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1905
    何小青
    参与者

    2024/3/16 读至尽心章句下“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今天读的内容和《如何修证佛法》对上啦!

    “顽夫”、“懦夫”、“薄夫”、“鄙夫”,都是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人;而教育的目的,是使这类人改变过来,也就是学问之道在变化气质的道理。修行是修正心理行为,然后就可更进一步,向成为圣人的路上迈进。所以“廉”、“立志”、敦厚、宽宏,也就是圣人之道,人的修养应该如此。

    一般人讲“修行”,这个行字就是随时随地反观自照,修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行为,行就是功德,大乘菩萨就是走这个路子。

    如佛法所说的“无见顶相”,就是“奋乎百世之上”的精神,太高太高了,看不到顶,人格就要修养到这样高。于是,千秋万代,接受这种文化的洗礼,人格的熏陶,每个人都闻风而起,站起来去学做圣人。

    孟子这里解释得很清楚,仁道就是人道,合而言之就是道。人道以心为中心,孟子本篇“尽心”就是道,就是佛家说的明心见性,这就是道。尽其心,就是道,仁就是这个道。
    所谓道,也就是行,仁道就是仁见诸行为。

    儒家的道理,和佛家的大乘道,以及佛家的戒律,都是一样的,先在行为上注意,就是在智慧上着手。如果向修养的路上走,而没有得到禅定的话,就要改为用心正思维。

    尤其学佛打坐的人,每天盘了几个小时的腿,守心一处,而不作正思惟,等于自己拿茅草塞住心,然后又想开悟,可能吗?这就是“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不是短时间的功夫所能造成的。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