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君臣五位頌》

在洞山良價的記傳裏,我們讀到這樣的一段文章,足以佐證洞山之作《五位頌》,實在是很重要的一回事,那段文章說:

師自唐大中(唐宣宗年號)末,於新豐山接誘學徒,厥後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權開五位,善接三根,大闡一音,廣宏萬品,橫抽寶劍,剪諸見之稠林;妙葉弘通,截萬端之穿鑿。

「又得曹山,深明的旨,妙唱嘉猷,道合君臣,偏正回互,由是洞上之風,播於天下,諸方宗匠,鹹共推尊之,曰曹洞宗。

我們讀了上面這兩段文章,就可以知道他們師徒二人,創制了功勛五位和君臣五位頌,竟是曹洞宗能垂諸久遠的一重大因素。

有一天,在高安洞山的寺院裏,那座大雄寶殿的墻壁上,貼出了一幅字條,上面寫著:額曰五位頌。

幾行大字。那是:

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偏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誌。

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這五位頌,一經昭告出來,頓然引起了全寺僧眾們的騷動,競相走告,所以全寺的人們,也就很迅速地都能背誦出來。

但是,大家都覺這頌詞的含義,過於深奧,知的人少,而不知的人多,因而請教於本寂禪師。本寂便說:

「正位即空界,本來無一物。偏位即色界,具有萬象形,正中偏者,背理而就事;偏中正者,舍事而入理;兼帶者,冥應萬緣,不墮諸有,非染非凈,非正非偏。……」(原傳語,後當詳釋)。

接著,本寂禪師更進一步地說道:「君為正位,臣為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義……。」

本寂禪師這樣的解釋過了,智慧高的人們,固然是了解得幾分之幾。可是那班智慧較低的人們,仍舊感覺是一片茫然的。

於是,在所有的寺眾人間,便有了許多種的說話了。

有一個寺眾說:「五位之說,有很多種;有所謂大乘五位,小乘五位,修道五位,胎內五位等等。」

接著,也就有人問著說:「那麽,今天和尚(指良價)所公布的五位,究竟是屬於哪一種呢」

後來的曹山本寂禪師,便就他這一問題而答復說:

「師傅是以此五位,來判證各人的修證工夫,所以應稱之為功勛五位。」

「那麽,剛才禪師所謂正為君位,偏為臣位,根本就和功勛五位無關呢。」另一位寺眾這樣的質問說。

本寂禪師一聽這話,他便說道:

「啊!好了。那我所說的就名為君臣五位好了。」

他們之間的研究討論,當然還沒有終止的。有人說師傅所發明這五位頌,是根據於《易經》而來的。而且,也是他本人親自聽得師傅之所說。本寂解釋說;

「是先取《易經》八卦中的離卦,回互疊變而成為五位,現在先講他疊變的次第:

「首先是把離卦重疊起來,成為了重離卦,是表明君臣相合,而名兼中到。

「再取這重離卦的當中二爻,加在它本身的上下,便成為中孚卦,這是表明臣向君,而為偏中至。

「第三。再取中孚卦的當中二爻,加在它本身的上下,便成為了大過卦,這是表明君視臣,而為正中來。

「如果再取大過卦的當中二爻,加在它本身的上下,便又還原而成為重離卦。所以「寶鏡三昧」說只能‘疊而為三’。

「第四。取單離卦的中爻,置於其本身之下,便變成了巽卦,這是表明為君位,而為正中偏。

「第五。再取單離卦的中爻,置於其本身之上,便成為了兌卦,這是表明為臣位,而為偏中正。

「這樣的疊變回互,就成為了前後的五位。所以寶鏡三昧說是‘變盡成五’。用這樣的五個卦,來判斷各人修證功力的淺深,就叫作功勛五位了」。

是的,開始創制功勛五位的,本是洞山良價,後來洞山的門徒曹山本寂,再把它擴而充之,而演成為君臣五位,使得曹山享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美譽,也使曹洞宗的教義,永垂千古而不朽。

所以,著者寫完本節以後,便覺得任何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家族,總是要一代強過一代,才是興旺氣象;如果一代弱於一代,便是衰敗的預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