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啼歸
重建纪实
申請共住
交通攻略
南師與洞山
洞下之風
曹洞宗门
寺院歷史
洞山理念
洞山佛像
建築規劃
洞山景點
睹影悟道
新闻汇总
成果展示
多元文化
佛法珠璣
山裡人家
生活剪影
四季風光
學習心得
文件下載
普利行願
義工招募
洞山普利禅寺-曹洞宗祖庭 › 论坛 ›
接着昨天接着说: 我发现现实中很多复杂问题,就像是有很多锁嵌套、缠绕在一起了,只用一把锁是解不开的,要有很多钥匙,还得讲究开锁的顺序和技巧。 有些复杂问题对于只有一把钥匙的话就几乎是无解的,如果开锁人自身还被一堆锁给锁着,寸步难行的,就难上加难了。 今天上网查资料,解决一个技术问题,我间接的体会到了什么是”浩瀚烟波,无边无际“,就像大海捞针一样,解决完一点问题,又出现一堆未知的问题,而且往往是好不容易在一个方向上解决了几点问题,最后又被一个新的产生的问题给覆盖掉了——之前解决的这几点问题暂时没有意义了。 我还发现,万事万物都有其用,也都有其弊端,因此在不系统的了解一个人的实际情况的情况下, 观念性的评价和批评其实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我最近变得不再像以前一样,逢人就像点评几句,逢观点就像争辩补充,因为我觉得这样意义不是很大,效果也极其甚微,还不如好好的专注于自己的事情,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解决主要矛盾,而不是看客似的想当然的输出观点和情绪。 当我试着把心和理分开观察和处理以后,一下子解决了很多问题。看见别人因情感、心结、情绪而输出一些教条主义观点的时候,我的心不应以后,就觉得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难题,也不必顺着他们的思维纠缠过深,事实上,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有很多好处的事情,从实际上来说非常的正确的事情的时候,从想当然的观念上总是能找到瑕疵和不足,那么对待这些镜子,我觉得比较好的处理方式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然后老老实实用功去解决主要矛盾,而不是不停的解释和辩解——就像我不愿为了应试备考,我家人很不理解,他们的观点是先有平台,然后去了平台后再继续学习深造,在此之前是做不到实事求是的。我和他们说家国情怀、国际形势、习性和立场的关系等,他们就很难理解,我说我在家修身养性很有用,他们说养生是富人才有资格做的事情,我现在需要先解决生存问题。等等诸如此类。 当然,从观念的来说,这么说也无可厚非,毕竟除了我自己知道两三年前我陷入了何种困境之中以外,其他人在这方面的经验上来说都没有我多,我当时确实发现步步都是问题,都是会顾此失彼、层出不穷的出现问题,比如按说我那时候应该先努力考研,或努力赚钱,但实际上以我那个时候的心智和习性,考上研了或赚到钱了,也不会考虑把收获都布施出去,也不知道往哪布施,最后还会很俗,还是不能实现自我的理想,只不过是短暂的狂欢过后,然后换个地方继续烦恼。 有时候有些人劝我们要收收心,打打游戏,喝喝酒,骂骂人,多赚钱,好好工作或劝我们要好好玩,好好读书,少吃饭,少说话,不图赚钱,不问世事,都各自有一定道理,是出于怕物极必反的善意提醒和关心。那么在份关心背后呢,有价值的其实是这份发心,如果只是在理上对号入座的分别和争辩,那就反而成自相矛盾的内耗了。 而关于具体的当下这段时间,个人应该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去”调适身心“,就不是传道的人所能完全决定的了,要靠自己的智慧和修证的经验去“正思择”,然后传道的人说的这个道,才能真的落实为实际的裨益。我想这可能就是南师在《习禅录影》中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他举的那个例子蛮好,我就没必要再举例子和复制粘贴了。 道理我们都知道,要想说有用的道理,需要对于一个人进行细致周密的长期的调查研究,另外还要经常在身边耳濡目染的教育引导,且还要自己··· 所以说,实际上,条件的制约决定了有些情况是不可避免的不可能就面面俱到的,就像孔子两千多年前说的话,后人给他的出的书,不可能在那时就考虑到两千多年后哪些人应该听其中的哪些话,哪些人则不行。 如果从观念的判断来看,因为孔子调查研究的不够细致,所以他的书都是没用的道理,不值得看,不值得流传至今,那也是无道理的。 因此我猜测传道的人可能一般都不和一个人说话,而是和一类人说话,不然如何做到即表情达意又不落入我见呢?看见好学生就喜欢,那自然看见差学生就讨厌了,何谈一碗水端平呢。 因此,同理,中道中用。 反思过去我看人说话总喜欢对号入座,总喜欢有对象,有所求,总拿小我之心去看是不是说我呢(实际上我觉得应该是贪图名利、虚荣心等的本能表现),不是看心,不是慧观,而是玩理去了。 要好好的反省一下。 不过,不管怎么说,年龄也不小了,回家自学了两年多了,也没怎么补贴家用,给家里造成了不少的麻烦,明年还是要出门做点事情的。 感谢您的关心,I’m fine,thanks and you?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