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话题内容不能为空。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9918
    何小青
    参与者

    ◆ 第三讲总结

    本讲继续谈上一讲没讲完的、《楞严经》中所说的「五十阴魔—五阴解脱」。

    五阴境界,色受想行识,每种都有十种魔境。如果般若不够,佛法也成魔境,即执着成“我”。何为魔?魔由“磨”字变来,根本就没有一个魔,魔由心造。你自己“磨”自己而已。

    上一讲主要谈的是色阴区宇、和部分受阴区宇。这一讲是后面的部分。但为了笔记方便,我写到了一起。南师有说到,这就是修行的次第:

    一、色阴区宇

    “销落诸念,动静不移,忆忘如一”的境界。“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但南师说,这是心理上快要转变时的一种心理变化,没啥稀奇。并不是真工夫,稍过一会儿又掉了。

    气脉通了,充其量不过到达了色阴尽而已,并不是成道。能够达到色阴尽,身体真的空掉了,所谓气脉不气脉,已不在话下,那还是最初步的事。

    色阴区宇,属于坚固妄想,南师打的比方就是,形成精神病的那种牢不可破的病态心理,就是坚固妄想的一种,必须要色阴尽了以后,才能破这个范畴。

    二、受阴区宇

    色阴尽了之后,就到了受阴区宇。

    此时到了感受的范围,再进一步好像身体被什么东西压住了,捆绑了一般,翻也翻不过来。到了用力一挣,翻过来了。“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此时是虚明妄想。

    三、想阴区宇

    南师说,尽,并不是像死人一般,而是感觉快乐的、舒服的、与宇宙虚空是合一的,形容不出,我也不想形容,因为你们没到这个境界,无法懂。

    受阴尽了之后,就到了想阴区宇。

    心已能离开形体,但自己做不了主———所以说,还离不了意识境界,属于想阴的范围内,妄念还是在动。工夫到此,不过是浮面的妄想融化了——“浮想销除”,还是离不开妄想的作用。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此时是融通妄想。

    四、行阴区宇

    想阴尽了之后,就到了行阴区宇。

    想阴尽,就知道如何生来,如何死去。六道轮回,也就是我们的分段生死。罗汉可以了分段生死,到达菩萨境界时才能了变易生死。

    想阴尽,就有了宿命通。

    想阴尽,“梦想销灭,寤寐恒一”——睡着与醒着一样。

    这时,过去的习惯都改变过来,就看到了那个生命的本源、菩提,《楞严经》这里称之为“精真”。但是,到了这里并不就是佛,那只是认得了走入佛的路线。实际上想阴尽了,还是妄想。

    南师说,五阴的中心是“想”,“想”与“思”在唯识学中是属于五遍行,最重要的。

    “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幽隐妄想。

    五、识阴区宇

    行阴尽了之后,就到了识阴区宇。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南师说,这就是唯识的境界,实际上,五阴也就是唯识所变,都是唯识所生。《楞严经》解释这五阴的作用,与唯识法相所解释的方向不同。大家要配合起来参究,才能融会贯通。——其实到这里我是都看不懂了。

    到了行阴尽时,身心六根清净,不会向外面跑,而进入了无所入的境界,不去投生,可以留在自性本位之中,可以解脱生命了。

    五十种阴魔,最后的识阴叫作外道。罗汉、声闻、缘觉都是外道之见。佛说这是“罔象虚无,颠倒妄想”来的。

正在查看 1 帖子:1-1 (共 1 个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