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6393
    微信用户
    参与者

    D 163
    今读
    🌲第九章——第十一章

    🍃富贵难保的反面文章——三十辐共一毂

    《老子》的原文在“营魄抱一”之上,首先加了一个“载”字,用字非常巧妙。人身如一部车乘,当然也如一具机器,其中装载了“营”和“魄”两样重要东西。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长年累月,随时随地,都在使用这两样东西,而且它们是各自为政,但又随时合作。

    思想的纷繁,情感的嚣动,常使自己魂灵营营困扰,常在放射消散之中,散乱不堪。体能的劳动,生活的奔忙,常使精魄涣散,不可收拾。如此这般,动用不休,不能持盈保泰,终至死亡而后已。

    神是能思虑的主体,气是活力的泉源。但最难的,便是这两种东西始终不听你的指挥,因此也永远不能合抱而为一体。

    佛家白隋唐以来,由智者大师所创立天台宗的修持入门方法,便很注重用修气调息作为止观的入手法门,如《小止观》六妙门的数息、随息等基本方法。

    后来演变为天台宗山外的三十六步修炼气功程序,再传到了日本,便成为合气道、武士道等的功夫。

    又如西藏密宗的一部分修法,专门注重修气的成就,然后进到修脉、修光明而到达三昧真火的境界。

    总而言之,在人文的学术中,利用气息而修炼精神的,无非要做到“心息相依”“心气合一”的程度,不谋而合于老子的“专气致柔,如婴儿乎”的原则。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尽心篇》孟子对养气修心的进度,做确切恰当的报道)

    到此才能心如明镜,照见万象。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

    慎到曰:不聪不明,不能为王。不瞽不聋,不能为公。

    鬼谷子曰:专用聪明,则功不成。专用晦昧,则事必悖 。一明一晦,众之所载。

    《吕氏春秋》引周公旦曰:君子屈于不己知而伸于知己。

    傅子曰:智慧多,则引血气如灯火之脂膏,炷大而明,明则膏消。炷小而暗,暗则膏息。息则能长久也。

    但能够透彻明白这些道理,用在济世之功的方面,千古以来,莫过于管仲。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