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2296
    何小青
    参与者

    四书之学,已经陆续看完了南师的大学、中庸、论语,现在总算也读完了孟子。在微读里《孟子旁通》这本书其实只讲了孟子与梁惠王一章的内容,全本讲解要看看《孟子七讲》,除了滕文公章因为记录稿遗失只有少部分内容,其实都是齐全的。不过章节之间的排序还是有问题的,并非南师演讲时的顺序。

    是的,这本书依旧是南师的演讲,南师的演讲惯常旁征博引,这一本书更甚,因为南师的主张就是,欲读古书谈修养必须经史合参,只读经不读史会迂腐,只读史不读经,则根本无法读懂历史。

    特别是,对于我们现代的普通人而言,这经书不好读,孟子中大量的君道、臣道的讨论、“内圣外王”的修养方法,即便是南师为此增加了大量的历史背景知识介绍和各种历史故事,读起来仍然会觉得与我们的生活遥不可及。在开篇,南师就对圣人和凡夫下了个定义:”在现实的人生中,只为自己一身的动机而图取功名富贵的谋身者,便是凡夫。而在现实的人生中,如不为自己一身而谋,舍生取义,只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者,便是圣人“。所以,当我这个凡夫遥望圣人的时候,由于落差太远,心里都会有着不耐烦、读不懂的焦躁。

    还好我碰巧同时在阅读《苏东坡新传》,两本书几乎在同时阅读完毕,就当做“史”吧。这本书写的极好,看从小在孔孟儒家思想教育下成长的苏东坡,是用怎样的满腔热忱投入到救世济民的大业中,抱着万死不辞之心直言进谏又履遭贬谪,以及在穷通之际的自持和豁达,再联系南师所讲孟子的内容,对于儒家所标榜的君臣之道,果然就好理解的多了。

    由此再说到孟子的名言、我们耳熟能详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南师给予了完全不同的解释,南师说,“真正后代,是指功在国家,功在社会,功在人类,垂名于万代,这才是有后,也是大孝。相反的来说,一个人活了一辈子,死后默默无闻,与草木同朽,统统是不孝,都是无后。”

    所以历代读书做学问的知识分子所尊崇努力的正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所以,并非迂腐的陈词滥调、并非遥不可及的妄想,而是——“中国文化的教育目的都是是教育一个人完成完整的人格,进而出世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可是这“外王”太难了,那咱们就先往修养的路上走吧,这就到了孔孟的心学。南师认为孟子的养心功夫是孟子学问修养的精华,我记得在其他的书中,南师都不止一次的提到孟子的“养我浩然之气”、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尽心篇读完,感觉和《如何修证佛法》这本书又对应上了——“修行”这个行字就是随时随地反观自照,修正自己生理和心理的行为。

    因为基础教育缺失,我读这本《孟子七讲》,其实也是第一次读《孟子》,除了赫然发现许许多多耳熟能详的句子竟然是出自孟子外,也和读论语等一样,读完一遍之后,依旧无法从满脑子浆糊中冲出一条光明之路来,所以书啊,得多读几遍才行,再读一读“史”,再回来看。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