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2016
    何小青
    参与者

    2024/3/19  读至《离娄》的“ 二老归服仁政”

    1、
    因果报应并不是宗教观念,而是一个自然的法则,种瓜一定生出来瓜,种豆一定生出来豆,这是自然的法则,这个就是“天命”。
    这个因是在自己的内心,每个人自己内心思想是行为的开始,所以都是由于自己,并没有一个另外做主的,命运是操在自己的手里,就是这个观念。

    2、
    我们常听到有些学宗教的朋友说,吃了几年素了,做了几年好事了,为什么现在还碰到这样的坏事?这就是“以仁为众”,做了好事拿数目来计算,学宗教的人经常犯这样的错误。所以,仁道是不求回报的,应该做的善事,去做就是了,这就是孔子说的话。

    这个“仁”,是方法的应用,使能达到福惠的目的,利己利人,利天下利国家利人类,这样就是“仁”的方法。

    3、
    獭祭诗书在《礼记》上叫做“记问之学”,你懂得的都是资料而已。《礼记》上讲,当老师的有个规定,“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因为记问之学只是知识,不是学问。可是我们现在拿学位的,要注解,就是学獭祭的本事,一篇文章一定要有个来历出处,没有出处是不行的。——哈哈哈哈,就是我现在写的..

    5、
    我们一般人的心理,随时随地不是走入“自暴”就是走入“自弃”的境界。要能够既不“自暴”、又不“自弃”,非常平稳,也很平凡,那就是最大的成就,就是最高的学问。

    6、
    我们有个精神的房子、精神的床铺,就是“仁”,随时随地心都住在“仁”的境界。
    “义”,人在外面马路上走,路是物质世界的路,我们自己精神世界的修养也有一个“正路”走,就是“义”,是处处合理的意思。他说一个人读书求学问,不是求知识,中国过去读书受教育的目的是完成一个人的修养,随时随地身心性命在这个“仁”与“义”的境界之中。

    7、
    中国文化的教育目的,是教育一个人完成完整的人格。所以大学之道是完成为一个大人,做一个真正的人,这是教育的目的。

    8、
    我们大家做工夫也是一样,乃至学佛、修道、打坐,或者练气功、练拳术。当一件事做到了可欲,舍不得离开,一天不做就不过瘾时,这样的可欲才叫做善。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你根本连起步的境界都谈不上,善性当然没有,还谈什么修道,谈什么做学问啊!因为你没有做到可欲的境界。
    也就是说,整个的身心都投进去,才是可欲的道理,可欲才叫做善。假使学问修养没有达到可欲的境界,没有变成欲望,变成习惯,永远在那里浮沉,就没有达到善。

    9、
    心诚已经很难,更何况《孟子》讲身诚,更难了。你如果要真做到善与诚的境界,照儒家的道理,所谓变化气质是由明乎善而影响到心理的转变,再由心理而转变心力,把整个生理都转变了,才能达到身诚。在座许多学佛的打坐的人,搞得身体可怜兮兮的,因为你的心还不够诚,真诚的话生理为什么不能转变呢?

    佛学讲一切唯心,心能转物嘛,不能转就是你的心不诚,理也没有明,据我所知道的是这样。所以由心理影响到生理转变,由头发到脚趾尖,每一个细胞都是至诚的,至诚也就是学佛的修定工夫,至诚是必定的,那自然就定了。你不能定,因为你的心散乱,虽然道理说得很高,叫你心能够定,打死都做不到,那怎么叫诚呢?

    “思诚者,人之道也”,我们现在是人,人想要回转到天道是要修养才行,所以先要做到“思诚”。孟子这一句话、这个立场,一切宗教家的祷告,乃至佛家的念佛,普通人的打坐,密宗的修观想,都是属于“思诚”,也就是思想集中统一,达到一个专一的境界。达到这个境界是人道的基本修养,也就是一般人所讲修定,不散乱不昏沉所达到的境界。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