘放下,一切皆空,可是思这个东西是否空得了?假定这个空不了,而认为意识清净境界就是空,那就自欺了,抵不住事的。
    3)真正的善根发起,波若才会来
    《金刚经》只讲两件事:一个讲般若,一个讲功德。为什么?大功德的成就才有大智慧,你光在打坐里头求智慧,这是小乘法门,由戒、定而生慧。
    大乘法门不谈这个,大乘法门谈的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种以后才是般若。
    4)谁叫你断妄想?
    妄想本空嘛!不要你去断它。
    唯识有个名称叫“五遍行”——作意、触、受、想、思,在八个识里头都有五遍行的作用,怎么断得了它呢?所以用不着努力去断思想。
    5)转识成智
    断了妄想就成佛?不是,而是要转识成智。
    只要那么一转就成功了,就看你转不转得了。
    这“转”字用得好极了,我们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心理转不过来,这是业力,把我们牵得牢牢的。转识就成智,成智就解脱了。

    3、行阴
    1)这个宇宙永远在转,转动就是它的行阴。
    2)我们普通一个人,行阴是否能止,关系了证道,这要靠四禅八定的工夫,做到气住脉停。气住了,不但呼吸停止,连身上所有的生命气息,也在休止状态,这时,带动身心流转的行阴,才算停止了。
    行阴不停,所以生理部分不会停止运转,心理部分也不会停止运转。那要如何才能还本返源,归到本来自性中去呢?有个最快的道路——智慧的解脱、般若、顿悟
    3)我们之所以不能真得成就,是行阴解脱不了,想阴解脱不了,受阴、色阴也解脱不了。如果说有一点清净境界,那只是想象的,是第六意识的想象境界而已,并没有证得真空。想证得真空,在摘录的《楞严经》讲义中,都告诉我们了。

    4、识阴上的见地

    1)行阴解脱了以后,才谈识阴解脱。
    2)这个识不只是第六意识,唯识所讲的八个识,都包括在内,也就是《楞伽经》所讲的“心意识”。
    严格地讲,它代表了八个识全部的体、相、用;也代表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全部的功能。
    我们应该研究《百法明门论》,其中将色法与心法分开对立,还有一种“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
    但是注意,若真把色法与心法对立分开,那可不要学佛了。换句话说,魔鬼与上帝对立,上帝对魔鬼永远没有办法。其实它只是表达的方法而已,是把它分开分析,容易使我们了解。实际上色法与心法是一元的。
    3)讲心不相应行法这个心,是说宇宙间有二十四种东西,不受第六意识左右,人的心理没有办法控制它。
    所以你工夫做得再好,老了还是老了,四大变去了,时间到了就是时间到了。比如我们打坐,坐上半个钟头或一个钟头,坐不下去了,腿发麻了,想坐还是坐不下去。因为行阴的势到了。你说,我还要定,心不相应行法,心还是转不了,连这一点都转不了,还说什么转识成智、转业力,乃至转烦恼为菩提呢?
    4)你说我还在修道打坐,谈起法来头头是道,但是为什么打坐做工夫欲了生死时,却前路茫茫,后路暗暗?
    5)想阴境界产生十种魔境,都是五蕴中思想的作用,都是思想妄想变的花样,这是融通妄想。把妄想的功能变化,好像能够通达,知道万缘,因此形容它为“融通妄想”。
    识阴境界不叫魔境,而叫作外道,包括了声闻、缘觉。得了四果罗汉的人还叫作外道,为什么?因为见地不究竟,所以叫“颠倒妄想”。
    6)这五阴都叫作妄想,因此我们知道,学禅宗的人,一上座就是去除妄想,以为是去了第六意识,其实,那只是第六意识分别心的一点点浮面上的油而已。真正的妄想由地底到浮面都是。所以,要除妄想一定要把五阴妄想都去掉,才谈得到空。
    噢!我打坐一直空空的,好舒服,那是第六意识的想象境界。人的思想范围,往往只跟着生命力所发挥到的范围走,在迷糊的境界里,是非善恶都是颠倒的,我们认识的范围又是多么狭窄。可是在这个意识思想里,却自觉非常崇高,非常伟大,都是自己欺骗了自己,不是真正的空。
    7)“禅定”,教理称正思惟,后来禅宗称参究,“禅定”不是叫你跟着身体转。气脉在动,你不要理那个受阴的动,要在正思惟上去找才对。

    5、修证

    1)修证就是做工夫,不分宗派,不分方法,不管念佛、参禅、炼气,不管做什么工夫,都是修证法门。修证法门只有一个主要原则,就是修“止观”而已。
    在因位上叫止观,在果位上叫定慧。止就是定,观就是慧。换言之,止就是工夫,观就是见地,所以非修止观不可。
    2)我们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开始学静坐,千万不要分别宗派。各宗各派只是方法不同而已,或者是方法所偏重不同而已。自己可选择一个方法修,当然最好有善知识的指导,可以看出来哪个方法比较适合你,凭他的指导,去选用一个方法。成就了的人,对任何方法都可自然通达。
    3)不要把盘腿打坐当作修定,修定姿势是无限制的,坐、站、睡、行、食,皆可定,无处无时而不定。不过我们初步不能做到止,因此必须要打坐。打坐一共有几十种姿势,不过对生理、心理最有利的,就是盘起腿来打坐
    我们盘起腿来打坐,气机真正通了,那岂止身心发乐而已.
    人的根在头部,虚空就是土壤,手足是枝桠,枝桠一萎缩,这个“无根树”就完了,所以有很多理由要盘腿。
    4)那么我们打起坐来怎么办?只要“信受奉行”,信你自己,信佛说的话,自性本空。不过不是我们去空它,它本来空。我们把腿一盘,一上座,已经空掉了,不要另外去求个空,这是捷径。

    6、打坐三秒
    1)第一步,腿一盘,既不求空,也不求有,眼睛闭起来。
    2)第二步,思想来了,怎么办? 用正觉看住它。
    《楞严经》上说,我们的思想烦恼是“客尘烦恼”,如过客一样来来去去,你这个主人家,知道客人来来往往,不过当主人的不去殷勤招待,客人来了,不欢迎;客人走了,也不送。它爱来就来,爱走就走,让它自然,思想慢慢地会疲劳,懒得动了.
    3)第三步,感觉来了。怎么办? 看住它,忍。
    第三秒钟的麻烦就是感觉来了,那里发胀,这里发痛,酸痛胀麻痒冷热都会发生。酸痛胀麻冷热,也是生命本能发动的一种,有一点反应就有一点影子,不管好反应或坏反应,你那个正觉看住它。
    忍耐一点,多熬一下,多受一分罪,多消一分业力。
    有没有气脉这回事呢?如果弄得好,七天基础就打好了,是有气脉这回事。不过要无心于气脉,无心于四大,四大皆空了,气脉就成功了。成功以后,祛病延年是寻常事,不算稀奇,返老还童大概也不难吧!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