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凈道論

4

書名:清凈道論
作者:覺音

內容簡介:
「清凈道論」是南傳佛教典籍中最受後人重視的佛書,也是南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論師--覺音的劃時代鉅著。
本書以戒定慧三學為綱,作者站在南傳上座部的立場,把一個佛教徒如何實踐,如何由凡夫而入三學、趨解脫的歷程,詳細地鋪陳出來。在漢譯佛典裏,雖然有與它類似的「解脫道論」,但是該論文字不易讀,內容也遠不如本書詳細。所以,這部書實可視為現代佛教徒在實踐上的最佳參考資料之一。讀者千萬不要受習俗拘宥、輕率地以其為「小乘法門」而有意忽視。
覺音寫『清凈道論』,是嚴格地按照當時大寺派的思想體系來著述的。其組織的次第和內容,有許多地方與優波底沙(Upatissa)所著的『解脫道論』相似。優波底沙約早於覺音二百余年。本論除了序論和結論外,全書分為二十三品,依照戒、定、慧三大主題次第敘述,即前二品說戒,中間十一品說定,後十品說慧。
前二品,主要是說明怎樣持戒,戒的種類,持戒有什麽好處,怎樣自願地受持十三頭陀支等。就是說如何嚴格地遵循比庫僧團的生活方式。作者在評論持戒的出發點時說:「以愛為出發點,為求生命享受而持戒者為下,為求自己解脫而持戒者為中,為求一切眾生解脫而受持的巴拉密戒為上」。可見作者也接受了當時發展中的某些大乘佛教的思想影響。
中間十一品,主要是敘述十遍、十不凈、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定、食厭想、四界差別等四十種定境的修習方法。這些對於怎樣去修每一種定,都說得很清楚,有心者可以按照這些方法去實行。
後十品說慧學,是本書最重要部分,集南傳佛教論藏的主要內容和七部論以後發展出來的教理。其主要論題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二根、四諦、十二緣起等。這裏解釋物質方面的色蘊,有二十四種所造色;解釋精神方面的識蘊,有八十九心、心識過程中的十四種作用和五十二心所法;解釋緣起的各種條件有二十四緣等。這些都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特色。

作者簡介:
覺音,公元五世紀中葉人,是南傳巴利語系佛教的一位傑出學者,他用巴利文寫了很多書,對上座部佛教有很大貢獻。因為在覺音時代,印度大部分的佛教學者都已采用梵文,巴利文佛教業已衰落,只有斯裏蘭卡和菩提場的比庫依然忠於巴利文。由於覺音的努力,巴利文這一系的佛典古語學才又活躍起來。
根據『大史』記載,覺音出生於北印度菩提場附近的婆羅門族,通吠陀學,曉工巧明,精於辯論。在菩提場一座斯裏蘭卡人建造的寺院出家,從離婆多(Revata)大長老學習巴利語三藏。受了比庫戒後,便為了一部書叫『發智』」(~Naa.nodaya)。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他在摩詞男(Mahaanaama)王時代(409~431)來到斯裏蘭卡的首都阿耨羅陀補羅(Anuraadhapura),住在大寺(Mahaavihaara),從僧團波羅(Sa’nghapaala)長老學習三藏經典和義疏。在此期間,因為接受僧團波羅的請求,覺音首先撰成著名的『清凈道論』。繼之,大寺僧眾即把所有僧團羅文的三藏註疏都供給他做參考,要他寫更多的書。於是覺音便移居根他伽羅寺(Ganthakar vihaara),埋頭苦幹,長期從事著作,幾乎對全部巴利三藏都做了註解。其中有律藏的註釋「普悅」(Samantapasaadikaa 善見律毗婆娑):波羅提木叉的註釋『析疑』(Kankhaavitara.nii)、長部經註「善吉祥光」(Suma’ngalavilaasinii)、中部經註『破除疑障』(Papa~nCasudanii)、相應部經註『顯揚心義』(SaratthapakaaSinii)、增支部經註『滿足希求』(Manorathapura.nii)、小部第一(小誦)第二(經集)註『勝義光明』(ParamatthajOtikaa)、『法聚論』註『殊勝義』(Atthasaalinii)、『分別論』註『迷惑冰消』(Sammohavinodanii)﹑其余五部論註『五論釋義』(Pa~ncappakara.natthakathaa)、『本生法』(Jaataka.t.thava.n.manaa)、『法句譬喻』(Dhammapada.t.thakathaa)。後來他又回印度朝禮聖菩提樹,不知所終。相傳在柬埔寨有一座古寺名覺音寺,是他去世的地方。