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福裕少林系傳承

在為時不滿百年的元代,中國佛教禪宗在南方的傳承多為臨濟宗等的法脈,而曹洞宗則多在北方弘揚,其中又以報恩行秀禪師(系雪巖如滿師法嗣,為曹洞宗第十五世)的法嗣雪庭福裕、華嚴至溫、林泉從倫諸禪師以及俗家弟子耶律楚材、李之能居士等為代表,尤以福裕在嵩山少林寺傳承的一系為突出。
(一)嵩山少林寺系
福裕禪師(1203-1275),字好問,號雪庭,太原文水(今山西省文水縣)張氏子。自幼陪穎,五歲解悟《論語》,日了千言。九歲入學,讀書一目十行,於鄉鄰之中有「聖小兒」之佳譽,少時遭亂喪家,得道逢和尚勸導,於宋嘉定十七年(1225)至仙巖投古佛和尚薙發脫俗,次年受具足戒。在古佛和尚處從學七年後,轉投燕京(今北京)行秀禪師,隨侍十年,嚴受鉗錘,精修猛進,久得印可,列為曹洞宗第十六世。此後,應請主法於燕京奉福寺,時值金元交戰,嵩山(今屬河南省登封市境)少林寺因戰火波及,毀損嚴重,福裕禪師奉朝廷之命入主少林祖道庭,目睹殿堂荒蕪破敗之狀,發心重振。數年後,少林寺面貌一新。福裕以其學識精邃,修持嚴謹,名聞遠近。門徒甚眾,也引起官方重視。忽必烈未登基時就曾潛至少林寺,命福裕為其舉辦資戒法會。宋淳祐八年(1248)奉詔入主和林興國寺,月余後,即應召入內廷,奏對稱旨,辯答無礙,深得厚賞。不久,獲授都僧省之職,「總領釋教」。宋景定元年(1260)奉即位不久的元世祖忽必烈之召,赴內廷和道士李誌常等辯論,得勝後焚道門偽經四十五部,被賜為「光宗正法大禪師」。此後,復受請執掌燕京萬壽寺法席,達十四年。還主持在和林、燕薊、長安、太原、洛陽五處建少林寺下院,元至元十二年(1275)於嵩陽圓寂。元皇慶元年(1312),仁宗追封為「晉國公」,贈「大司空,開府儀同三司。」
福裕一生致力弘揚曹洞法門,「通群書,善翰墨,吟詠、題唱、普說幾十萬言。」於禪法亦有獨到之處。有僧問如何是向上尊貴一路,福裕答道:「漁歌驚起少汀鷺,飛出蘆花不見縱。」以其建樹卓著,後人稱為「款龍庭而振舉宗風,敞五林而宏闡家教,因緣會合,傾動一時,」尤其在主法少林寺期間,福裕不僅使祖庭恢復舊觀,而且遠承曹洞祖師本寂所倡嫡傳方式,確定宗門師承關系,新立「七十字輩」,即
福慧智子覺 了本圓可悟 周洪普廣宗 道慶同玄清 凈一真如海 湛寂淳貞素 德行永延恒 妙本常堅固 心朗照幽深  性明鑒崇祚 衰正善喜禪 謹愨原濟度 雪庭為導師 引汝歸鉉路
從少林寺僧人的法輩排列都以此為序。「現在少林寺的弟子們,稱其祖號時,時常冠以‘雪庭座下第幾人傳人’。」福裕一直被尊為少林寺的中興之主,其法嗣甚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少室文泰、中林智泰、足庵凈肅以及五峰慧慶、藏雲慧山等。
至溫禪師(1217-1267),字其玉,號全一,邢州(屬河北省邢臺市)郝氏子。六歲薙發,十五歲投行秀門下為侍者,道業日深,「凡秀偈頌法語,一聞輒了,遂得法焉。」後受請入燕京華嚴寺。數年後得往昔在家摯友劉秉忠推薦,獲元世祖忽必烈召見,留住內庭三年,多有贊益,賜「佛國普安大禪師」號,不久又「總攝關西四五路、河南、南京等路,太原府路、邢洛磁懷孟等州僧尼之事。」
從倫禪師(1223-1281),字林泉,承行秀禪師傳法後,相繼執常燕京成壽寺和報恩寺法席。元至元九年(1272),應元世祖之詔入內,從容答辨,大闡禪理。元至元十八年(1281),作為當時佛道門爭中佛教代表人物,在燕京憫忠寺主持焚燒除《道德經》以外的道教書籍,長座後即以火炬打一圓相,再行說法點火。有上堂法語:「禪禪禪,非正非偏。無意路,有玄淵,超今返古,絕後光先,但能忘影跡,何必守蹄筌。直指人心見性,須憑祖意通玄。九年面壁真消息,端的其中有秘傳。」從倫教育後學,風格獨迥。「妙用縱橫,智體不動,子雖依倚,父全不知。撒乾蓋而本自無心,踞坤與而端然有力,此亦寂而不動,感而遂通之朕兆也。於此半遮半露,似晦似明。綠竹猗猗有裴君子,孰能於是了別心佛之根莖枝葉者耶!雖有倚蒲危坐,虛室生白心孤圓,秋天獨迥,猶須轉身不居一爭,直得雁回北塞,聲噎南樓。木女初聞,石人遙聽,只知日午是三更,那信天明方半夜,何也?月滿猶虧,半烏沈始是圓。」在致力弘揚曹洞法門的同時,他以數十年精力,先後詮釋義青和子淳二位禪師各自的《頌古百則》,撰成《林泉老人評唱投子青和尚頌古空谷集》(簡稱《空谷集》)和《林泉老人評唱丹霞淳禪師頌古虛堂集》(簡稱《虛堂集》)。在此之前雖然其師行秀著有《從容庵錄》,但此二集的面世,對於其後曹洞宗僧人詮釋公案和頌古有著重要的影響。
金末元初,投行秀門下的在家皈依弟子不少,其中得其真傳列為法嗣者有耶律楚材、李之能等。
耶律楚材(1189-1243),亦名劉楚材,字晉卿,法名從源,號湛然居士,系遼宗室後裔。宿負奇誌,以天下為已任,曾仕金為小吏,久而厭之,轉而學佛。初從聖安和尚習禪,後改投行秀甚契合,曾在杜絕人跡處苦修三年,獲師印可,元世祖聞其名,聘之,太宗時拜中書令,軍國大計,悉取決焉,多有建樹。中晚年以後尤以推崇公案評唱而著稱。
李之能(生卒年代不詳),字純甫,號屏山居士。宏州(今河北省原縣)人,承安進士。少年習儒,學業卓著,且好萊塢排釋老。後在邢臺偶遇行秀,轉而虔心向佛。繼則深入佛典,並至少林寺參學,撰成《〈金剛經〉註》、《〈楞嚴經〉註》、《少室面壁記》等,弘傳達摩西來之旨。後半生致力於弘揚曹洞法門,「開發後學,大有功於宗乘」。
在福裕禪師法嗣中,繼其後執掌法席於豫、京一帶的有少室文泰、中林智泰、足庵凈肅、永平義雲等數十人。
文泰禪師(1229-1289),字靈隱,陽城(今山西省太原市汾州境)魏氏子,少時即以聰慧出眾,禮本鄉智禪師出家受具,恒心修持。後從學於三藏德律師,依雪峰恒和尚參請多年,蒙授記。復至太原深和尚座下參學,再蒙印證。再至燕京萬壽寺,參學於福裕,侍隨十年,飽承鉗錘,道業深邃。至元十九年(1282),入主少林法席達八年。初入,有上堂法語曰「劫來事,只在於今。河沙妙德,總有心源。誠教伊覿面相呈,便不解當風拈出,且道過什麽處。」卓柱杖曰:「只為分明極,翻令所得此。」住持少林期間,整肅風規,再振祖庭雄風。至元二十七年(1290)圓寂。門下法嗣有還源福遇、秋江潔禪師等。
智泰禪師(生卒年失考),字中林,汾陽漁城(今屬山西省汾陽縣)溫氏子。少修儒業,後投本邑華嚴寺薙發,數載專事經律,卻厭於經教名相,感到大丈夫當體究大事,焉能區區於此耶,改修禪悟。至大都(今北京)參學於萬壽福裕禪師,依住數載,盡得精髓。後奉詔入主太原報恩寺,弘揚曹洞宗風,別有見地,有僧問:「如何是萬裏無草處?」答曰:「不是阇黎踐履之境。」又問:「如何出門便是草?」智泰應道:「總出力即乖。」僧又問:「如何是不出門,亦是草漫漫地。」答:「住著即錯。」僧再問:「如何得不涉動靜去?」智泰說:「偏界絕紅塵,通身無影像。」
凈肅禪師(生卒年不詳),字足庵,保定永平(今河北省完縣)張氏子。少年出家後即習禪修,參悟究心二十余載,參請善知識十余輩,仍未明了。後至燕京萬壽寺,投福裕禪師,淘汰有年,得付衣偈。繼佐弼積年,德譽遠溢。於福裕禪師圓寂後,繼主法席。後遷錫少林寺,主席九載,多所建樹,任「河南府僧尼都提領」之職。再移居泰安靈巖寺,八年後移錫燕京萬善寺,他提攜後學,慣使棒喝。有僧問:「胡來胡現,漢來漢現,胡漢不來時如何?」凈肅答:「桃花歲歲皆相似,人貌年年大不同。」僧問:「此意如何?」答:「不因你來問,山中太寂寥,且喫一頓了去!」舉棒便打。晚年退居香山壽聖寺,寂於此。法嗣有古巖普就,月巖永達等。
福裕法嗣中,五峰慧慶,藏雲慧山等人雖未執掌法席,但對少林祖庭的振興及曹洞法門的弘揚,功不可沒。
慧慶(?-1288),自號「五峰」,河南許昌蔣氏子,全家皈依福裕禪師,慧慶禮福裕為師,剃度出家,後到嵩山少林寺。泰定二年(1225),在振興寺門、抵禦外寇的關鍵時刻,慧慶為副寺,率僧護寺,多的建樹。七年後,改任監寺,繼為提點。慧慶倡印《福裕禪師法語開示》,並赴京請朝廷為恩師贈謚,又禮請名家程巨夫和趙孟兆為福裕撰書碑文,慧慶虔心護持少林祖庭數十年,奮力光昭前人之業,得授「大名僧錄,正宗宏法大師」之號。
慧山(1243-1308),號藏雲,七歲至少林寺即投福裕師,後隨侍至京師,再返少林。於少林寺任職事五十余年,先後任監寺、都提點,統領武僧。曾主持興建轉輪於少林,在熊耳山空相寺、南陽維摩禪寺的振興中也多有貢獻。
元代曹洞宗少林一系,繼福裕、文泰、凈肅等禪師之後,到元貞元年(1295)由曹洞宗十八世傳人還源福遇禪師執掌少林寺法席。
福遇(1245-1311),字還源,霍州靈石(今屬山西省)王氏子,少年時投本邑兜率寺薙發出家受具後,偏參四方,歷遊講肆,雄辯如流,對答無礙,後往少林祖庭禮文泰禪師,飽承法益,遂得印可,納為法嗣。至元二十三年(1286),於永興寺(在今湖北省黃崗縣)大開法筵。有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的大意?」福遇答:「風送泉聲來枕畔,月移花影到窗前。」僧曰:此猶是聲色門頭事。」福遇嘆曰:「賣私鹽漢。」三年後,住洛陽寶應寺掌法席,元貞元年(1295)入主少林寺法席,十六年中聲名遠揚,至大四年(1311)退居洛陽白馬寺。皇慶二年(1313)圓寂,有《語錄》行世。門下法嗣甚眾,影響較大者當推淳拙文才、空相、龍潭深、龍潭端等。其中淳拙文才曾在少林寺院執掌法席數載。
文才(1273-1352),字淳拙,山西臨汾姚氏子。其父靜妙居士,虔心向佛。文才少年時至絳州福嚴和尚座下剃度,受具後讀《證道歌》「幻化空身即法身」之句,欣然契悟,後謁福遇和尚於少林,獲印可而傳衣偈,為首座。不久,住龍門寺閉關三載,深入經藏。繼則隱居於終南山,泰定元年(1324),受請入主少林寺,嚴奉戒律,率眾虔心事佛,聲譽藹然。五年後,辭法席,退隱香嚴寺,詮釋《楞嚴法界則》及《般若心經》、《溈山警策》等,復校正《四家語錄》,鋟梓以傳。至正五年(1345),應請再次執掌少林寺法席,直至至正十二年(1352)圓寂。兩度主法少林祖剎,貢獻卓著。尤其是後一次為時八載,主持新建鐘樓,修葺儲粟之莊,重立《大元重建河南嵩山少林寺蕭梁達摩大師碑》,後人稱之「以繁達之資,卓絕之行,遺外勢利而任道自居,大振祖庭之席,使普遇之燈,燼而再焰,亦可謂克紹直接之傳矣。」法嗣有松庭子巖和日僧邵元等影響較大。
就在文才禪師兩度執掌少林寺法席的前後,凈肅禪師的高足菊庵法照與普就禪師的法嗣息庵義讓相繼執掌少林寺法席。
法照(1256-1323),字菊庵,保定雄州(今屬河北省),趙氏子,少時聰穎出眾,十三歲至本邑雲居寺,投義滿和尚座下,披剃出家。十六歲受具足戒,後潛心精研《金剛經》、《圓覺經》,力究《玄贊》、《華嚴》秘奧,歷數年未悟玄旨,於是決誌參學,聞凈肅和尚在燕京萬壽寺高唱曹洞宗門,時稱法窟,慕其風而奔之。「樞衣室中,寅夕參扣。一語契機,心地開通,足庵許可,乃付法衣。」至元二十九年(1292)春,住持林州黃華山(今屬河南林縣)覺仁禪寺,廣置寺產,豐裕常住。延祐五年(1318),遷錫雲居,鼎新寺宇,多有建樹。至治二年(1222)入主少林寺,次年秋圓寂。雖主法少林僅年余,但「播揚大教,能為佛法作主。革新鼎力,亦能為修造竭力,可謂本色住持之榜樣也。」法嗣有子珍、子勝等。
息庵(1273-1340),字義讓,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李氏子,二十歲至本邑華嚴寺,禮相和尚為師,受具後投於講肆,聽習《華嚴》數年,後遊訪燕趙,往封龍山普就禪師門下,修禪習定。後隨侍前往泰山靈嚴寺。皇慶二年(1313),再隨普就禪師改錫少林寺。巾侍數載,機緣相契,乃得印可,列為曹洞宗第十九世傳人。後相繼主持香嚴,香山、法王諸寺。至治二年(1322),開堂於洛陽天慶寺。繼遷錫於熊耳空相寺,泰山靈嚴寺。至元二年(1336)秋,應請入主少林寺。五年中,鼎新殿宇,豐裕常住,寺風大振,門徒雲集。至元六年(1340)圓寂,葬少林塔林。法嗣有松溪子定、舜都宗等十二人。
如前所述,元代曹洞宗的傳承在北方以少林寺一系為代表,但與之同時的行秀、福裕諸代禪師的法嗣也於長城內外、中原大地高唱曹洞法門,建樹突出者不乏其人,其中還有日僧數人,限於資料,僅述其中較突出者。
日僧徹通義介(1225-1280),簡作「義介」,於宋開慶元年(1259)來華,先後參謁徑山、天童等名剎,後得法於行秀禪師,列為曹洞宗第十六世,景定三年(1262)歸國,主法永平寺,是為日本曹洞宗第二世。
福裕禪師門下覺印禪師先後於和林北寺、京兆華嚴寺,仲慶禪師於四川成都昭覺寺,守護禪師於臺州安平寺、久善禪師於弁州太子寺、法興禪師於鞏昌廣嚴寺、妙乘禪師於順德寶雲寺,廣弘曹洞法門,嗣徒課眾,為世人所矚目。
福裕禪師門下的義雲禪師(1253-1333),本為河南洛陽俞氏子,隨父入日藉後,投義尹門下為僧、後,復奉師命入華求法,嗣法於福裕禪師,列為曹洞宗第十七世。回日本後住持吉祥山永平寺。
文泰禪師的法嗣潔禪師弘法於濟南靈巖秋江寺。潔禪師的法嗣雪軒道成(1352-1432),河北保定趙氏子。十五歲出家,次年受具後即與兩同參苦修於青州(今屬山東省)土窟中。後至山東靈巖投秋江潔禪師,為入室弟子,參悟年余,方得印可。獲「他日能弘吾道者必汝也」之嘉許,明洪武十五年(1382),應選統領釋教。洪武三十年(1397),奉勅入主金陵(今江蘇南京)天界寺,建文四年(1402),奉詔出使日本,永樂二年(1404)歸國。二年後卻「以僚佐譖,鑿囹圄百余日,」後得雪冤。永樂六年(1408)奉旨於鐘山主持「普度大齊」,登壇開示,聽者達數萬人。宣德七年(1432)圓寂。一生說法無數,參悟灼見甚多。上堂有雲:「密密宣揚,萬象光中獨露。利名場上,薦取無位真人。人我山中,顯示本來面目,影含宗鑒,心生種種法生,身是道場,心滅則種種法滅,」有《道成語錄》、《雪軒集》等傳世。
凈肅禪師之法嗣永達禪師得印可後,主法於西京(今河南洛陽)寶應月巖寺。普就禪師承凈肅禪師所傳法脈後,先後於封龍古巖寺、杭州靈隱寺主法多年,圓寂後於大德六年(1302)獲朝廷追謚「妙嚴弘法大禪師」之號。
文才禪師法嗣古源邵元(1305-1385),日本國僧人。泰定四年(1327)受天皇委派華學佛,先後參學於華頂、天目、龍山、五臺等名山。繼投少林寺文才禪師座下,隨侍多年方得印可,列為曹洞宗第二十世。至正七年(1347)回國,住大聖、等持、東福等名剎,精通佛學,長於漢文書法,曾在少林寺撰,書祖師塔名碑數方,至今尚存。
由此看來,元代曹洞宗在北方的傳承堪稱是代代相承,名僧輩出。然而,就現有的資料看,同一時期曹洞宗在南方的傳承,則比較衰微。祖庭洞山(在今江西省宜豐縣)普利禪寺的法脈到宋代末年多已不詳,寺內住持大多系臨濟法嗣。另一祖庭曹山(在今江西省宜黃縣)本寂禪師法系早已失傳。從近年出土的文物來看,曹洞宗二世道膺禪師弘法道場雲居山真如禪寺(今屬江西省永修縣)在元代所傳的法脈也是其他宗派的(其間一度傳承藏傳佛教)。當然,元代曹洞宗在江西也還是有所傳承,也出現若幹名僧,大證禪師就是其中之一。
大證禪師(1297-1361),字無印,鄱陽(今屬江西省波陽縣)史氏子。幼時聰穎,素有善願。十四歲剃發出家,受具後奉師命外出參遊。初至江西廬山圓通寺參學於石琬禪師,因機緣不契,後往浙江天童參雲外岫禪師,隨侍有時,獲印可,列為曹洞宗第十六世,並請為典藏,至治年間(1321-1323),以金書藏經得賜織金屈眴之衣,後丞相脫勸以行政院檄請出世主衢州(今屬浙江省)南禪寺,虔州光孝寺(屬今江西省贛州市),洪都(今江西省南昌)翠巖寺等,皆以疾固辭。元至正十五年(1355)入主奉化(今屬浙江省)雪竇山資聖禪寺。後退居定水圓明庵終老。有《五會錄》等傳世。
元代末年,少林寺雖然屢歷戰亂,毀損嚴重,甚至有不少金佛像被刮皮破背,但寺中曹洞鐘板懸掛不斷。明代之初,即洪武二年(1369)曹洞宗第二十世傳人松庭子巖禪師即奉勅入主少林寺。
子嚴禪師(1309-1382),字松庭。河南緱氏(今屬偃師縣)樊氏子。九歲至少林寺禮霽雲禪師出家,十八歲受具足戒後,參法照、息庵皆有省發。後投文才禪師,得契入。復以《參同契》、《寶鏡三昧》反復徵辨,疑礙盡去,得文才禪師印可,付以衣法,為曹洞宗第二十二世,不久,入主南陽(今屬河南省)萬安寺,繼主鄭州普照寺、大都(今北京)天寧寺、西京(今洛陽)天慶寺等。明洪武二年(1369),奉勅執掌嵩山少林寺法席,晉院之後,大唱曹洞法門,力田給眾,豐裕常住。曾有詩曰:「亂後歸來自耕耘,生涯辛苦與誰論,畫拈塊石驅山鳥,夜坐巢庵逐野豚。腸斷秋風頻擊柝,目窺夜月以消魂。近來始識農夫苦,一飯仍思施主恩。」洪武十三年(1380)冬,就詔為慈孝皇後悼資冥福法會說法,獲賜紫衣。有《松庭集》《子巖和尚語錄》等傳世,法嗣有凝然了改等人。
了改(1333-1420),字凝然,嵩陽(今屬河南省登封市)金店任氏子。少年時至少林寺,禮提點訓和尚為師,二十歲受具後,至香山參月印禪師,未契。後參西京(今洛陽)天慶寺子巖禪師,「洞徹玄微,直踏重關,相依數載,盡其底蘊」,得印可,列為曹洞宗第二十一世。此後,歸住嵩山二祖庵,洪武二十三年(1390),應請入主少林寺。上堂法語雲:「祖師心印,不是有言,不是無言,不是有知,不是無知。豈可向言句下研究,意識中揣度哉。」主寺期間,整肅寺規,再振家風。以其行止端莊,四眾皈敬,周、伊、蜀、秦諸藩王皆登山供養,不敢輕言迎請,後,明成祖賜「大國師」號。永樂十八年(1420)圓寂,有《凝然集》《凝然了改國師廣錄》等傳世,法嗣有俱空契斌等。
契斌(1380-1452),字俱空,平陽垣曲(今屬山西省)王氏子,少時從重興禪院無相和尚薙染,受具後至少林寺投了改禪師,經數載獲印可,列為曹洞宗第二十三世,正統六年(1441),執少林法席,為第二十六代住持。力弘曹洞法門,於五位君臣之說有新見。僧問「如何是君?」答曰:「誰能窺測九重深。」僧又問:「如何是臣?」答曰:「萬裏河山點墨痕。」僧又問:「如何是君向臣?」答曰:「寶殿光含萬化新。」僧再問:「如何是臣奉君?」答曰:「玉階仙杖龍顏近。」僧又問:「如何是君臣道合?」答曰:「端拱無為天下平。」景泰三年(!452)圓寂,葬少林塔林,有《語錄》傳世,法嗣甚眾,以無方可從較突出。
可從(1420-1483),字無方,雒陽(今屬河南省)許氏子。少時禮福先芘峰和尚剃度,受具後參學於龍潭順超化宗和尚,不契。後參少林契斌禪師。以綿密閫奧,重加鍛煉,深契五位君臣奧旨,方得印可,列為曹洞宗二十三世。後潛修於郟鄏定國寺(今河南洛陽境),成化九年(1473),奉勅執掌少林寺法席。有法語雲:「佛祖宗乘,本無言說,但此段家風,非從外得,須七處徵心,八還辨見,方得到家穩當,不涉程途,汝知九峰不肯首座,百丈墮在陶窩,足見得人為難,而得理尤為難。如上多方,切須珍重。」成化十九年(1483)圓寂,塔於少林塔林。有《可從集》、《無方語錄》傳世。法嗣有月舟文載等人。
文載(1454-1523),字月舟,別號虛白。通州(今屬江蘇省)王氏子。十三歲在本邑廣濟寺,禮白庵禪師為師剃度出家,十九歲於杭州靈隱寺受具足戒,後至少林寺參可從禪師,歷三載苦修,始蒙印可,承曹洞法脈為第二十三世傳人。後入主北京白塔寺,達三十余載。於此,嚴守戒律。「袈裟恒不離身」,「蹈不越間,」提倡認真修持,「迷時須假三教,悟後方知一字無。」弘治九年(!496),入主少林寺,為第二十八代住持,主法十六年,期間「奉行禪苑清規,整頓叢林懿範,接納方來,淳淳不倦,積歲弊風,翕然魯變。」祖庭寺風大振,法筵常盛,有《洞山余緒》等傳世,法嗣千余人,影響較大者當推小山宗書,光大曹洞法門,盛絕一時。
宗書(1500-1567),字小山,號大章,順德府南和縣(今河北省南和縣境)李氏子。少時聰慧出眾,十歲入學,即通大義,十五歲至本郡開元寺,投鈿和尚座下薙發出家,二年後往太行山中閉關。二十歲時慕文載禪師道風,前往少林寺投其門下。隨侍八載,盡得洞上宗風,得印可列為曹洞宗第二十四代傳人。此後,相繼駐錫於西京(今洛陽)天慶寺、北京積善庵、宗鏡庵。嘉靖三十一年(1552),少林寺常住派人前來迎請回住,未允。六年後,少林耆宿秉誠復請,又得朝廷同意,方應允前往。晉院後,即大開法筵於少林,座下門徒逾百。上堂堂連環發問,緊扣禪關。「朔風凜凜,湖海冰堅,截然眾流,是什麽境界?到這裏,個個寒毛卓堅,更須轉身一路始得,為什麽?漸不見道,太陽門下,日日本秋,明月堂前,時時九夏。山僧今日,爐頭添炭,髩後增貂,使個個白汗滴滴,通身輕快,還知麽?」求學者禮贊曰:「凍雲開嶺岫,梅蕊噴清香。」四方衲子慕名雲集,後駐錫於均州(今屬湖北省的均縣境)廣通寺、沁陽(今屬山西省)寶光寺等處。嘉靖四十四年(1565),又回到少林寺,再次執掌法席,次年,奉旨入主北京宗鏡庵,隆慶元年(1567),於北京西山三學洞圓寂,有《小山別集》、《宗書語錄》傳世,法嗣入室者達數百人,突出者有蘊空常忠、幻休常潤、隱庵如進等人。
常潤(1514-1585),字大千,號幻休。進賢(今屬江西省)王氏子。少時習儒,嘗研讀姚江良知學。稍長,入伏牛山禮坦然和尚為師出家,受具後,至少林寺。禮宗書禪師,隨侍苦修三載,究宗乘向上事,針芥相投,方得傳法。為曹洞宗第二十五世,萬歷二年(1574),奉勅主法少林寺。晉院之後,力弘曹洞宗風。有僧以「如何是洞上宗風」求教,答曰:「月下三花樹,峰前雙桂枝」,啟發他追尋達摩祖師之意,後聲名大振,時侍席者凡百余人,其中突出者有無言正道、洪斷諸緣、慈舟方念、敬堂法忠等人。無言正道曾繼其後執掌少林法席。
正道(?-1609),字無言,號雪居,洪都新建(今江西省新建縣)胡氏子。少時出家於本邑上藍寺(今南昌市佑民寺),禮玲和尚為師。二十歲時,至南嶽凈瓶崖隨知休禪師習修禪定,久而未契,繼而謁遜庵禪師於樹屏,聽法於東巖大方,受戒於無盡,偏參諸名山世剎。後至少林寺,參學業於常潤禪師座下,於「月下三花樹,峰前雙桂枝」語中大悟,即呈偈:「雲攢峰頂,月鎖幽巖。木人拊掌,石女舒顏,」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常潤禪師圓寂後的第十四年,即萬歷十年(1592),應請入主少林寺,執掌法席十七年,整復寺院,清規肅然,雄風再振。圓寂後,塔葬少要塔林,被譽為「僧中之傑,傳涅槃心,吐長廣舌。雙桂開敷,三花屹嵲,一代時教,永存瑉碣,」其法嗣甚眾,徒嗣慧喜、徒孫海寬等相繼主法少林。
慧喜(1563-1639),字心悅,號寒灰,滿城(今屬河北省)劉氏子。少時從普濟和尚出家,十六歲至盤山習禪,後相繼師從於慈雲、松谷、凈淵等大德。又至少林寺,得正道禪師教誨,於言下悟入,納為法嗣,為曹洞宗第二十七世,掌少林寺法席,崇禎六年(1633),主法於開封相國寺。崇禎十二年(1639)冬,辭歸少林,寂於寺內,法嗣有海寬等。
海寬(?-1666),字涵宇,號彼岸,直隸內丘(今河北省內丘縣)王氏子。 十六歲出家受具後,投少林寺慧喜禪師,飽得鉗錘,三年後得印可,為曹洞宗第睦十八世,主法開封相國寺,明崇禎十二年(1639),為少林寺住持。清順治三年(1646),獲清廷勅為少林寺方丈,卻因病未能晉京請換新劄。順治十四年(1657),再次獲清廷所頌勅命主法少林寺,約集法侶,力謀復興少林祖庭,積十二年苦心經營,始竟厥功。康熙五年(1666)圓寂,有《五燈會元贊續》等行世。
(二)曹洞宗在燕趙,大江南北的弘傳
明代曹洞宗少林一系法嗣甚眾,除在少林寺執掌法席者外,還有不少弘法於燕趙,足跡遍至大江南北。僅常潤禪師門下就有慈舟方念、智空了睿、龜谷妙銀、無疑真信及於鐘英居士等,法門興盛,在中國禪宗發展史上產生一定的影響。
方念(1510-1594),字慈舟,別號清涼,唐縣(今屬河北省境)楊氏子。十歲時,投金臺大慈出家,為明生死之大事,受具後即遍遊燕趙及豫皖。抵少林祖庭,參常潤和尚於立雪殿。後至達摩祖師面壁處參習而得悟。呈偈「五乳峰前,好個消息,大小石頭,塊塊著地」而得常潤禪師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二十八歲,入五臺山閉關潛修三載。出關後,先後主法於桂陽(今屬湖南省)東塔寺、建昌(今江西省永修縣)雲居山真如禪寺、滇之圓通寺(今雲南省昆明市境)等名剎,晚年遷錫京師大覺寺,圓寂後塔葬五臺南山,有《慈舟禪師廣錄》等傳世。法嗣有湛然圓澄,法孫瑞白明雪、石雨明方等。
了睿(1539-1624),字智空,內丘(今屬河北省)張氏子。弱冠出家,先從學於本邑覺和尚,繼參天然禪師,後遍歷燕魯之地,廣訪名師,未契。後至少林寺,投常潤禪師,服勤五載,方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主法京師廣慈寺,上堂,有僧問:「懷才抱德來時,和尚如何相見?」了睿答曰:「看君好似南陽隱,不待茅廬三請來。」僧又問:「知音有幾人?」了睿反問道:「還記得梁甫吟也?」僧無語,了睿又說「蝦蟆打鼓蚓吹簫。」後名振長安,諸剎相請開堂說法。因目睹憨山、達觀二大師皆為弘法而罹難,憤然南返內丘,結草庵潛修,二十余年足不踰山。有法嗣智融等數十人。
妙銀(生卒年失考),字龜谷,邯鄲(今屬河北省)苗氏子,少年時在本邑杜家庵剃度出家,稍長即遵師命外出遊訪。至少林寺,投常潤禪師,隨侍有年,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後開法於上黨(今屬山西省)宗教寺。
真信(生卒年不詳),字無疑,別號西巖,蓬山(今屬山東省)劉氏子。少時於本邑壽田庵出家受具,即喜書《華嚴疏》,後參少林寺常潤禪師,深究「看父母未生前」話頭。力參數載,方得有省,呈偈:「貍奴今日翻觔鬥,報道娘生鼻孔真,」得常潤禪師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不久,主法於象城凈業寺。
於鐘英居士(生卒年待考),字見明,河南鄴下人。少時習儒典,舉孝廉後,屢上公車不第,在感今既不能遂誌龍門,則改向選佛場中心空及第。於是參訪少林,繼至京都大慧寺,投常潤禪師門下,嚴受鉗錘,凡三載,獲授記為曹洞宗第二十六世,再入科考,得進士及第,初知南宮,旋棄之,回鄴下南端創廣濟、寶蓮禪院等,開堂說法。
圓澄(1561-1626),字湛然,號散水道人。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夏氏子。十多歲即充郵卒。二十歲出家為僧,受戒後往參隱峰禪師,以「誰」字為話頭,連續三晝夜初有省。繼而苦參三載,看乾峰和尚「舉一不舉二」話頭,方得徹悟。萬歷十九年(1591)於風塗謁方念禪師,得印可,授曹洞宗第二十七世法券,並許之曰:「子日後截斷天下人舌頭。」後開法於會稽廣孝寺、徑山萬壽禪寺、嘉興福城東塔寺。自萬歷四十二年(1614)以後的三十余年,相繼人駐於會稽雲門顯聖寺和天華寺,登壇說法,力弘曹洞宗風,大倡「一心法門」以,主張以心統攝融會禪教凈律,認為念佛是念此心,看教系辨此心,持咒則護此心,參禪乃參此心。此心即定、慧,非心外別有定慧。以心即定、慧,非心外別有定慧。以其修持嚴謹,法門深邃,法筵盛開,聽眾常盈數千,得其精髓者有近百人,而後代相傳承,自成雲門一系。此系影響較大者當推瑞白明雪、佛日明方、化山明盂等。著述有《宗門或問》、《慨古錄》、《法華意語》、《楞嚴臆說》各一卷,《金剛三昧經註解》四卷、《涅槃會疏》三卷和《湛然圓澄禪師語錄》八卷等傳世。以其業續卓著,至今仍被人們譽為與慧經禪師齊名的「明代曹洞宗中興祖師。」
明雪(1583-1641),字瑞白,相城(今福建泉州境)楊氏子。少時聰慧機敏,至安徽九華山聚龍庵出家,受具於雲棲寺。十八歲時,登會稽雲門山,於顯聖寺內參圓澄禪師,屢經勘驗,復於聞鐘聲中大悟,呈偈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圓澄禪師圓寂後,繼主顯聖寺法席。不久,改主湖州(今屬浙江者)弁山寺。遷虔州(州治在今江西省贛州市)崆峒寺,後入主洪州百丈山百丈寺(今屬江西省奉新縣境)。晉院後,大唱曹洞宗門,整肅寺規,率眾實踐懷海禪師倡導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家風,祖庭面貌為之一振。明雪以率眾眾農禪,建樹卓著,獲「大智(懷海)再來」 之譽。明崇禎十四年(1641)三月在百丈寺內圓寂,塔葬於此。
明雪禪師門下法嗣甚眾,影響較大者當推元潔凈瑩、百愚凈斯、破暗凈燈等人。凈瑩(!612-1672),在浙江一帶住持過多處寺院,嗣法弟子四十三人,有《傳燈世譜》傳世。凈斯(1610-1665),南陽(今屬河南省)人。二十六歲出家,次年受具後即參百丈山明雪禪師,經三載苦修印可。後開法於廬山等處。「凡所至地,數千衲子,而糗糧自充,師名勝古跡振珠林。」法嗣有智操等二十四人。並有《百愚斯禪師語錄》二十卷、詩集《蔓堂集》四卷等傳世。凈燈禪師行業失考,僅知其曾三次主法於鎮江(今屬江蘇省)焦山定慧寺,並傳法嗣智先等人。智先(1635-1705),字古樵,儀徵(今屬江蘇省)張氏子。少時時至焦山投元孚和尚門下出家,後參凈燈禪師得法,為曹洞宗第三十世,繼凈燈之後執掌定慧寺法席,達十余載,期間,力主改革舊制,變子孫廟為十方叢林,寺宇得以振興,法筵更為興盛。法嗣有敏修福毅、月輝了禪、芥航大須、濟舟沈洮等人,相繼主法定慧寺,漸形成影響不小的曹洞宗焦山系,一直傳到清代,法脈相續,連綿不斷。
佛日(1593-1648),字石雨,浙江嘉興陳氏子,少時習讀儒典,喜究參研。二十二歲,禮杭州西築和尚為師,學修凈土法門。後閱《楞嚴經》得感應而改習禪定,即轉至會稽(今浙江紹興)雲門山顯聖寺,投圓澄禪師,多受棒喝,方得印可,為曹洞宗第二十八世。後又得圓澄禪師所斷佛一枝,故後人稱之為「斷佛禪師」。後主法於浙江省瑞安象田寺,繼主會稽雲門顯聖寺、溫州禹航寺、寶壽寺等處。有《石雨明方法檀》二十卷傳世。法嗣凈柱(1601-1654),曾主法杭州龍塘、保壽諸寺,有《五宗續略》二十二卷傳世。
化山明盂(1599-1665),字三宜,參圓澄禪師,印可後,繼主法雲門顯聖寺等,有《明盂禪師語錄》二卷傳世,法嗣有數人,其中凈挺,法號浪亭,受法後曾執掌雲門山顯聖寺法席。香雪明有,於明天啟四年(1624)得圓寂禪師印可後,主法上虞香雪庵。

◎本文摘自《禪宗宗派源流》 吳立民 主編 徐孫銘 副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