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心經而致疑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全文: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上面錄的這一篇經文,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這是600卷大般若經的精髓,經九譯而傳入我國的,上所錄者,為唐玄奘三藏法師之所譯。

在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的時候,會稽(浙江紹興)地方,有一所私塾裏面,一個俞姓的學童,入塾讀書,塾師便教他誦念這一篇《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當這位俞姓學童,看著經文,循著老師的口授,依聲誦讀著,當讀到「無眼、耳、鼻、舌、身、意」一句的時候,便停止了念誦,用他的小指頭,摸著自己的眼睛,耳朵和鼻子,舔著自己的舌頭,帶著懷疑的神情和語氣,向那位私塾老師問著說:

「老師!經文上說: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嗎」

他問了這一句,並質問著那位塾師說:「老師! 你老看啦!我不是都有嗎?老師,你也是全都有的啦!為什麽經文上說沒有呢?」

那塾師聽了這樣的問話,他確實沒有解答這問題的能力,只好支吾其詞,依照經上的字句,說是沒有吧,可是那俞姓學童,卻分明地摸著自己的眼,耳、鼻、舌,來個鐵一樣的證明,說是有嗎,經文上又清楚的寫著是個「無」字,這倒把那塾師難倒了。

但是,為人之師的人,總得要答復學生的問題,那是義務;對於那個俞姓學童的詢問,便不能不作解答了。於是他說:

「經文是不會錯誤的,人們有眼、耳、鼻、舌、身、意,也全是絲毫都不錯的……。」

塾師剛剛說到這裏,那俞姓學童立刻就接著說:

「那麽,究竟錯在哪呢」

「啊!嘿、嘿!誰也沒有錯,只是經文的含義太深奧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啦!嘿,嘿!」

「什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啊!嘿、嘿!」那個俞姓學童竟這樣的用著幽默語氣答復了老師。

結果,使得這位私塾老師,感到十分的難堪。於是,他便去告訴東家——這學童的父親俞老先生說:

「令郎秉有先天的宿慧,剛才他竟能對《般若波密多心經》提出了疑問,竟使我一時難於置答,本來佛經的含義,也是極其深奧的……」

「是的,是的,佛經的義理確是極其深奧的,這是小子太不懂事了!務請老師大量包涵!」俞老先生這樣謙遜地誠懇地說著。

那塾師便說:「東翁!不是他不懂事,而是他太懂事了!這樣小小年紀的小孩,便能夠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如果不是具有宿慧的人,是不可能的!可喜,可賀!」

「那裏,那裏,老師過獎了!但是,與其說是小子的宿慧,不如說是老師循循善誘之力,倒還更確切些。」

他們各自作著會心的微笑,又談了一陣別的事情,最後,那位塾師還是向俞老先生獻計說:

「東翁,五泄山(浙江)的默老禪師對於佛學義理,極其湛深,道行也高,而且又樂於誨人。我看令郎可以到他那兒去求學,將來在佛門中,必定會有大大的貢獻。」

塾師說了這幾句話,俞老先生立即表現著回憶的神情,也就接著說道:

「我這個小孩子,一生下來,便處處表現著與佛有緣的征象,似今天他提出這一問題的事,也就是這一些征象裏面的一件;不然的話,別人都不提,何以只是他一個人提呢」

於是,俞老先生還說了一些關於小孩與佛有緣的往事。而在語意之中,還希望能給他出家為僧。

「是的,是的,我看確實是與佛有緣的。」塾師也就迎合著俞老先生的意見,而這樣地說了。

於是,在賓主兩人這次的談話以後,這個俞姓小孩,便決定要到五泄山,去投問默老禪師了。

還是由他的父親偕同而往的,當他們到了五泄山,見到了默老禪師的時候,俞老先生就對他的兒子說道:「這位老和尚,便是默老禪師,學問淵博,道行高潔,一定可以教導你的,你要好好地接受教誨啦!」

俞老先生說到這裏,便又命令他的孩子說:「孩子!拜過師傅啦!」

這個俞姓小孩,一經聽到他父親的說話,也就立即盈盈而拜了。就在當天,默老禪師便為他披上了僧裝,也剃去了那三千煩惱絲,而成為一個小沙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