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師為釋根塵義

俞老先生將兒子送到了五泄山,經默老禪師為他剃度了之後,住了幾天,山就獨自回故鄉去了。

有一天,默老禪師察看良價的心情很安定,便問著他說:

「你出家雖屬宿緣,但你父親說是為了《心經》的一句話,有了一些疑義而起的,那是怎樣的一回事呢」

良價也就鄭重地回答說:「《心經》上有句經文說是:‘無眼、耳、鼻、舌、身、意。’每個人都有的,為何說無」

默老禪師聽了這話,稍為思索了一下,他便說道:

「啊!這是‘六根’破‘十二入’的一段。這一段應將下句一並講出,才好解釋,那是‘無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啦。」

良價聽到「六根」和「六塵」,以及那「十二入」的名詞,他又不了解了,便又問著說:

「怎樣算是‘根’又怎樣才算是‘塵’又什麽是‘十二入’呢」

默老禪師非常欣賞良價的智慧,居然能夠拈著專詞而發問,於是,他便詳細地解釋著說:

「根是作能生的解釋,正如樹根之能生枝葉,而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對著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而可以生出眼識、耳識、嗅識、味識、覺識,意識等的六識,這就是因根而涉塵,因塵能入根,根塵的互相涉人,而生出識見的解說。」

默老禪師把根塵二字簡釋過了,他就再釋著‘十二入」說:

「所謂十二入:是五根五境的十處,屬於色;而意根法境的二處,屬於心;合為十二處,以前因為處字被譯作入字的關系,所以就稱為‘十二入’了。」

良價聽到了這樣的解釋,他非常高興地說:

「很好,很好!師傅,你老再講下去吧!」於是,默老禪師又繼續詳細的說道:

「眼有緣色的作用,眼根是司視的器官;耳有緣聲的作用,耳根是司聽的器官;鼻有緣香的作用,鼻根是司嗅的器官;舌有緣味的作用,舌根是司嘗的器官;身有緣觸的作用,身根是司運行的器官;意有知覺的作用,意根是司思慮的器官。前面的五根,為四大——地、水、風、火所組成,是屬於物質方面的;只有最後意的一根,才為心之所依據,是屬於精神方面的。」

默老禪師講到這裏,良價已經聽得很入神了,他還是靜靜地在聽著。

其實,這六根的說法,如果依照現代生理學名詞來講,在體質方面的說是耳、目、鼻、舌、皮膚、腦筋。如果就它們的作用來說,那便是視官(眼根)、聽官(耳根)、嗅官(鼻根)、味官(舌根)、觸官(身根)、以及那心理學上的感官(意根)。

所謂官者,應視作職務的解釋,這六根便是各有其職司。如眼司視,耳司聞,鼻司嗅,舌司嘗,身司觸,意司覺的等等。

默老禪師意猶未已,繼續解釋說:

「又因為它們有扶助凈色根——即正根的作用,所以又叫做扶塵根。」

良價聽到這裏,又捕捉到一個不了解的名詞,他毫不放松地插著問說:

「這凈色根和扶塵根兩個名詞,還得請師傅加以解釋。」

「當然的,我會替你解釋的,這六根便可以扶助正根,所以叫做扶塵根。又以這六根,都是虛浮不實,可以損壞的。所以,也還有人叫它們做浮塵根的。但是,為這些浮塵根所依靠的,還有凈色根,那就是正根,也有叫作勝義根的。」

默老禪師的說話,又加進了一步,要解說這勝義根了,他說:

「這個勝義根,就是那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個浮塵根的實體。它們那種發識取境的功能,勝於浮塵,所以才叫做‘勝義’。又因為是清凈的四大(物質)所成,便以凈色根而稱呼之。」

默老禪師稍為停頓了一下,又繼續說:

「這些凈色根是隱於內部的,體細而凈.猶如琉璃,非肉眼之所能見,是要天眼始能看見它們的。」

實在的說:默老禪師所講的這凈色根的話,就是如生理學上所講的那神經細胞了。就生理學的名詞說:這六種凈色根,便是所講視神經、聽神經、嗅神經、味神經、觸神經以及感覺神經等六種。

依照這麽的來說:眼的扶塵根,就是眼珠;眼的勝義根,就是視神經了。其余也就可以依此而類推之。

但是,如果只有勝義根,而沒有扶塵根,換句話說:就是只有視神經,而沒有眼珠子,就會像是瞎子一樣了。

或者只有扶塵根而沒有勝義根,也就是只有眼珠,而沒有視神經,也就同樣的不能發生視覺的作用了。必須二者俱備,我們的眼睛,才可以派上用場的,其他耳、鼻、舌等諸根,也是一樣了。

默老禪師解釋了六根,他還要進而解釋六塵了。那也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等。他說:

「色、聲、香、味、觸、法,叫做六塵,也叫作六境,因為是六根的對象,所以才叫做境。」

默老禪師真是不厭其詳,真可以說是循循善誘,他繼續說:

「色境,是眼所見到的對象;聲境,是耳所聽得的對象;香境,是鼻所嗅及的對象;味境,是舌所品嘗的對象,觸境,是身所感觸的對象;法境,是意所思慮的對象。」

他還在作著解釋說:「這六個境,也名為六賊,因為這六境,都懸以那六根為媒介,常常能夠劫掠自己本具的一切功德法財,所以就稱它們作賊了。」

良價聽到這裏,他就說道:「師傅!這六根六塵,我大概有些了解了。為何經文上這十二入的上面,各加上一個‘無’字呢」

「啊!這個‘無’宇,有兩種說法。你真是聰明,太好了!」默老禪師一聽到良價提出這個問題,他高興極了!因而稱贊著。並且再解釋那個「無」字說:

「一是說:離因緣假合之外,眼等六根,都是沒有自性的;那麽,色等六塵,也就不能建立。還不就是等於‘無’嗎第二種說法是:眼等六根,對色等六塵,如果於中不起妄念分別,自然就會沒有根塵虛妄的一切作業——如眼不貪色、耳不悅聲……;所以,那也不也都是‘無’了!」

默老禪師說到這裏,他便提高著語調而鄭重地說道,

「須知這眼等六根,以及這色等六塵,都是真空實相中的一種虛妄現象,是沒有實體的。我們如能悟妄本空,融相歸性,相既無體,性自空寂,還有什麽六根、六塵可說的。所以,經上便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了。」

默老禪師說了這一大篇話,使得良價對於佛法真理,又增進了一層認識,而大大地起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