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4146
    微信用户
    参与者

    昨晚看了李敖2005年在清华大学演讲的视频。
    看完后,对于陈先生、胡先生有了些许认识上的转变。
    对于陈先生而言,以前由于我的认识比较狭隘,每每自己费了不少力气钻研出来的认识和结论,就希望能分享给他人,让他人受益。但看了李敖的这个演讲视频以后,我就管中窥豹了一下,知道了我说的这些话其实都是废话,因为我知道的,学识渊博的人早就知道了。问题是出在我不知道他们不知道。
    I donot know what they know,I donot know the truth···
    所以借李敖先生这面镜子,让我对待很多以前我不理解的人在心态上,趋于平和许多。
    对于胡先生,我记得我对他的理解是基于自媒体公众号文章而认识的,那个时候我看整本的书都几乎看不进去,自以为当时能读点公众号散文,就算是“充电”了。
    当然,众所周知,自媒体文章,为了博流量,就喜欢情绪夹杂观点,滑滑梯行文结构(欲望倒勾以促进完读率)。
    然后我就连同那些碎片化的观点一起,对胡先生戴起了有色眼镜。
    也正因为这个经历,我后来发现,思想认识的出处很关键,从哪里引用的很关键,是不是正版很关键,从什么人那里引用的很关键,当时的语境、环境如何很关键,当时的心态、心理、状态如何很关键。
    如上认识在修证过程中,深化了我对于“根器”、“福德资粮”的认识。
    从同圣人共事过程中吸收的正确观点,和同道德复读机那里吸收的正确观点,只是长相近似,实际上能量上截然不同。
    当然,关于胡适,我的认识的问题出在,我不应该以偏概全的去理解和认识他,以及做情绪传话筒、戴着有色眼镜的去认识他。他是什么样的人,我不知道,我只能基于具体的了解去说具体的结论或描述,比如胡适曾参加过新文化运动,然后这个消息的出处是哪里。至于胡适是不是汉奸、卖国贼,争辩是与不是不是我的认识出问题的点。
    因为我没有争辩和辩论的基础,我不知道,他的书我没看过,其他人对于他的评价、描述和介绍的书我没看过,相关史料我没研究过,所以问题不出在胡适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问题出在,如果我脱离认识的基础去思辨或辩论,最后必然是只会基于我对他认识的出处——情绪夹杂观点的自媒体文章,去发泄情绪、多愁善感。(种子现行)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要向一切优秀的人学习。
    此外我觉得我原先整理的各种戒律很好,很科学,真能全部做到,确实能够如理作意。但是之前整理的戒律被我删掉了,因为一方面我觉得出处不合适,不如忘掉,一方面我发现我整理出来的戒律都是典籍里面有的,我需要做的是重新学习即可,紧依典籍,而不是自我陶醉于觉得自己也能类似圣人一样思考。
    当然,紧接着我又发现了一系列问题,那就是典籍里面的要求想要做到,需要的不仅仅是看过几本书就足矣。对于“根器”、“福德资粮”方面确实有很高的要求,得常年累月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因此,现阶段我只能选择寡言慎行,适当交流,改一改过去的很多不好的习气,以及冷静下来思择一下,到底什么事情,才是真正值得去做的。
    如上是我对于“酸”和“情绪夹杂观点”的后续研究,特此报告。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