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9742
    何小青
    参与者

    回归了。今日阅读二讲,总结如下,权当周报了吧。

    ◆ 第一讲总结

    这一讲,南师首先直指要害:大家学佛的问题是“倒果为因”——把听到看到的佛理、把前人修持的经验和累积的见地当作自己的。

    释迦摩尼佛悟到了什么?“缘起性空”。学佛,应该是要学着和释迦摩尼佛一样,自己去修证到这个理。

    南师说接下来要讲的重点是三个,就是见地、修证与行愿。

    1、见地就是理。南师说,做工夫,如果理不明,见不正,工夫就不会上路。所以也要看经纶。真正要修证的话,《楞伽经》、《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等,都非常重要。

    2、行愿同修证是事。

    3、脑子知道这个道理,事情配合起来就做不到,这正是修证工夫的问题。智慧没有开发是因为福德不够。大智慧福德如何来?是“行”来的。所以见、修、行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4、修证不离禅定。
    1)盘腿不是定,只是习定的最基本方法。
    2)大家修定观念的最大错误是以为所谓“定”就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义是相违背的。
    3)神通与神经是双胞胎。
    4)四禅八定,是佛教修证方法的中心基础,不过佛法不在定上,定是共法。但是佛法也不离开定。

    5、任何一步修证工夫的路线,都离不开四加行。都是由四加行的成功,和禅定的成功以后,才能谈到修出世法。这也就是修证的程序与次第。四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
    1)暖。光明生起以后,拙火生起。
    2)顶。与虚空一体,如庄子说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3)忍。截断世间的观念与烦恼。
    4)世第一法。庄子说的得道的“真人”。虽然工夫到达了这个境界,还是世第一法而已,仍未超出世间。

    ◆ 第二讲总结

    说起来很惭愧,南师那四册厚厚的《楞严经讲习录》,我收到已经快一年了,然而我就只读完了七处征心,结果在这本书又遇到了。对于南师所说的“在心地上体会”更是汗颜。

    本讲开篇解释了这几天我对一位师兄每日用功时间的好奇,原来“稍稍有一点静定工夫的人,不要说禅定,一心可以十用,甚至百用。也就是六祖所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并不困难,六根的确可以并用。”。普通人如我,还是老老实实一心一用,不要好奇别人啦。

    本讲全部都是谈楞严经所列举的修证工夫。南师说,这是《楞严经》的一个重点,一个秘密:

    一、七处征心。佛告诉我们有两种根本——无始生死根本和无始菩提涅槃。
    1)凡夫所执着的那个心,是妄想攀缘心。
    2)真正的“心”、本“心”叫菩提。
    3)本“心”能生诸缘(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一切都是它变的,包括那个妄想攀缘心。你不要去抓住这种现象,不要跟着这个万缘去跑,要回转来认识那个本体。
    4)“缘所遗者”。那个不依靠“缘”而生的东西,就是本“心”,就是菩提,就是我们要证得的那个东西。(何其自性,本自具足)。禅的境界是,当你万缘放下,把身心都丢开了以后的那个东西。

    二、八还辨见。讲见地。这个还不掉的见性就是这个本“心”。
    1)本“心”并不在这个色身上。生理反应跟着心理的妄想,起交互作用,然后在里头“想相为身”。
    2)本“心”太大了,这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物。以你自己为本心,向外面扩展,扩大到整个虚空,都是你心里头的东西,但不是本“心”,而是心的“用”。
    3)本“心”在哪儿?被你的色身及其他业力——色杂妄想盖住了,需要做工夫证到才行。

    三、五十阴魔—五阴解脱。南师说楞严经到后面才讲到修证工夫的路子,修证的秘密,就在这里,很多人给忽略掉了。
    1)五阴(色受想行识)怎么空?靠做功夫空。
    2)色阴区宇是什么样的境况?楞严经写的清清楚楚,看起来相当厉害对不对?然而这并不是真功夫,而是一个坚固的大妄想,你还以为自己没有妄想。
    3)在这个色阴区宇里,还有十种境界,都是魔境。
    4)理不明的话,就要靠佛的经验。在《楞严经》的五十种阴魔里,差不多把所有工夫的境界,所有的秘密都露给你了。事实上,这五十种阴魔境界,你用得好,就不是魔境了。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